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2120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调节池、缺氧池和膜生物反应池,所述基坑靠近调节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所述基坑靠近缺氧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泵以及配套装置,实现了在中水回收时,通过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组件代替传统的沉淀池,通过污水泵将污泥输送到污泥池中加快了泥水分离的速率,同时膜生物反应器放置在膜生物反应池中节省了污水处理的空间,同时实现了在中水回收时,通过回转式机械格栅过滤的污水通过潜水泵抽至过滤网上方,经过滤网的二次过滤后极大减少了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残留,防止出水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水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中水回收
,具体为一种中水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经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中水利用也称作污水回用,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观和百姓生活的诸多方面。但是,传统的中水回收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1、现有的中水回收处理技术中,泥水分离是在二次沉降池中靠重力作用完成的,其分离效率依赖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这种泥水分离方法限制了中水处理的速率,同时沉降方式的泥水处理占用空间加大。2、现有的中水回收装置在进行污水中悬浮物过滤时往往采用回转式机械格栅进行过滤,回转式机械格栅过滤后仍会有少量悬浮固体进入到出水中,容易造成出水水质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水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调节池、缺氧池和膜生物反应池,所述基坑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调节池,所述基坑靠近调节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所述基坑靠近缺氧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所述基坑靠近膜生物反应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污泥池,所述基坑靠近污泥池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出水池,所述调节池内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回转式机械格栅,所述调节池远离缺氧池一侧上半部中央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缺氧池底部内壁靠近调节池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潜水泵,所述潜水泵进水口一端通过水管伸入调节池内部,所述缺氧池上半部内壁四周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所述潜水泵出水口一侧通过水管延伸至过滤网上方,所述潜水泵出水口一侧水管顶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防溅罩,所述膜生物反应池内部中央放置有膜生物反应器,所述膜生物反应器底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风管,所述膜生物反应器顶部中央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水管,所述膜生物反应器顶部水管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自吸泵,所述自吸泵出水口一端的水管上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流量调节阀,所述自吸泵出水口一端水管延伸至出水池上方,所述膜生物反应池底部内壁靠近污泥池一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污泥泵,所述污泥泵出料口一端管道绕过隔墙顶部进入污泥池内,所述膜生物反应池靠近缺氧池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污泥泵,靠近所述缺氧池一侧的污泥泵出料口一端管道绕过隔墙顶部进入缺氧池内。进一步的,所述风管远离膜生物反应器一端伸出膜生物反应池部分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鼓风机,用于提供氧气便于膜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进一步的,所述缺氧池与膜生物反应池之间的隔墙中央对应过滤网下方开设有出水口,便于缺氧池中的污水流入膜生物反应池中。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缺氧池一侧的污泥泵出料口一端管道进入缺氧池内部一端位于缺氧池出水口下方,便于膜生物反应池中未降解的污染物重新回到缺氧池中。进一步的,所述回转式机械格栅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75度,便于回转式机械格栅对污水中的漂浮物进行抓取捕捞。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泵电缆进线口处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防水密封垫,用于污泥泵的防水密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泵以及配套装置,实现了在中水回收时,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通过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组件代替传统的沉淀池,通过污水泵将污泥输送到污泥池中加快了泥水分离的速率,同时膜生物反应器放置在膜生物反应池中节省了污水处理的空间。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潜水泵、防溅罩以及过滤网,实现了在中水回收时,通过回转式机械格栅过滤的污水通过潜水泵抽至过滤网上方,经过滤网的二次过滤后极大减少了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残留,防止出水水质恶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主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整体左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整体俯视结构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4中:1-基坑;2-进水口;3-调节池;4-回转式机械格栅;5-防溅罩;6-过滤网;7-缺氧池;8-风管;9-自吸泵;10-流量调节阀;11-污泥池;12-出水池;13-污泥泵;14-膜生物反应器;15-膜生物反应池;16-潜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1、调节池3、缺氧池7和膜生物反应池15,基坑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调节池3,用于利用回转式机械格栅4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漂浮物,基坑1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7,用于提高污水的反硝化效率,基坑1靠近缺氧池7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15,用于排出污泥,基坑1靠近膜生物反应池15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污泥池11,用于存放污泥,基坑1靠近污泥池1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出水池12,用于存放净化后的水,调节池3内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