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特别是涉及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飞机牵引车常采用普通车轮驱动,依靠差速进行转弯,存在无法实现横向运动、转弯半径较大、运动不够灵活、牵引效率较低、在狭窄地方牵引困难等问题。舰载机的转运效率和贮存密度与舰艇的战斗力密切相关,采用现有飞机牵引车牵引舰载机存在转运效率和贮存密度较低的问题。因而急需一种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用于全向转运舰载机,以提高舰载机的转运效率和贮存密度。全向转运舰载机需要飞机牵引车夹抱起升承载舰载机后轮,舰载机的大部分重量集中在后轮,因而需要飞机牵引车承载大。现有飞机牵引车承载量一般较小,若承载量变大时,飞机牵引车的尺寸将会变大,现有飞机牵引车不太适用一些要求承载量大尺寸小的场合,因此设计一种承载量大而尺寸较小的飞机牵引车具有重要意义。飞机牵引车含有抱轮机构,用于夹抱固定飞机机轮。现有抱轮机构一般适用于飞机牵引车单车牵引飞机工况,释放机轮自由放较小,不适用于三智能机器人协同转运舰载机工况。若现有抱轮机构用于三飞机牵引车协同转运飞机工况,由于释放机轮自由放较小,容易对飞机产生较大附加力。因此急需设计一种具有较多自由度释放的新型抱轮机构,为三智能机器人协同转运舰载机提供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该系统由多个全向智能机器人组成,能够协同转运舰载机,实现舰载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三台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按照设定的队列排列在各自的位置上,夹抱起升机轮,搭载被转运的飞机共同全向移动;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包括车体模块(1)、全向轮组模块(2)、抱轮机构模块(3)、能源模块(4)、液压系统(5)和控制系统(6);全向轮组模块(2)安装在车体模块(1)的左右两侧,供车体模块(1)全向移动,能够实现前后方向、横向、斜向、零回转半径转动;抱轮机构模块(3)铰接在车体模块(1)中间,对机轮进行抱紧和起升;能源模块(4)安装在车体模块(1)中部,用于供电;液压系统(5)、控制系统(6)安装在车体模块(1)内部,控制系统(6)对液压系统(5)、全向轮组模块(2)、抱轮机构模块(3)、能源模块(4)进行控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三台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按照设定的队列排列在各自的位置上,夹抱起升机轮,搭载被转运的飞机共同全向移动;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包括车体模块(1)、全向轮组模块(2)、抱轮机构模块(3)、能源模块(4)、液压系统(5)和控制系统(6);全向轮组模块(2)安装在车体模块(1)的左右两侧,供车体模块(1)全向移动,能够实现前后方向、横向、斜向、零回转半径转动;抱轮机构模块(3)铰接在车体模块(1)中间,对机轮进行抱紧和起升;能源模块(4)安装在车体模块(1)中部,用于供电;液压系统(5)、控制系统(6)安装在车体模块(1)内部,控制系统(6)对液压系统(5)、全向轮组模块(2)、抱轮机构模块(3)、能源模块(4)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车体模块(1)包括车架主体(101)、车体门组件(102);车架主体(101)包括主支撑梁(111)、侧支撑梁(112)、底部支撑板(113)、侧支撑板(114);主支撑梁(111)沿底部支撑板(113)纵向,对称安装在底部支撑板(113)两侧,两主支撑梁(111)之间安装两条平行的横梁;若干侧支撑梁(112)分别沿主支撑梁(111)的纵向分布,各侧支撑梁(112)均与主支撑梁(111)垂直;各侧支撑板(114)分别安装在主支撑梁(111)和侧支撑梁(112)构成的车架支撑框的两侧,侧支撑板(114)位于相邻两侧支撑梁(112)之间;主支撑梁(111)、侧支撑梁(112)和两主支撑梁(111)之间的横梁构成U型结构,在U型结构的开口处设置车体门组件(1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车体门组件(102)包括车体门开关油缸(121)、车体门(122)、车体门上锁钩(123)、车体门上锁钩油缸(124)、车体门轴(125)、车体门下锁钩油缸(126)、车体门下锁钩(127);
车体门(122)一侧的上方设置开门铰块(131),另一侧边缘设置右上门钩(134)和右下门钩(135);车体门(122)通过车体门轴(125)铰接在一侧主支撑梁(111)的端部,锁门油缸支架139安装在上述主支撑梁(111)上表面;车体门开关油缸(121)一端铰接在锁门油缸支架139上,车体门开关油缸(121)另一端铰接在车体门(122)的开门铰块(131)上,车体门开关油缸(121)伸缩实现车体门(122)打开和关闭;另一侧的主支撑梁(111)端部设置有右上铰块(140)和右下铰块(141),车体门(122)处于关闭状态时,右上门钩(134)勾住右上铰块(140)实现锁定,右下门钩(135)勾住右下铰块(141)实现锁定;车体门上锁钩(123)铰接在右上铰块(140)上,车体门上锁钩油缸(124)一端铰接上锁钩油缸支架(142)上,上锁钩油缸支架(142)安装在另一侧主支撑梁(111)上,车体门上锁钩油缸(124)另一端铰接在车体门上锁钩(123)上,车体门锁钩油缸124伸缩实现车体门上锁钩(123)抵住或者松开右上门钩(134),实现车体门(122)锁紧和松开;车体门下锁钩(127)铰接在右下铰块(141)上,车体门下锁钩油缸(126)一端铰接在车体门下锁钩(127)上,另一端安装在车架主体(101)端面的侧边,车体门下锁钩油缸(126)伸缩实现车体门下锁钩(127)抵住或者松开右下门钩(135),实现车体门(122)锁紧和松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全向轮组模块(2)共四组,对称安装在车架主体(101)四角;全向轮组模块(2)包括麦克纳姆轮(201)、支撑轴(202)、传动轴(203)、悬挂减震系统(204)、伺服电机(205)、减速器(206)、联轴器(207);
麦克纳姆轮(201)通过轴承安装在支撑轴(202)上;联轴器(207)和传动轴(203)位于支撑轴(202)内,伺服电机(205)与减速器(206)连接,减速器(206)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207)与传动轴(203)连接,传动轴(203)沿麦克纳姆轮(201)的中心轴与麦克纳姆轮(201)的轮毂(221)连接;支撑轴(202)通过悬挂减震系统(204)实现麦克纳姆轮(201)的悬挂减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体协同全向移动智能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悬挂减震系统(204)包括车轮固定板(231)、导轨(232)、滑块(233)、减震支架(234)、弹簧固定座(235)、油气弹簧(236);
车轮固定板(231)安装在车架主体(101)上,导轨(232)对称安装在车轮固定板(231)上,滑块(233)对称安装在减震支架(234)表面的两侧并在导轨(232)上上下滑动;油气弹簧(236)下端与减震支架(234)另一表面的下端铰接,油气弹簧(236)上端与弹簧固定座(235)铰接,弹簧固定座(235)安装在车架主体(101)上;支撑轴(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涛,董礼港,张俊辉,漆嘉林,李永亮,张加波,张仰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