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车辆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由位于顶部的一根横梁、横梁与地板之间的两根立柱、车体框与立柱之间的两块隔断、隔断之间的对开门和连接件组成,对开门两侧设置的与立柱连接的带有限位块的铰链,能够实现对开门朝两个方向对开,对开门开启和关闭时,两个铝型材门框提高了整体强度,对开门上装设的隔门锁能够防止无权限人员进入司机室,隔断插在设有胶条缓冲的基座中,避免玻璃直接接触金属件,夹具的端部焊接在车体框、横梁或立柱上,保证了夹具的牢固性;在保证乘客安全同时,简单明亮的玻璃视觉效果提升了乘客乘车的舒适指数,钢化玻璃表面贴膜,实现单向可视,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
:本技术属于轨道交通车辆辅助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用于隔断司机室与客室。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十年中,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工驾驶模式:列车的驾驶员根据运行图在独立的信号系统中驾驶列车运行,并得到ATP(列车自动保护系统)的超速监控与保护;第二阶段是人工驾驶的自动化运行模式:列车设驾驶员,主要操作任务是为乘客上下车开、关车门,给出列车起动的控制信号;而列车的加速、惰行、制动以及停站,均通过ATC(列车自动控制)信号系统与车辆控制系统的接口,经协调配合自动完成;第三阶段是全自动无人驾驶模式:列车的唤醒、起动、行驶、停站、开关车门、故障降级运行,以及列车出入停车场、洗车和休眠等都不需要驾驶员操作,完全自动完成。无人驾驶系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在设计、施工和设备制造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先进的客运交通系统,正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安全问题是保障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系统长期成功运行的核心,司机室与客室之间的隔墙安全性属于安全问题之一中国专利201910725772.4公开的一种地铁司机室隔墙门包括在车体内部两侧分别安装的墙板组件,两个墙板组件之间形成的门洞构成进出通道,在两个墙板组件之间滑动设置有两个推拉式的门体,所述墙板组件形成有用于容纳门体的空间;在两个门体上方的车体顶部安装有承载驱动机构,在两个门体下方的车体地面上平行设置有两根下导轨,所述门体包括拉门和辅助门,两个拉门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其中一根下导轨上,两个辅助门的底部滑动设置在另外一根下导轨上,两个拉门和两个辅助门的顶部分别与承载驱动机构滑动连接;所述拉门的顶部尾端设置有拉门柱,所述辅助门的顶部两端分别设置有门挡块,所述拉门柱位于辅助门顶部两个门挡块之间,拉门通过拉门柱与门挡块配合拉动或推动辅助门移动;中国专利201821378556.4公开的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司机室隔门包括具有矩形开口且用于与车厢的内侧相固连的门框和安装于矩形开口内的第一门板和第二门板,以及设于门框上、用于对应引导第一门板和/或第二门板相对于门框滑动以封闭或打开矩形开口的导向装置;中国专利201721581542.8公开的一种用于轨道车辆的隔墙结构包括与车体固定连接的边框、固定于边框内的左墙体和右墙体,在顶部边框和底部边框上分别设有导轨,两导轨之间设有可在导轨上滑动的推拉门;在左墙体和右墙体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宽度等于推拉门宽度,所述推拉门滑动至间隙处时,可同时与左墙体和右墙体密封对接;所述左墙体、右墙体、推拉门均采用玻璃制成;中国专利201620287512.5公开的一种轨道车辆跨坐式后端墙结构设置在轨道车辆司机室和客室之间,包括2个柜体、隔断和门上头,所述柜体长度方向沿车辆纵向设置,分别紧靠两边侧墙,柜体固定在地板及侧墙上;隔断在柜体处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开口,隔断的开口与柜体的上表面及侧面固定连接;门上头横跨车内与车顶形状相适应,门上头固定在位于顶板上方与车体连接的顶板骨架上;隔断顶端固定在门上头上;中国专利201120150184.1公开的一种高速动车组司机室后端墙包括上横梁、门板、门立柱及位于所述门立柱两侧的隔断,所述上横梁固定连接于车体的顶板上,所述门立柱顶端固定于所述上横梁上,所述门立柱的底部固定于位于所述隔断下方的司机室电气柜的侧壁上和/或司机室地板上,所述隔断的四周分别固定于所述上横梁、门立柱、司机室侧墙、电气柜的顶面或司机室地板上,所述隔断和门板均采用透光度可调的玻璃板;随着地铁和城际铁路的高速发展,上述专利产品及现有技术中的隔墙已不能满足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的使用要求。