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4849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1: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层叠第一板状体、第二板状体以及第三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状体形成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空洞部、与第一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空洞部、以及与多个第二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三空洞部,所述第三板状体形成有与多个第三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第一空洞部是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多个第二空洞部是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第一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长度L1形成为比多个第二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长度L2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热回路等中使用的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以往,向热交换器的传热管分配流体的分配器是已知的。在这样的分配器中,存在具有外侧容器和内侧容器的双重管结构的分配器。在该分配器中,处于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混合的状态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内侧容器,通过设置于内侧容器的孔径小的孔向外侧容器流出。多个扁平形状的传热管(以下称为扁平管)等间隔地排列并插入到外侧容器。而且,从内侧容器的孔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外侧容器内扩散,从而向多个扁平管均等地分配气液二相制冷剂。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350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这样的分配器中,在将外侧容器与内侧容器接合时加工的难度增高。另外,外侧容器若确保能够插入扁平管的直径,则分配器的内容积变大,存在滞留在分配器内的制冷剂量增加的问题。并且,在制冷循环内的润滑油为非相溶性的情况下,对外侧容器那样的较大的内容积而言,润滑油以不会背逆重力的方式滞留。由于该润滑油的滞留,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减少而成为故障的原因,并且,存在无法向各传热管均等地分配制冷剂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容易加工的简单结构并且较小地构成内容积、在分配器内润滑油难以滞留且能够向各传热管均等地分配制冷剂的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分配器层叠第一板状体、第二板状体以及第三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状体形成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空洞部、与第一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空洞部、以及与多个第二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三空洞部,所述第三板状体形成有与多个第三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第一空洞部是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多个第二空洞部是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第一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长度L1形成为比多个第二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长度L2长。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具备上述分配器。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中,第一板状体、第二板状体以及第三板状体被层叠而形成,另外,第一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长度L1形成为比多个第二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长度L2长。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形成简单的结构并且较小地构成内容积、在分配器内润滑油难以滞留且能够向各传热管均等地分配制冷剂的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概念图。图4是将实施方式1的分配器10的结构部件展开的展开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分配器10的Y轴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分配器11的第二板状体902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2的分配器11的变形例的分配器12的第二板状体902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分配器13的第二板状体902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分配器14的第二板状体902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的方式进行说明。在此,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相当的部件,在以下所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全文中通用。另外,说明书全文中示出的结构部件的形态仅仅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说明书所记载的形态。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分配器应用于制冷循环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制冷剂循环回路。另外,虽然将所使用的热介质记载为进行相变的制冷剂,但也可以使用不发生相变的流体。实施方式1.对实施方式1的分配器进行说明。<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以下,作为例子,以家庭用室内空调、店铺、办公用组合式空调(packageairconditioner)等搭载有一台室外热交换器和一台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制冷循环装置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1、四通阀2、室内热交换器3、膨胀阀4以及室外热交换器5连接而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5相邻地配置有促进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室外风扇6。在室内热交换器3相邻地配置有同样促进空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室内风扇7。接着,关于在图1所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内循环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制热运转为例进行说明。由压缩机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到达点A。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点A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3中被由室内风扇7带来的空气冷却而冷凝并到达点B。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4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混合的二相制冷剂状态并到达点C。此后,通过了点C的二相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5中被由室外风扇6带来的空气加热而蒸发并到达点D。经过了点D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四通阀2后返回到压缩机1。通过该循环,实施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的制热运转。在制冷运转时,以上述流动成为相反的流动的方式对四通阀2进行切换。即,成为如下流路:被压缩机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四通阀2之后向点D流动,经过了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阀4、室内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到达点A,利用四通阀2返回到压缩机1。通过该循环,实施对室内空气进行冷却的制冷运转。<热交换器的结构>接着,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对将热交换器100应用于室外热交换器5的例子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室内热交换器3。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此,将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00的方向定义为Y轴,将搭载于热交换器100的传热管8的长度方向定义为Z轴,将热交换器100的铅垂向上方向定义为X轴。热交换器100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有两列。热交换器100由处于上风侧的上游侧热交换器100a和下游侧热交换器100b构成。另外,上游侧热交换器100a具有在X轴方向上被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主热交换区域15a和副热交换区域16a的区域。下游侧热交换器100b具有在X轴方向上被一分为二而得到的主热交换区域15b和副热交换区域16b的区域。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8采用扁平形状的传热管。传热管8例如在主热交换区域15a、15b侧配置8层,在副热交换区域16a、16b侧配置4层。在此,热交换器100的传热管的形状、层数、列数的结构仅仅是例示,并不限于说明书所记载的形态。接着,对热交换器100的周边部件进行说明。在上游侧热交换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配器,其中,/n所述分配器层叠第一板状体、第二板状体以及第三板状体,/n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有第一通孔,/n所述第二板状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空洞部、与所述第一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空洞部、以及与所述多个第二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三空洞部,/n所述第三板状体形成有与所述多个第三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n所述第一空洞部是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n所述多个第二空洞部是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n所述第一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长度L1形成为比所述多个第二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长度L2长。/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分配器,其中,
所述分配器层叠第一板状体、第二板状体以及第三板状体,
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板状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空洞部、与所述第一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空洞部、以及与所述多个第二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三空洞部,
所述第三板状体形成有与所述多个第三空洞部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空洞部是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
所述多个第二空洞部是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
所述第一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一长度L1形成为比所述多个第二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二长度L2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器,其中,
所述多个第三空洞部是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
所述多个第三空洞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三长度L3形成为比所述第二长度L2长且比所述第一长度L1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配器,其中,
所述多个第二通孔是在与所述层叠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具有长度方向和与该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条形状,
所述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岩良太东井上真哉望月厚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