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轮童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轮童车。
技术介绍
三轮童车已经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使用的常见产品。为了便于携带或存放,目前市场上的三轮童车一般都能进行折叠,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三轮童车折叠以后仍然存在体积较大的问题,占用空间仍然较大,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因此,本技术正是基于以上的不足而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折叠操作方便,折叠后占用空间小的三轮童车。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三轮童车,具有竖直对称平面SP,并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座位的支撑架1,所述的支撑架1前侧连接有能相对其绕第一轴线A转动的前撑架2,所述的前撑架2上连接有转向组件3,所述的转向组件3包括能相对前撑架2绕第二轴线B转动的转动架31,所述的转动架31下端设有前轮32,所述的转动架31上端连接有转向把33,所述的支撑架1后侧连接有后撑组件,所述的后撑组件包括设置在对称平面SP两侧的左撑部41和右撑部42,所述的左撑部41包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童车,具有竖直对称平面(SP),并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座位的支撑架(1),所述的支撑架(1)前侧连接有能相对其绕第一轴线(A)转动的前撑架(2),所述的前撑架(2)上连接有转向组件(3),所述的转向组件(3)包括能相对前撑架(2)绕第二轴线(B)转动的转动架(31),所述的转动架(31)下端设有前轮(32),所述的转动架(31)上端连接有转向把(33),所述的支撑架(1)后侧连接有后撑组件,所述的后撑组件包括设置在对称平面(SP)两侧的左撑部(41)和右撑部(42),所述的左撑部(41)包括左后腿(411)和设在左后腿(411)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童车,具有竖直对称平面(SP),并能从展开位置移动至折叠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支撑座位的支撑架(1),所述的支撑架(1)前侧连接有能相对其绕第一轴线(A)转动的前撑架(2),所述的前撑架(2)上连接有转向组件(3),所述的转向组件(3)包括能相对前撑架(2)绕第二轴线(B)转动的转动架(31),所述的转动架(31)下端设有前轮(32),所述的转动架(31)上端连接有转向把(33),所述的支撑架(1)后侧连接有后撑组件,所述的后撑组件包括设置在对称平面(SP)两侧的左撑部(41)和右撑部(42),所述的左撑部(41)包括左后腿(411)和设在左后腿(411)下端的左后轮(412),所述的左后腿(411)上端绕第三轴线(C)和第四轴线(D)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在左后腿(411)绕第三轴线(C)转动时,左后轮(412)能从远离对称平面(SP)位置移动至靠近对称平面(SP)位置,在左后腿(411)绕第四轴线(D)转动时,左后轮(412)能从远离前轮(32)位置移动至靠近前轮(32)位置;所述的右撑部(42)包括右后腿(421)和设在右后腿(421)下端的右后轮(422),所述的右后腿(421)上端绕第五轴线(E)和第六轴线(F)与支撑架(1)可转动连接,在右后腿(421)绕第五轴线(E)转动时,右后轮(422)能从远离对称平面(SP)位置移动至靠近对称平面(SP)位置,在右后轮(422)绕第六轴线(F)转动时,右后轮(422)能从远离前轮(32)位置移动至靠近前轮(32)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四轴线(D)和第六轴线(F)与对称平面(SP)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1)内还设有连接前撑架(2)和后撑组件并能使前撑架(2)和后撑组件联动的传动机构(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撑架(2)通过前转动座(21)与支撑架(1)前侧绕所述第一轴线(A)转动连接,所述的传动机构(5)包括设在支撑架(1)内并能在支撑架(1)内滑行的齿条(51),以及能与齿条(51)啮合而绕第四轴线(D)转动的左转动体(52)和绕第六轴线(F)转动的右转动体(53),所述的左转动体(52)与左后腿(411)连接并能与左后腿(411)上端一起绕第四轴线(D)转动,所述的右转动体(53)与右后腿(421)连接并能与右后腿(421)上端一起绕第六轴线(F)转动,所述的前转动座(21)上并偏离第一轴线(A)位置连接有传动杆(54),所述的传动杆(54)一端绕第七轴线(G)与前转动座(2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齿条(51)绕第八轴线(H)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轮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后腿(411)上端固定连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