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支护方法,首先平地在基坑顶外侧设置截水沟;第二步是施工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止水旋喷桩、分期分隔桩和临时钢管支柱,在前期主体结构顶板上的支墩梁内锚固钢筋;第三步是掏槽施工基坑冠梁,凿除桩头混凝土,清除残渣、浮土和积水,浇筑混凝土冠梁和第一道支撑;第四步是分层开挖预留土体,并随挖随凿基坑分期分隔桩后施工防水层和底板;第五步是浇筑砼腰梁和反力墩,开挖剩余土体至基坑底,施工防水层和剩余底板;第六步是拆除斜撑、反力墩和支撑砼腰梁,再施工剩余侧墙防水层及本期顶板,拆除临时钢管立柱和第一道支撑;第七步是施工本期主体结构顶板、防水层,回填覆土,施工内部结构,进入下一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基坑支护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涉及一种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基坑施工支护方法及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支护方法。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失时机地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开发车站周边地下空间,不仅能使城市的区域功能更加完善,还会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服务质量和改善城市环境。而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环境的越来越复杂,一般工程基坑开挖及支护方法已无法适应一些大型的综合体建设规模需求。为此,有必要对大型综合体工程的多层基坑分期分区开挖支护进行研究,开发一种能适应大型综合体工程的多层基坑,在分期开挖过程中有效抵抗多层、分期带来的不平衡土压力,同时能够满足在技术、经济、工期及环保多方面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基坑的支护方法,该方法能够解决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规模、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和多层深基坑分期实施时的土压力不平衡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基坑支护方法,包括分期分隔桩、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止水旋喷桩、钢管临时支柱、支墩梁、第一道支撑、本期主体结构顶板、前期主体结构顶板、前期主体结构侧墙、临时立柱格构柱、预留土体、腰梁、本期主体结构底板、反力墩、斜撑。所述的分期(中期)分隔桩2、临时立柱桩4,本期围护桩3,为现浇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所述的前期主体结构侧墙12、本期主体结构侧墙20,前期主体结构顶板11、和本期主体结构底板17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所述的支撑墩梁7和第一道支撑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所述的临时立柱桩4的顶端分别设置有临时立柱格构柱,本期围护桩3的外侧设置有止水旋喷桩。所述的斜撑19,设置在本期主体结构底板17和本期围护桩3上的腰梁16和本期主体结构底板17上的反力墩上。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支护方法,其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平整场地(地面),对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的障碍物进行迁改或清除,根据基坑周边情况在基坑顶的外侧设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步骤二:测量放线,施工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分期分隔桩和止水旋喷桩;用钻机分别钻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和分期分隔桩孔至设计标高后,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分别将钢筋笼吊装放进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和分期分隔桩孔内,并灌注水下混凝土,形成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和分期分隔桩;在临时立柱桩的顶端,安装临时立柱格构柱;同时在分期分隔桩右侧的前期主体结构顶板与前期主体结构侧墙之间安装临钢管支柱;所述临时钢管支柱的下端坐落在前期主体结构侧墙顶端的钢板上;在临时钢管支柱顶端的前期主体结构顶板上设置支墩梁,分别将钢筋锚固在支墩梁内。步骤三:待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检验合格后,掏槽施工基坑冠梁;其中开挖到冠梁底标高时,凿除本期围护桩桩头混凝土至新浇筑混凝土面,清除残渣、浮土和积水,绑扎钢筋,绑扎时将本期围护桩钢筋要锚入冠梁内,并满足锚固长度;最后浇筑冠梁和第一道支撑。步骤四:分层开挖基坑土方至支撑腰梁(砼)位置下方,将靠近本期围护桩一侧14m范围内的(坡度b按1:2.25-2.32放坡)对预留土体分层开挖,并随挖随凿基坑分期分隔桩至达到本期主体结构底板标高后,及时铺设垫层,施工防水层和本期结构底板。步骤五:浇筑砼腰梁和底板上的反力墩,待砼腰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架设斜撑,开挖剩余土体至基坑底,铺设垫层,施工防水层和剩余本期主体结构底板;要求开挖面位于支撑中心线下方不大于0.8m,斜撑须预加轴力后再进行下一次开挖。步骤六:施工侧墙防水层和侧墙至支撑砼腰梁下方,待本期主体结构底板和侧墙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斜撑、反力墩和支撑砼腰梁,再施工本期主体结构侧墙、防水层、本期主体结构立柱和本期主体结构顶板,拆除前期主体结构顶板下面的钢管临时立柱,待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一道支撑。