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7916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7
一种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涉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领域;该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包括道路路面,其道路路面具有凹式仿生排尘网和/或横向坡度;凹式仿生排尘网具有仿生排尘沟;仿生排尘沟的形状呈叶脉形或者树状形;凹式仿生排尘网朝所述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倾斜,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与所述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呈夹角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道路的自排尘性能,减少清扫保洁路面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
本技术涉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道路扬尘污染是指道路上由于外来或自身破损产生的尘土,在复合作用力的作用下进入到环境空气中形成的颗粒物污染。复合作用力主要包括自然力或人力,例如风蚀、雨蚀、机动车碾压、摩擦磨损或人为活动等。在我国北方区域,各类扬尘源是大中型城市大气降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混合贡献源,其中道路扬尘贡献约占50%。相关研究表明:扬尘源对城市PM2.5的贡献率为14%-40%,在PM10中的贡献率更高。如某城市扬尘源对PM10的贡献率为47%,另一城市扬尘源对PM10的贡献率为38%。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道路交通扬尘。道路扬尘源是一种被动式混合排放源,一方面它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排放源,另一方面它也是土壤风沙尘、建筑尘、机动车尘、煤烟尘、工业粉尘等多种源排放的各种尘的富集接受体和研磨体。道路扬尘的主要外来来源有道路施工、渣土遗撒、绿化尘土、道路破损、车辆夹带、轮胎磨损、植物残骸、生活垃圾和融雪剂等。这些外来颗粒物或尘土在路面上经过行驶车辆轮胎的碾压,其粒径逐渐变小,当其粒径小于100微米时,自然风或车辆行驶引起的风将把其扬起到空气中,形成大气中的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PM2.5等颗粒物污染。道路交通扬尘排放量主要由机动车流量、机动车质量、道路清洁程度(扬尘负荷)等因素影响,其中机动车流量、机动车质量均难以调控;目前主要控制措施是通过清扫保洁等技术措施保持道路清洁,降低道路扬尘负荷,这些主动道路保洁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减排效果,主要不足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道路的自排尘性能,减少清扫保洁路面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包括道路路面;所述道路路面具有凹式仿生排尘网和/或横向坡度;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具有仿生排尘沟;所述仿生排尘沟的形状呈叶脉形或者树状形;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朝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倾斜,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与所述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呈夹角设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道路路面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纵向集尘排尘沟;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沟底低于所述道路路面的边缘。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与所述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的夹角为20°-7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横向坡度为1.0%-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包括平缘石;与所述平缘石连接的所述道路路面,比所述平缘石高出20mm-50mm;或者,与所述道路路面连接的所述平缘石的一侧,与所述道路路面齐平,所述平缘石相对应的另一侧比所述道路路面低20mm-50mm;所述平缘石设置在所述道路路面的中间分隔带或路侧带两侧;所述平缘石的断面为楔形或凹式。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仿生排尘沟包括多个干流部和多个支流部;所述干流部与多个所述支流部连通;多个所述干流部分别与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连通;所述干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流部的宽度。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与道路的集水沟连通;所述支流部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mm-4mm;所述干流部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3mm-8mm;所述干流部与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倾角为20°-7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沟底低于所述道路路面的边缘部分的距离为30mm-50mm;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宽度为100mm-400mm。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当道路为城市内平整路段时,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沟底的纵向坡度为1%-5%;当道路为爬坡路段时,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沟底的纵向坡度依据路面设计选取。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当道路为单幅路时,所述道路采用单向或双向路拱横坡,该路拱横坡的坡度为1.0%-3.0%;当道路为多幅路时,所述道路采用双向路拱横坡,该路拱横坡的坡度为1.0%-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道路路面的路边设置有凹式绿化带;所述凹式绿化带的绿化地面高度至少低于所述道路路面高度50mm;或者,所述凹式绿化带的绿化地面高度不低于所述道路路面50mm时,所述凹式绿化带与所述道路路面之间设置有围堰;所述凹式绿化带的绿化地面高度低于所述围堰的顶部50mm-200mm。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围堰的接缝密封,且所述围堰在道路的排水口处设置有围堰排尘排水口;所述围堰排尘排水口高于所述凹式绿化带的绿化地面,且所述围堰排尘排水口低于所述围堰的顶部30mm-50mm;沿所述道路路面的纵向,所述围堰排尘排水口的宽度不小于600mm;所述围堰排尘排水口设置的间距与所述道路的排水口相同;所述围堰排尘排水口与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相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本技术提供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通过凹式仿生排尘网和横向坡度对道路路面进行优化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自动排除路面积尘、防止道路路面扬尘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道路路面排水排尘的自然协同,充分利用了重力、雨水、车辆行驶负压风提供的自然排尘动力,减少了清扫保洁路面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该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水尘协同排出、无动力消耗、成本低等优点。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的A-A向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图标:1-纵向集尘排尘沟;11-纵向集尘排尘沟的沟底;12-纵向集尘排尘沟的沟顶;2-道路路面;3-隔离栏;4-凹式绿化带;5-凹式仿生排尘网;6-道路的集水沟;7-道路的排水口;8-围堰;81-围堰排尘排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路面;所述道路路面具有凹式仿生排尘网和/或横向坡度;/n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具有仿生排尘沟;所述仿生排尘沟的形状呈叶脉形或者树状形;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朝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倾斜,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与所述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呈夹角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路面;所述道路路面具有凹式仿生排尘网和/或横向坡度;
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具有仿生排尘沟;所述仿生排尘沟的形状呈叶脉形或者树状形;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朝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倾斜,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与所述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呈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路面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纵向集尘排尘沟;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沟底低于所述道路路面的边缘;
和/或,所述凹式仿生排尘网与所述道路的车辆行驶方向的夹角为20°-75°,所述横向坡度为1.0%-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平缘石;
与所述平缘石连接的所述道路路面,比所述平缘石高出20mm-50mm;或者,与所述道路路面连接的所述平缘石的一侧,与所述道路路面齐平,所述平缘石相对应的另一侧比所述道路路面低20mm-50mm;
所述平缘石设置在所述道路路面的中间分隔带或路侧带两侧;
所述平缘石的断面为楔形或凹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排尘沟包括多个干流部和多个支流部;所述干流部与多个所述支流部连通;多个所述干流部分别与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连通;所述干流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流部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止道路扬尘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与道路的集水沟连通;
所述支流部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mm-4mm;所述干流部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3mm-8mm;所述干流部与所述纵向集尘排尘沟的倾角为20°-7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爱军樊守彬聂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