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6635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公开了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其包括织线(1),上层的织线(1)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11),本层的织线(1)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1)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11)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12),本层的织线(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11),下层的织线(1)通过其第二线圈(12)与本层的织线(1)的第一线圈(11)连接,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前织配合和后织配合使得本面料具有较强的弹性,且外观出现花纹,具有美感以及更大的伸缩褶皱效果;此外,本申请对于织线的内部结构进行创新,有利于配合本申请中特殊的编织技法,避免织线在编织过程中发生断线等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褶皱面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而且手感好,所以,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普通的褶皱面料由于只是在普通布料的基础上通过机器经过褶皱处理得到,所以使用的时间长一点褶皱感就会下降,从而就变成了普通的面料,影响用户的体验感。目前,专利号为201821533060.X的技术专利,但还存在成本大,褶皱效果不好等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褶皱面料,包括相互纬编的织线,织线有上下多层并通过多层织线形成面料,上层的织线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第一线圈有多个且均匀分布,本层的织线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本层的织线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下层的织线通过其第二线圈与本层的织线的第一线圈连接,同一层织线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间隔设置,下上层织线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织固定;第二线圈向上由第一线圈的正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的正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前织配合,第二线圈向上由第一线圈的背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的背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后织配合,织线通过多组前织配合与上层织线连接并形成前织组,织线通过多组后织配合与上层织线连接并形成后织组,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作为优选,前织组的织线包括2~400个前织配合,后织组的织线包括2~400个后织配合。作为优选,前织组形成的面料块和后织组形成的面料块交替设置,相邻两面料块的连接边缘均为波浪线或波折线。作为优选,织线包括线芯和包覆纱,线芯为并列型双组份聚酯长丝,包覆纱为中空率在10%~50%之间的中空聚酯长丝或为具有10%~50%碱易溶性共聚酯成分的聚酯复合长丝。作为优选,线芯为PBT/PET、PTT/PET或高粘度PET/低粘度PET复合纤维。作为优选,线芯上喷洒有吸水纤维,包覆纱包覆在吸水处理后的线芯外,当吸水纤维脱水后,包覆纱和线芯之间形成弹性间隙。一种褶皱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织线通过清水洗,织线中的吸水纤维层吸水并膨胀,从而对织线进行膨胀扩充,增加织线的弹性,在后续编织中不易断线;2)将织线放入烘干机中进行烘干脱水;3)将织线安装在织机上;4)对织机进行编程并控制织机进行交错的前织配合和后织配合;5)织后的面料进行抗拉测试;6)通过测试的面料进行包装存储。作为优选,在步骤2)中,控制90~100℃并烘干10min,再将烘干温度降至60~70℃并烘干10min,最后将烘干温度升至80℃并烘干5min,等待自然冷却降温后取出。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通过前织配合和后织配合使得本面料具有较强的弹性,且外观出现花纹,具有美感以及更大的伸缩褶皱效果;此外,本申请对于织线的内部结构进行创新,有利于配合本申请中特殊的编织技法,避免织线在编织过程中发生断线等情况,也提高了面料的抗拉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织线的剖视图。图3是机床编织织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数字标号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织线、101—线芯、102—包覆纱、11—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1一种褶皱面料,如图所示,包括相互纬编的织线1,织线1有上下多层并通过多层织线1形成面料,上层的织线1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11,第一线圈11有多个且均匀分布,本层的织线1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1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11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12,本层的织线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11,下层的织线1通过其第二线圈12与本层的织线1的第一线圈11连接,同一层织线1上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间隔设置,下上层织线1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相互交织固定;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前织配合,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后织配合,织线1通过多组前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前织组,织线1通过多组后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后织组,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前织组的织线1包括20个前织配合,后织组的织线1包括20个后织配合。前织组形成的面料块和后织组形成的面料块交替设置,相邻两面料块的连接边缘均为波浪线或波折线。实施例2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织线1包括线芯101和包覆纱102,线芯101为并列型双组份聚酯长丝,包覆纱102为中空率在10%~50%之间的中空聚酯长丝或为具有10%~50%碱易溶性共聚酯成分的聚酯复合长丝。线芯101为PBT/PET、PTT/PET或高粘度PET/低粘度PET复合纤维。线芯101上喷洒有吸水纤维,包覆纱102包覆在吸水处理后的线芯101外,当吸水纤维脱水后,包覆纱102和线芯101之间形成弹性间隙。实施例3一种褶皱面料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织线1通过清水洗,织线1中的吸水纤维层吸水并膨胀,从而对织线1进行膨胀扩充,增加织线1的弹性,在后续编织中不易断线;2)将织线1放入烘干机中进行烘干脱水;3)将织线1安装在织机上;4)对织机进行编程并控制织机进行交错的前织配合和后织配合;5)织后的面料进行抗拉测试;6)通过测试的面料进行包装存储。在步骤2)中,控制90~100℃并烘干10min,再将烘干温度降至60~70℃并烘干10min,最后将烘干温度升至80℃并烘干5min,等待自然冷却降温后取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线(1),织线(1)有上下多层并通过多层织线(1)形成面料,上层的织线(1)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11),第一线圈(11)有多个且均匀分布,本层的织线(1)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1)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11)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12),本层的织线(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11),下层的织线(1)通过其第二线圈(12)与本层的织线(1)的第一线圈(11)连接,同一层织线(1)上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间隔设置,下上层织线(1)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相互交织固定;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前织配合,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后织配合,织线(1)通过多组前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前织组,织线(1)通过多组后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后织组,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线(1),织线(1)有上下多层并通过多层织线(1)形成面料,上层的织线(1)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11),第一线圈(11)有多个且均匀分布,本层的织线(1)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1)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11)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12),本层的织线(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11),下层的织线(1)通过其第二线圈(12)与本层的织线(1)的第一线圈(11)连接,同一层织线(1)上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间隔设置,下上层织线(1)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相互交织固定;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前织配合,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后织配合,织线(1)通过多组前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前织组,织线(1)通过多组后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后织组,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前织组的织线(1)包括2~400个前织配合,后织组的织线(1)包括2~400个后织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前织组形成的面料块和后织组形成的面料块交替设置,相邻两面料块的连接边缘均为波浪线或波折线。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联成华卓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