步骤七:施工本期主体结构顶板防水层,并在拆除临时立柱格构柱、钢管临时支柱、支墩梁后回填覆土,封闭泄水孔和降水井等,进入下一工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基坑支护方法,通过设置分期(中期)分隔桩、临时立柱桩,本期围护桩和支墩梁及堆土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分期实施的多层深基坑不平衡土压力带来的安全风险;减少施工工序,降低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而造成的加固成本;同时通过对多层深基坑实施分期分区的开挖方式,有效抵抗多层、分期带来的不平衡土压力,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可有效提升基坑开挖效率;提高了施工进度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分期开挖多层不平衡基坑支护断面示意图;图2是步骤二施工断面示意图;图3是步骤三施工断面示意图;图4是步骤四施工断面示意图;图5是步骤五施工断面示意图;图6是步骤六施工断面示意图;图7是步骤七施工断面示意图;在图中1.地面,2.分期分隔桩,3.本期围护桩,4.临时立柱桩,5.止水旋喷桩,6.临时钢管支柱,7.支墩梁,8.第一道支撑,9.本期主体结构顶板,11.前期主体结构顶板,12.前期主体结构侧墙,13.冠梁,14.临时立柱格构柱,15.预留土体,16.腰梁,17.本期主体结构底板,18.反力墩,19.斜撑,20.本期主体结构侧墙,21.本期主体结构立柱,22.回填覆土,a.防水层,b.坡度1:2.25-2.3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描述中,“本期”、“前期”、“分层”、的含义是施工排序或施工顺序,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参见图1-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为提供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支护方法,其方法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支护方法,其特征是:其方法步骤如下:/n步骤一:平整场地(1),对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的障碍物进行迁改或清除,根据基坑周边情况在基坑顶的外侧设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n步骤二:测量放线,施工本期围护桩(3)、临时立柱桩(4)、分期分隔桩(2)和止水旋喷桩(5);用钻机分别钻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和分期分隔桩孔至设计标高后,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分别将钢筋笼吊装放进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4)和分期分隔桩(2)孔内,并灌注水下混凝土,形成本期围护桩(3)、临时立柱桩(4)和分期分隔桩(2);在临时立柱桩(4)的顶端,安装临时立柱格构柱(14);同时在分期分隔桩(2)右侧的前期主体结构顶板(11)与前期主体结构侧墙(12)之间安装临钢管支柱(6);所述临时钢管支柱(6)的下端坐落在前期主体结构侧墙(12)顶端的钢板上;在临时钢管支柱(6)顶端的前期主体结构顶板(11)上设置支墩梁(7),分别将钢筋锚固在支墩梁(7)内;/n步骤三:待本期围护桩(3)、临时立柱(4)检验合格后,掏槽施工基坑冠梁(13);其中开挖到冠梁(13)底标高时,凿除本期围护桩(3)桩头混凝土至新浇筑混凝土面,清除残渣、浮土和积水,绑扎钢筋,绑扎时将本期围护桩(3)钢筋要锚入冠梁内,并满足锚固长度;最后浇筑冠梁(13)和第一道支撑(8);/n步骤四:分层开挖基坑土方至支撑腰梁(16)位置下方,将靠近本期围护桩(3)一侧14m范围内的按1:2.25-2.32放坡;对预留土体(15)分层开挖,并随挖随凿基坑分期分隔桩(2)至达到本期主体结构底板(17)标高后,及时铺设垫层,施工防水层(a)和本期结构底板(17);/n步骤五:浇筑砼腰梁(16)和底板上的反力墩(18),支撑腰梁(16)达到设计强度后架设斜撑(19),开挖剩余土体至基坑底,铺设垫层,施工防水层和剩余本期主体结构底板(17);要求开挖面位于支撑中心线下方不大于0.8m,斜撑(19)须预加轴力后再进行下一次开挖;/n步骤六:施工侧墙防水层和侧墙至支撑砼腰梁(16)下方,待本期主体结构底板(17)和侧墙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斜撑(19)、反力墩(18)和支撑砼腰梁(16),再施工本期主体结构侧墙(20)、防水层、本期主体结构立柱(22)和本期主体结构顶板(9),拆除前期主体结构顶板(7)下面的钢管临时立柱(6),待砼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第一道支撑(8);/n步骤七:施工本期主体结构顶板防水层,并在拆除临时立柱格构柱(14)、钢管临时支柱(6)、支墩梁7后回填覆土(22),封闭泄水孔和降水井等,进入下一工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分期开挖的多层不平衡支护方法,其特征是:其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平整场地(1),对基坑周边影响范围内的障碍物进行迁改或清除,根据基坑周边情况在基坑顶的外侧设置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
步骤二:测量放线,施工本期围护桩(3)、临时立柱桩(4)、分期分隔桩(2)和止水旋喷桩(5);用钻机分别钻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和分期分隔桩孔至设计标高后,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分别将钢筋笼吊装放进本期围护桩、临时立柱桩(4)和分期分隔桩(2)孔内,并灌注水下混凝土,形成本期围护桩(3)、临时立柱桩(4)和分期分隔桩(2);在临时立柱桩(4)的顶端,安装临时立柱格构柱(14);同时在分期分隔桩(2)右侧的前期主体结构顶板(11)与前期主体结构侧墙(12)之间安装临钢管支柱(6);所述临时钢管支柱(6)的下端坐落在前期主体结构侧墙(12)顶端的钢板上;在临时钢管支柱(6)顶端的前期主体结构顶板(11)上设置支墩梁(7),分别将钢筋锚固在支墩梁(7)内;
步骤三:待本期围护桩(3)、临时立柱(4)检验合格后,掏槽施工基坑冠梁(13);其中开挖到冠梁(13)底标高时,凿除本期围护桩(3)桩头混凝土至新浇筑混凝土面,清除残渣、浮土和积水,绑扎钢筋,绑扎时将本期围护桩(3)钢筋要锚入冠梁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志强,孙浩林,唐达昆,夏明锬,粱水斌,刘永林,陈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