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0196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属于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分流式聚能罩包括聚能罩主体和分流件,聚能罩主体的下部具有进气口,分流件的外圈固接于聚能罩主体上,且分流件的内圈与聚能罩主体的之间形成分流口,分流件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从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于分流口处被分流,一部分二次空气从分流件的下方进入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分流件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对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使二次空气针对性地补入到内火盖和外火盖,二次空气流动的过程中被充分预热,从而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具
,尤其涉及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
技术介绍
随着燃气具产品的不断发展,市面上的高端燃气灶具也是在追求更大的热负荷和更高的热效率,因此出现了带聚能罩的产品。采用聚能罩之后,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将燃烧后的烟气与二次空气分隔开来,使得二次空气可以更好的更纯净的补充到火焰根部,从而提升热效率;再比如加上聚能罩之后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热气(热辐射、热对流)往面板走,降低相关零(部)件温升,延长使用寿命。但是现有的聚能罩的结构仍有改进空间,以提升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提高燃气灶具的热效率,而提供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及燃气灶。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其包括:聚能罩主体,所述聚能罩主体的下部具有进气口;和,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外圈固接于所述聚能罩主体,且分流件的外圈与所述聚能罩主体之间形成分流口,所述分流件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于所述分流口处被分流,一部分二次空气从所述分流件的下方进入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所述分流件的上方。优选地,所述分流件包括:横向分流板,所述横向分流板的外圈连接所述聚能罩主体,所述横向分流板的中部具有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和,管状的竖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下端于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处连接所述横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具有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优选地,所述横向分流板从其外圈到其内圈逐渐向上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5°;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具有第一倾斜环部和第二倾斜环部,所述第一倾斜环部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的内圈,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环部向下弯折;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上设有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所述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环绕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从其下端到其上端逐渐向内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70°;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点火针穿过孔;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电偶穿过孔;和/或,所述分流件还包括引火孔挡风板,所述引火孔挡风板设于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上端。优选地,所述聚能罩主体包括下罩,所述下罩包括:下罩主体;罩支脚,所述罩支脚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下罩主体,各所述罩支脚间隔地布置,相邻的罩支脚和所述下罩主体的下端围成所述进气口;及,限位脚,所述限位脚与所述罩支脚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限位脚固定于所述罩支脚和/或所述下罩主体上,所述横向分流板固定于所述限位脚上。优选地,所述下罩主体包括:内罩体,所述内罩体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下延伸,所述内罩体与所述分流板之间形成所述分流口;和,外罩体,所述外罩体的下部向下弯折后连接所述内罩体的外圈,所述外罩体从其内圈到其外圈逐渐向上延伸;所述罩支脚的上端连接所述内罩体和所述外罩体。一种燃气灶,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优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混气室和内火盖,所述混气室包括:盘体,所述分流件与所述盘体之间形成下二次空气通道;设于所述盘体中部的内火盖输气柱,所述内火盖输气柱穿设于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并连接所述内火盖。优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外火盖,所述混气室还包括设于所述盘体上的外火盖输气柱,所述外火盖输气柱贯穿所述分流件并连接所述外火盖;所述聚能罩主体的内壁和所述外火盖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在相邻外火盖输气柱之间,所述分流件和所述外火盖形成上二次空气通道。优选地,所述外火盖具有传火隧道和引火孔,所述传火隧道沿所述外火盖的径向设置,所述引火孔连通所述外火盖的内壁和所述传火隧道的内壁;所述分流件包括引火孔挡风板,所述引火孔在所述外火盖的内壁上的出口部分正对或全部正对所述引火孔挡风板,且所述引火孔的出口与所述引火孔挡风板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盛液盘,所述聚能罩主体被定位于所述盛液盘上,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盛液盘的上表面。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中,分流式聚能罩至少具有如下使用效果:第一,二次空气经由分流件被分流成至少两股,可以针对性地补入到内火盖和外火盖,从而二次空气的利用率和燃料的燃烧效率均得以提高。第二,使用时,经由分流件的下方流向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的二次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被充分预热,有利于提升内火盖的燃料燃烧的热效率;同样,经由分流件的上方流向外火盖的二次空气的也能够被充分预热,有利于提升外火盖的燃料燃烧的热效率。第三,分流板位于燃气灶主体的中部,使用时,对锅具向下反射的热辐射形成一道物理阻隔,且可以将部分热辐射反射回锅具上,从而,一方面减少了热辐射对燃气灶的面板和燃气灶其他构件的影响,另一方面,被加热的分流板又可以充分预热其上方和下方的二次空气,进一步提升了热效率,提高了燃气灶的使用寿命。第四,分流板位于燃气灶的中部,使用过程中可阻挡锅具产生的溢液流向燃烧器附近,从而便于清洁燃气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剖视图,含箭头的线用以示意二次空气的流向;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分流式聚能罩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分解图,其中隐去了上罩;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剖视图,含箭头的线用以示意二次空气的流向;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燃气灶1000分流式聚能罩100聚能罩主体10进气口11上罩12下罩13下罩主体131内罩体1311外罩体1312罩支脚132限位脚133分流口14分流件20横向分流板21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1第一倾斜环部212第二倾斜环部213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214竖向分流板22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221点火针穿过孔222电偶穿过孔223引火孔挡风板23竖板231横板232混气室200盘体210内火盖输气柱220外火盖输气柱230内火盖300外火盖400外火盖主体410传火隧道411引火孔412外盖封板420盛液盘500定位槽510...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聚能罩主体,所述聚能罩主体的下部具有进气口;和,/n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外圈固接于所述聚能罩主体,且分流件的外圈与所述聚能罩主体之间形成分流口,所述分流件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n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于所述分流口处被分流,一部分二次空气从所述分流件的下方进入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所述分流件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聚能罩主体,所述聚能罩主体的下部具有进气口;和,
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外圈固接于所述聚能罩主体,且分流件的外圈与所述聚能罩主体之间形成分流口,所述分流件的中部具有上下贯通的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
从所述进气口进入的二次空气于所述分流口处被分流,一部分二次空气从所述分流件的下方进入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另一部分二次空气流向所述分流件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
横向分流板,所述横向分流板的外圈连接所述聚能罩主体,所述横向分流板的中部具有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和,
管状的竖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下端于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处连接所述横向分流板,所述竖向分流板具有所述内火盖输气柱安装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分流板从其外圈到其内圈逐渐向上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5°;
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具有第一倾斜环部和第二倾斜环部,所述第一倾斜环部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的内圈,所述第二倾斜环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倾斜环部向下弯折;
和/或,所述横向分流板上设有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所述外火盖输气柱通过孔环绕所述内火盖输气柱通过孔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从其下端到其上端逐渐向内延伸,且延伸的坡度大于70°;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点火针穿过孔;
和/或,所述竖向分流板上设有电偶穿过孔;
和/或,所述分流件还包括引火孔挡风板,所述引火孔挡风板设于所述竖向分流板的上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式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主体包括下罩,所述下罩包括:
下罩主体;
罩支脚,所述罩支脚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下罩主体,各所述罩支脚间隔地布置,相邻的罩支脚和所述下罩主体的下端围成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情刘晓刚王帅东叶佳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