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2120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调节池、缺氧池和膜生物反应池,所述基坑靠近调节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所述基坑靠近缺氧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泵以及配套装置,实现了在中水回收时,通过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组件代替传统的沉淀池,通过污水泵将污泥输送到污泥池中加快了泥水分离的速率,同时膜生物反应器放置在膜生物反应池中节省了污水处理的空间,同时实现了在中水回收时,通过回转式机械格栅过滤的污水通过潜水泵抽至过滤网上方,经过滤网的二次过滤后极大减少了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残留,防止出水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水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中水回收
,具体为一种中水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经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中水利用也称作污水回用,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但是,传统的中水回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1、现有的中水回收处理技术中,泥水分离是在二次沉降池中靠重力作用完成的,其分离效率依赖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这种泥水分离方法限制了中水处理的速率,同时沉降方式的泥水处理占用空间加大。2、现有的中水回收装置在进行污水中悬浮物过滤时往往采用回转式机械格栅进行过滤,回转式机械格栅过滤后仍会有少量悬浮固体进入到出水中,容易造成出水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水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1)、调节池(3)、缺氧池(7)和膜生物反应池(15),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调节池(3),所述基坑(1)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7),所述基坑(1)靠近缺氧池(7)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15),所述基坑(1)靠近膜生物反应池(15)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污泥池(11),所述基坑(1)靠近污泥池(1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出水池(12),所述调节池(3)内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回转式机械格栅(4),所述调节池(3)远离缺氧池(7)一侧上半部中央开设有进水口(2),所述缺氧池(7)底部内壁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1)、调节池(3)、缺氧池(7)和膜生物反应池(15),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调节池(3),所述基坑(1)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7),所述基坑(1)靠近缺氧池(7)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15),所述基坑(1)靠近膜生物反应池(15)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污泥池(11),所述基坑(1)靠近污泥池(1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出水池(12),所述调节池(3)内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回转式机械格栅(4),所述调节池(3)远离缺氧池(7)一侧上半部中央开设有进水口(2),所述缺氧池(7)底部内壁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潜水泵(16),所述潜水泵(16)进水口一端通过水管伸入调节池(3)内部,所述缺氧池(7)上半部内壁四周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有过滤网(6),所述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通过水管延伸至过滤网(6)上方,所述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水管顶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防溅罩(5),所述膜生物反应池(15)内部中央放置有膜生物反应器(14),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底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风管(8),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中央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水管,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水管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自吸泵(9),所述自吸泵(9)出水口一端的水管上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流量调节阀(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马云猛张样涛张伟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环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