因此,研发一种结构紧凑、功能齐全、安全性好和成本低的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满足轨道车辆市场发展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设计一种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满足和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涉及的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的主体结构包括横梁、立柱、基座、隔断、夹具、对开门和铰链;车体框之间设置有横梁,横梁与地板之间设置有两根平行的立柱,车体框与立柱之间设置有基座,基座中设置有隔断,隔断通过夹具分别与车体框、横梁和立柱连接;立柱之间设置有对开门,立柱通过铰链与对开门连接;对开门的主体结构包括左门框、右门框、隔门锁、左门扇和右门扇;左门框和右门框的侧部分别通过铰链与立柱连接,左门框与右门框通过隔门锁连接,左门框内设置有左门扇,右门框内设置有右门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位于顶部的一根横梁、横梁与地板之间的两根立柱、车体框与立柱之间的两块隔断、隔断之间的对开门和连接件组成,对开门两侧设置的与立柱连接的带有限位块的铰链,能够实现对开门朝两个方向对开,对开门开启和关闭时,两个铝型材门框提高了整体强度,对开门上装设的隔门锁能够防止无权限人员进入司机室,隔断插在设有胶条缓冲的基座中,避免玻璃直接接触金属件,夹具的端部焊接在车体框、横梁或立柱上,保证了夹具的牢固性;其结构简单、安装和操作方便,成本低,采光好,外观优美,在保证乘客安全同时,简单明亮的玻璃视觉效果提升了乘客乘车的舒适指数,钢化玻璃表面贴膜,实现单向可视,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体结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涉及的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的主体结构包括横梁1、立柱2、基座3、隔断4、夹具5、对开门6和铰链7;车体框10之间设置有一根管状结构的横梁1,横梁1与地板之间设置有两根平行的管状结构的立柱2,车体框10与立柱2之间设置有U型槽状结构的基座3,基座3中设置有隔断4,隔断4通过夹具5分别与车体框10、横梁1和立柱2连接;立柱2之间设置有对开门6,立柱2通过铰链7与对开门6连接;对开门6的主体结构包括左门框61、右门框62、隔门锁63、左门扇64和右门扇65;圆角矩形环状结构的左门框61的左侧和右门框62的右侧分别通过铰链7与立柱2连接,左门框61的右侧和右门框62的左侧通过隔门锁63连接,左门框61的内部镶嵌有左门扇64,右门框62的内部镶嵌有右门扇65。本实施例涉及的横梁1和立柱2的材质均为不锈钢。本实施例涉及的基座3、左门框61和右门框62均为铝型材,隔断4插接与基座3的槽中,基座3与隔断4之间设置有胶条缓冲,避免玻璃直接接触金属件,基座3通过螺栓与地板连接,左门框61和右门框62能够提高对开门6开启或关闭时的整体强度。本实施例涉及的隔断4、左门扇64和右门扇65均为钢化玻璃,钢化玻璃表面贴膜,能够实现从司机室向客室的单向可视。本实施例涉及的夹具5为不锈钢铸造的玻璃夹,夹具5的端部焊接在车体框10、横梁1或立柱2上,玻璃夹分为两半,玻璃置于两半之间,依靠紧固件拧紧达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包括横梁、立柱、基座、隔断、夹具、对开门和铰链;车体框之间设置有横梁,横梁与地板之间设置有两根平行的立柱,车体框与立柱之间设置有基座,基座中设置有隔断,隔断通过夹具分别与车体框、横梁和立柱连接;立柱之间设置有对开门,立柱通过铰链与对开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包括横梁、立柱、基座、隔断、夹具、对开门和铰链;车体框之间设置有横梁,横梁与地板之间设置有两根平行的立柱,车体框与立柱之间设置有基座,基座中设置有隔断,隔断通过夹具分别与车体框、横梁和立柱连接;立柱之间设置有对开门,立柱通过铰链与对开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驾驶轨道车辆用安全玻璃隔墙,其特征在于对开门的主体结构包括左门框、右门框、隔门锁、左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菊梅,甘以民,聂长海,蔡亦文,
申请(专利权)人:欧特美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