回转式机械格栅4,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调节池3远离缺氧池7一侧上半部中央开设有进水口2,用于污水的进入,缺氧池7底部内壁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潜水泵16,用于将过滤后的污水抽入至缺氧池7内,潜水泵16进水口一端通过水管伸入调节池3内部,缺氧池7上半部内壁四周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有过滤网6,用于二次过滤污水中的漂浮物,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通过水管延伸至过滤网6上方,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水管顶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防溅罩5,用于防止污水四溅,膜生物反应池15内部中央放置有膜生物反应器14,用于加快泥水分离,膜生物反应器14底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风管8,用于提供氧气,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中央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水管,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水管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自吸泵9,用于抽出净化水,自吸泵9出水口一端的水管上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流量调节阀10,用于调节净化水的流量,自吸泵9出水口一端水管延伸至出水池12上方,膜生物反应池15底部内壁靠近污泥池11一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污泥泵13,污泥泵13出料口一端管道绕过隔墙顶部进入污泥池11内,用于将污泥排至污泥池11中,膜生物反应池15靠近缺氧池7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污泥泵13,靠近缺氧池7一侧的污泥泵13出料口一端管道绕过隔墙顶部进入缺氧池7内,用于将未反应的污泥重新抽入缺氧池进行反硝化反应。风管8远离膜生物反应器14一端伸出膜生物反应池15部分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鼓风机,用于提供氧气便于膜生物反应器14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缺氧池7与膜生物反应池15之间的隔墙中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1)、调节池(3)、缺氧池(7)和膜生物反应池(15),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调节池(3),所述基坑(1)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7),所述基坑(1)靠近缺氧池(7)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15),所述基坑(1)靠近膜生物反应池(15)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污泥池(11),所述基坑(1)靠近污泥池(1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出水池(12),所述调节池(3)内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回转式机械格栅(4),所述调节池(3)远离缺氧池(7)一侧上半部中央开设有进水口(2),所述缺氧池(7)底部内壁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潜水泵(16),所述潜水泵(16)进水口一端通过水管伸入调节池(3)内部,所述缺氧池(7)上半部内壁四周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有过滤网(6),所述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通过水管延伸至过滤网(6)上方,所述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水管顶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防溅罩(5),所述膜生物反应池(15)内部中央放置有膜生物反应器(14),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底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风管(8),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中央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水管,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水管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自吸泵(9),所述自吸泵(9)出水口一端的水管上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流量调节阀(10),所述自吸泵(9)出水口一端水管延伸至出水池(12)上方,所述膜生物反应池(15)底部内壁靠近污泥池(11)一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有污泥泵(13),所述污泥泵(13)出料口一端管道绕过隔墙顶部进入污泥池(11)内,所述膜生物反应池(15)靠近缺氧池(7)一侧内壁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污泥泵(13),靠近所述缺氧池(7)一侧的污泥泵(13)出料口一端管道绕过隔墙顶部进入缺氧池(7)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水回收装置,包括基坑(1)、调节池(3)、缺氧池(7)和膜生物反应池(15),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调节池(3),所述基坑(1)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缺氧池(7),所述基坑(1)靠近缺氧池(7)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膜生物反应池(15),所述基坑(1)靠近膜生物反应池(15)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污泥池(11),所述基坑(1)靠近污泥池(11)一侧通过隔墙分隔有出水池(12),所述调节池(3)内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回转式机械格栅(4),所述调节池(3)远离缺氧池(7)一侧上半部中央开设有进水口(2),所述缺氧池(7)底部内壁靠近调节池(3)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潜水泵(16),所述潜水泵(16)进水口一端通过水管伸入调节池(3)内部,所述缺氧池(7)上半部内壁四周通过卡扣固定连接有过滤网(6),所述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通过水管延伸至过滤网(6)上方,所述潜水泵(16)出水口一侧水管顶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防溅罩(5),所述膜生物反应池(15)内部中央放置有膜生物反应器(14),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底部通过卡接固定连接有风管(8),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中央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水管,所述膜生物反应器(14)顶部水管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自吸泵(9),所述自吸泵(9)出水口一端的水管上通过管接头固定连接有流量调节阀(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博马云猛张样涛张伟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环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