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780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02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件,所述集流件包括主板、中间板和内板,所述中间板位于所述主板和所述内板之间;所述中间板还包括与所述连接结构一一对应的分配槽和位于所述分配槽之间的分配槽壁,所述主板还包括沿所述分配槽排布方向延伸的第一通道,以及向所述中间板延伸的多个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贯通所述主板并且于所述主板的表面形成连通孔,连通孔位于所述分配槽对应的区域内,且每个所述区域内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连通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相关换热器包括集流件131,集流件131形成有制冷剂联络流路231a~231f,所示制冷剂联络流路231a~231f与制冷剂主流路131a连通并沿集流件131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在其底部形成连通孔233a~233f,以便与换热管的各个通道进行连通,但每根换热管对应一个连通孔,制冷剂的分配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制冷剂分配均匀性的换热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包括集流件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与所述集流件固定连接且于连接处密封设置,所述换热管的端部位于所述集流件内,所述集流件的内腔与所述换热管的管腔连通;所述集流件包括主板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三壁部,所述主板包括第四壁部,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还包括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的分配槽和位于所述分配槽之间的分配槽壁,所述第三壁部和所述第四壁部至少于所述分配槽壁的周缘密封设置;所述主板还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所述分配槽排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道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另一端连通所述分配槽,所述第二通道贯通所述第四壁部并且于所述第四壁部形成连通孔,一个分配槽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连通孔。本申请的换热器的每个分配槽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连通孔,因此制冷剂通过至少两个第二通道被分流,从而使制冷剂更加均匀地被分配进入换热管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连通孔沿所述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排列,且排列形成两排平行设置的连通孔组,每个所述分配槽对应设置有两个连通孔,所述两个连通孔沿所述分配槽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从所述第一通道的边缘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的端面方向延伸,所述连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道的半径,且所述连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换热管的厚度。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还包括中间板和内板,所述中间板位于所述主板和所述内板之间,所述内板包括第一壁部,所述中间板包括第二壁部和所述第三壁部,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第三壁部位于所述中间板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固定连接;所述分配槽设置于所述中间板,所述换热管的端部通过所述内板置于所述分配槽内。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内板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壁部的连接结构以及形成于所述连接结构内的连接槽,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连接槽贯通所述内板;所述连接结构位于所述分配槽内,所述连接结构的外壁和所述分配槽壁密封设置,所述换热管的端部通过所述连接槽置于所述分配槽内,所述换热管的外壁与所述连接槽的槽壁密封设置。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槽的槽壁设置有限位部,所述换热管靠近端部处设置有与所述限位部配合的定位部,所述限位部到所述连接结构端面的距离小于所述定位部到所述换热管端面的距离,所述换热管的端面位于所述连接槽外。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板还包括第五壁部,所述第五壁部位于所述第四壁部相对的一侧,所述主板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五壁部的凸起部,凸起部具有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通道形成于凸起部的两端之间。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第三壁部均设置有铆压连接孔,所述第四壁部和所述第一壁部均设置有铆压凸起,所述铆压凸起设置在对应的铆压连接孔内,铆压凸起与所述铆压连接孔的孔壁过盈配合。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包括壳体以及一对所述集流件,所述集流件密封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壳体内形成一换热腔,所述换热管贯穿所述换热腔,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集流件;所述集流件围绕其周缘设置有连接部,所述壳体的端面以及靠近端面的内壁均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壁部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壁部的面积,所述连接板还包括垂直于所述第四壁部的第六壁部,所述第四壁部的周缘与所述第六壁部的周缘之间形成一连接区域,所述连接部包括所述第六壁部和所述连接区域,所述壳体的端面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区域,所述壳体靠近端面的内壁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六壁部。附图说明图1是相关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结构总成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局部结构剖切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流件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集流件与换热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流件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流件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管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流件与连接压块装配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集流件与连接压块装配结构示意图。图中:1集流件,11主板,111第四壁部,1111区域,1112铆压凸起,112第一通道,113第二通道,1131连通孔,114第五壁部,115凸起部,116连接头,117台阶部,118连接套,12中间板,第二壁部121,第三壁部122,123分配槽,124分配槽壁,125铆压连接孔,126第六壁部,127连接区域,13内板,131第一壁部,1311铆压凸起,132连接结构,133连接槽,1331限位部,14连接部,2换热管,21定位部,3壳体,31第一连接管,32第二连接管,33上水壳,34下水壳,S拼接缝隙,35连接壁,36连接端面,4连接压块、5换热件,6衬板。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相关换热器的集流件采用多通道通孔与换热管槽形成制冷剂流通通道,一方面集流件厚度较厚、机加工复杂造成原料成本及加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多通道的制冷剂流通方式造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件(1)和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与所述集流件(1)固定连接且于连接处密封设置,所述换热管(2)的端部位于所述集流件(1)内,所述集流件(1)的内腔与所述换热管(2)的管腔连通;/n所述集流件(1)包括主板(11)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三壁部(122),所述主板(11)包括第四壁部(111),所述第三壁部(122)和所述第四壁部(1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还包括与所述换热管(2)一一对应的分配槽(123)和位于所述分配槽(123)之间的分配槽壁(124),所述第三壁部(122)和所述第四壁部(111)至少于所述分配槽壁(124)的周缘密封设置;/n所述主板(11)还包括第一通道(112)和第二通道(113),所述第一通道(112)沿所述分配槽(123)排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道(113)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12),另一端连通所述分配槽(123),所述第二通道(113)贯通所述第四壁部(111)并且于所述第四壁部(111)形成连通孔(1131),一个分配槽(123)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连通孔(11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件(1)和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与所述集流件(1)固定连接且于连接处密封设置,所述换热管(2)的端部位于所述集流件(1)内,所述集流件(1)的内腔与所述换热管(2)的管腔连通;
所述集流件(1)包括主板(11)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三壁部(122),所述主板(11)包括第四壁部(111),所述第三壁部(122)和所述第四壁部(1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还包括与所述换热管(2)一一对应的分配槽(123)和位于所述分配槽(123)之间的分配槽壁(124),所述第三壁部(122)和所述第四壁部(111)至少于所述分配槽壁(124)的周缘密封设置;
所述主板(11)还包括第一通道(112)和第二通道(113),所述第一通道(112)沿所述分配槽(123)排布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道(113)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12),另一端连通所述分配槽(123),所述第二通道(113)贯通所述第四壁部(111)并且于所述第四壁部(111)形成连通孔(1131),一个分配槽(123)对应设置至少两个连通孔(11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连通孔(1131)沿所述第一通道(112)的延伸方向排列,且排列形成两排平行设置的连通孔组,每个所述分配槽(123)对应设置有两个连通孔(1131),所述两个连通孔(1131)沿所述分配槽(123)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113)从所述第一通道(112)的边缘沿垂直于所述换热管(2)的端面方向延伸,所述连通孔(113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道(112)的半径,且所述连通孔(113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换热管(2)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还包括中间板(12)和内板(13),所述中间板(12)位于所述主板(11)和所述内板(13)之间,所述内板(13)包括第一壁部(131),所述中间板(12)包括第二壁部(121)和所述第三壁部(122),所述第二壁部(121)和所述第三壁部(122)位于所述中间板(12)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壁部(131)和所述第二壁部(121)固定连接;
所述分配槽(123)设置于所述中间板(12),所述换热管(2)的端部通过所述内板(13)置于所述分配槽(123)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13)还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壁部(131)的连接结构(132)以及形成于所述连接结构(132)内的连接槽(133),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峥张伟伟董军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