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力隧道卸压装置的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01230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压力隧道卸压装置的安装方法,在隧道开挖初次支护所喷护的混凝土喷层的基础上架设隧道卸压装置,卸压装置包括二级卸压锁脚锚杆、U型锁固托盘、卸压钢架和卸压接头;包括步骤:在混凝土喷层内侧布设一圈缓冲垫;利用拱架台车安装卸压钢架,在隧道左、右侧的拱脚部位分别打入两根二级卸压锁脚锚杆,并利用U型锁固托盘将二级卸压锁脚锚杆固定;重复以上步骤,布设下一榀卸压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高压力隧道卸压装置,在高应力环境下通过多级逐次变形释放压力进而达到预定设计的卸压工程效果,保障高应力围岩环境下隧道安全施工和稳定支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安装方法,架设安装效率高,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压力隧道卸压装置的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应力隧道开挖围岩卸压支护
,特别地,涉及一种高压力隧道卸压装置的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地质环境恶劣、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地区建设长、大隧道已不可避免。在高地应力软弱围岩中修建隧道,往往出现围岩大变形问题。地质构造发育地区的深埋地层由于曾经受到强烈的地质构造和构造挤压作用,除完整性较差外,往往还累积了较大的能量。穿过此类地层的深埋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开挖卸荷,围岩累积的能量逐渐释放必然出现较大的围岩变形。大量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埋深较大的隧道赋存地层中存在着以水平方向为主的残余构造应力,应力大小与围岩压力大小及分布、隧道变形特点密切相关。因此,对地质构造发育地区深埋隧道围岩大变形的特点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隧址区地质构造强烈,围岩破碎、软弱结构面发育且赋存较高的构造残余应力是围岩大变形的内因。隧道大变形的外因主要有隧道结构形状和施工工艺两方面。受当前工艺水平限制,部分支护措施的效果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特别是系统锚杆、锁脚锚杆的施作有一定滞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压力隧道卸压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隧道开挖初次支护所喷护的混凝土喷层(1)的基础上架设卸压装置;所述卸压装置包括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U型锁固托盘(4)、卸压钢架(5)和卸压接头(6),所述卸压钢架包括拱部卸压段(51)、仰拱卸压段(53)和两个边墙卸压段(52),所述拱部卸压段(51)和仰拱卸压段(53)均通过卸压接头(6)与两个所述边墙卸压段(52)分别相连;所述卸压钢架(5)的两个边墙卸压段(52)处各安装有两根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和一个U型锁固托盘(4),两根所述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分别位于沿所述隧道掘进方向上的边墙卸压段(52)管壁的前后两侧且穿过混凝土喷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压力隧道卸压装置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隧道开挖初次支护所喷护的混凝土喷层(1)的基础上架设卸压装置;所述卸压装置包括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U型锁固托盘(4)、卸压钢架(5)和卸压接头(6),所述卸压钢架包括拱部卸压段(51)、仰拱卸压段(53)和两个边墙卸压段(52),所述拱部卸压段(51)和仰拱卸压段(53)均通过卸压接头(6)与两个所述边墙卸压段(52)分别相连;所述卸压钢架(5)的两个边墙卸压段(52)处各安装有两根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和一个U型锁固托盘(4),两根所述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分别位于沿所述隧道掘进方向上的边墙卸压段(52)管壁的前后两侧且穿过混凝土喷层(1)打入隧道岩体内,所述U型锁固托盘(4)锁扣在边墙卸压段(52)上且其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二级卸压锁脚锚杆的外杆(33)端部相连;所述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隧道开挖初次支护所喷护的混凝土喷层(1)内侧布设一圈缓冲垫(2);
步骤二、首先利用拱架台车机械臂在隧道顶部架设拱部卸压段(51),再由拱架台车左右两臂在隧道两侧通过卸压接头(6)连接布设两个边墙卸压段(52),最后在隧道拱底铺设仰拱卸压段(53);即在隧道内壁布设一圈卸压钢架(5)对围岩进行支护及卸压,且所述卸压钢架与所述缓冲垫对应设置;
步骤三、在隧道左侧或右侧的边墙卸压段(52)管壁的前后两侧钻孔并打入两根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然后利用U型锁固托盘(4)将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固定在边墙卸压段(52)上;
步骤四、按照步骤三打设另一个拱脚部位的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
步骤五、重复步骤一至步骤四,在隧道掘进方向根据支护设计钢架间距布设下一榀卸压装置,每两榀卸压装置之间由多个连接槽钢(7)均匀分布在隧道内进行刚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卸压锁脚锚杆(3)包括Ⅰ级卸压体(31)、Ⅱ级卸压体(32)和外杆(33),所述Ⅰ级卸压体和Ⅱ级卸压体均包括Ⅰ号磨砂球(3a)、Ⅱ号磨砂球(3b)、内杆(3c)和套管(3d),所述Ⅰ号磨砂球(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越尚玺廖孟光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