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褶皱面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而且手感好,所以,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普通的褶皱面料由于只是在普通布料的基础上通过机器经过褶皱处理得到,所以使用的时间长一点褶皱感就会下降,从而就变成了普通的面料,影响用户的体验感。目前,专利号为201821533060.X的技术专利,但还存在成本大,褶皱效果不好等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褶皱面料及其生产工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褶皱面料,包括相互纬编的织线,织线有上下多层并通过多层织线形成面料,上层的织线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第一线圈有多个且均匀分布,本层的织线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本层的织线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下层的织线通过其第二线圈与本层的织线的第一线圈连接,同一层织线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间隔设置,下上层织线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交织固定;第二线圈向上由第一线圈的正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的正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前织配合,第二线圈向上由第一线圈的背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的背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后织配合,织线通过多组前织配合与上层织线连接并形成前织组,织线通过多组后织配合与上层织线连接并形成后织组,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作为优选,前织组的织线包括2~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线(1),织线(1)有上下多层并通过多层织线(1)形成面料,上层的织线(1)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11),第一线圈(11)有多个且均匀分布,本层的织线(1)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1)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11)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12),本层的织线(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11),下层的织线(1)通过其第二线圈(12)与本层的织线(1)的第一线圈(11)连接,同一层织线(1)上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间隔设置,下上层织线(1)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相互交织固定;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前织配合,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后织配合,织线(1)通过多组前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前织组,织线(1)通过多组后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后织组,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织线(1),织线(1)有上下多层并通过多层织线(1)形成面料,上层的织线(1)中的线向下延伸并形成第一线圈(11),第一线圈(11)有多个且均匀分布,本层的织线(1)向上延伸依次穿过上层织线(1)的两个相邻的第一线圈(11)并形成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12),本层的织线(1)上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线圈(11),下层的织线(1)通过其第二线圈(12)与本层的织线(1)的第一线圈(11)连接,同一层织线(1)上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间隔设置,下上层织线(1)通过相互配合的第一线圈(11)和第二线圈(12)相互交织固定;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正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前织配合,第二线圈(12)向上由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入并由相邻第一线圈(11)的背面穿出定义为一个后织配合,织线(1)通过多组前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前织组,织线(1)通过多组后织配合与上层织线(1)连接并形成后织组,前织组和后织组相互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前织组的织线(1)包括2~400个前织配合,后织组的织线(1)包括2~400个后织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褶皱面料,其特征在于:前织组形成的面料块和后织组形成的面料块交替设置,相邻两面料块的连接边缘均为波浪线或波折线。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联成华卓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