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0856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2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内冷却系统、第二内冷却系统和外冷却系统;所述外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和喷淋水系统;其中,换流阀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一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二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实现换流阀和变压器的外冷却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有效减少换流站冷却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占地面积,符合绿色换流站的发展理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直流输电
,尤其涉及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
,直流换流站对于实现交直流电能变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换流站的主要设备包括换流阀、变压器等。换流站内各设备的电力电子元器件在电能变换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系统进行换热。在现有技术中,直流换流站内的换流阀和变压器各自配备一套内冷却系统和外冷却系统。换流阀的外冷却系统一般采用闭式冷却塔方案,而变压器的外冷却系统一般采用空冷器方案。然而,在实施本专利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考虑到换流阀和变压器的选址等实际问题,可能存在变压器的外冷却系统不适合采用空冷器方案的情况,需要将变压器的外冷却系统改为闭式冷却塔方案。此时,由于换流阀和变压器各自配备一套独立的冷却系统,增大了换流站冷却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占地面积,且不利于对换流站的综合管理和运行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其能实现换流阀和变压器的外冷却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有效减少换流站冷却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占地面积,符合绿色换流站的发展理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内冷却系统、第二内冷却系统和外冷却系统;所述外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和喷淋水系统;其中,换流阀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一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二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最大补充水量为Q;其中,Q=Q1+Q2+Q3+Q4;Q1为所述喷淋水系统的蒸发水量;Q2为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排污损失水量,Q3为所述第一冷却塔和第二冷却塔的风吹损失水总量;Q4为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正反洗及再生耗水量。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最大补充水量为Q;其中,Q=80%×Q1;Q1为所述喷淋水系统的蒸发水量;P1为所述换流阀的额定散热功率;P2为所述变压器的额定散热功率;§为水的汽化潜热。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为循环水冷却系统。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由循环油冷却系统和板式换热器水冷却系统组成;所述变压器与所述循环油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板式换热器水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二冷却塔循环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塔为闭式冷却塔。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塔为闭式冷却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内冷却系统、第二内冷却系统和外冷却系统;其中,换流阀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与所述外冷却系统循环连接;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与所述外冷却系统循环连接。在直流换流站的外冷却系统中,将换流阀设备和变压器设备的外冷却系统中的喷淋水系统共用,实现换流阀设备和变压器设备的外冷却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能够有效降低换流站冷却系统的建设成本,并减少换流站冷却系统整体的占地面积,更有利于进行换流站的运行维护、综合管理,符合绿色换流站的发展理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种换流站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10,包括:第一内冷却系统11、第二内冷却系统12和外冷却系统1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换流站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内冷却系统11、第二内冷却系统12和外冷却系统13。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11被配置为换流站内的换流阀系统的内冷却系统,换流阀设备损耗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内冷却系统11换热。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12被配置为换流站内的变压器设备的内冷却系统,变压器设备损耗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二内冷却系统12进行换热。而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11和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12中的工作流体的降温均是通过所述外冷却系统13实现的。具体地,所述外冷却系统13包括第一冷却塔131、第二冷却塔132和喷淋水系统133。其中,所述换流阀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11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11与所述第一冷却塔131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131与所述喷淋水系统133循环连接。所述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12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12与所述第二冷却塔132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塔132与所述喷淋水系统133循环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冷却塔为闭式冷却塔;所述第二冷却塔为闭式冷却塔。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换流阀的外冷却系统采用现有的闭式冷却塔方案,通过所述第一冷却塔131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11进行换热,实现对第一内冷却系统11的工作流体的降温。而所述变压器的外冷却系统也同样采用闭式冷却塔方案,通过所述第二冷却塔132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12进行换热,实现对第二内冷却系统12的工作流体的降温。同时,选择外冷却系统中与其他结构的接口较少的点,也即所述喷淋水系统133进行一体化设计,将流阀设备和变压器设备的外冷却系统中的喷淋水系统共用,由同一个喷淋水系统133为所述第一闭式冷却塔和第二闭式冷却塔提供喷淋水补充水。具体地,所述外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流体(水或其他液体)在闭式冷却塔131或132的盘管内进行循环,工作流体的热量经过盘管散入流过盘管的水中。同时塔外四周的空气从进风格栅进入,与水的流动方向相反,向上流经盘管。热湿空气由通风机排放到周围大气中。其余的水落入底部水盘,由喷淋泵组再循环至喷淋水系统133,又回淋到盘管上。如此周而复始。进一步地,由于将所述换流阀设备和所述变压器设备中的喷淋水系统133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重新计算喷淋水系统的最大补充水量,以满足对两个闭式冷却塔的喷淋水补充水的供给。在一种实施方式下,通过采集或计算得到所述喷淋水系统的蒸发水量Q1、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排污损失水量Q2、所述第一冷却塔和第二冷却塔的风吹损失水总量Q3和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正反洗及再生耗水量Q4,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计算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最大补充水量Q:Q=Q1+Q2+Q3+Q4。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下,根据先验知识可以得到所述喷淋水系统的蒸发水量Q1约占喷淋水系统的最大补充水量Q的80%,因此,获取所述换流阀的额定散热功率P1和所述变压器的额定散热功率P2,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计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冷却系统、第二内冷却系统和外冷却系统;所述外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和喷淋水系统;其中,/n换流阀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一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n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二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流站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内冷却系统、第二内冷却系统和外冷却系统;所述外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冷却塔、第二冷却塔和喷淋水系统;其中,
换流阀与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一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
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内冷却系统与所述第二冷却塔循环连接,所述第二冷却塔与所述喷淋水系统循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站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最大补充水量为Q;
其中,Q=Q1+Q2+Q3+Q4;Q1为所述喷淋水系统的蒸发水量;Q2为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排污损失水量,Q3为所述第一冷却塔和第二冷却塔的风吹损失水总量;Q4为所述喷淋水系统的正反洗及再生耗水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站冷却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柳周月宾朱喆侯婷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