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011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其包括:筒状主体,在其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筒状主体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偏斜的容纳孔,容纳孔连通到筒状主体之外;喷射管,其套设在筒状主体内,喷射管的上端处于筒状主体内,喷射管的下端设置在容纳孔内,在喷射管的下端处设置有喷射口;以及固定部,其设置在筒状主体内,在固定部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固定部的固定孔,喷射管穿过所述孔并与固定孔密封式接合;其中,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在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向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而使喷射管通过容纳孔而射入到储层中。通过这种管柱能够更加高效地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完井工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
技术介绍
在石油开采中,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是为了后续采油工作而进行的重要工艺步骤,其直接决定了采油的效率和采油深度。目前,比较常用的打通技术包括利用聚能弹射孔打通油流通道。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是采用的这种射孔方式。然而,这种射孔方式对储层产生的压实带污染问题是无法克服的。同时,这种射孔方式还导致储层的有效渗透率较低。这对采油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近年来,人们开始采用水力喷砂射孔的方式来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然而,到目前为止的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均不能用于深地层(例如,井深超过6000米)、质地较硬的不容易穿透的储层(例如,碳酸盐岩储层)的穿透连通。另外,现有的管柱还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等问题,进而导致了施工的成本非常高,而效率非常低。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高效地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的管柱。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通过这种管柱能够更加高效地打通储层的油流通道。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其包括:筒状主体,在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偏斜的容纳孔,所述容纳孔连通到所述筒状主体之外;喷射管,所述喷射管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上端处于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在所述喷射管的下端处设置有喷射口;以及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筒状主体内,从所述筒状主体的内侧壁径向向内延伸,在所述固定部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所述喷射管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固定孔密封式接合;其中,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在所述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向所述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而使所述喷射管通过所述容纳孔而射入到所述储层中。在将上述管柱下入到井下的预定深度之后,则可进入到打通储层状态。此时,向筒状主体的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一方面,打通流体能通过筒状主体而进入到喷射管内,并由喷射口射出筒状主体而射向储层。另一方面,在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由打通主体形成高压环境,从而喷射管能由容纳孔离开筒状主体并射向储层。通过这两种过程的结合,有利于在地层中形成非常深的油流通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偏离于所述筒状主体的中心轴线设置,并与所述筒状主体的内侧壁间隔开,所述管柱包括相对于彼此并列设置的多个喷射管,在所述固定部上构造有相应的多个固定孔,各个喷射管穿过相应的固定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与所述喷射管之间构造有间隙,在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弹性密封件,以使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喷射管之间密封式接合,所述间隙和所述弹性密封件构造为允许所述喷射孔发生膨胀变形。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容纳孔内设置有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构造为在下入管柱状态下能阻止所述喷射管的下端从所述容纳孔中射出去,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允许所述喷射管的下端从所述容纳孔中射出去。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喷射管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所述喷射管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延伸的卡接凸起,所述封堵件相对于所述卡接凸起而设置在所述容纳孔的外侧,其中,所述封堵件构造为能在与所述打通流体相接触时被溶解掉。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筒状主体的侧壁上构造有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筒状主体的侧壁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固定部之上,在所述筒状主体内套设有活动套筒,所述活动套筒位于所述固定部之上,在所述活动套筒的侧壁上构造有沿径向方向贯穿所述活动套筒的侧壁的第二通孔,在下入管柱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以使所述活动套筒的内腔连通到所述筒状主体之外,在打通储层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不连通,以使所述活动套筒的内腔不能连通到所述筒状主体之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下入管柱状态下,所述活动套筒与所述筒状主体通过连接件而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件构造为能在与所述打通流体接触后溶解。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筒状主体内设置有喷射管支架,所述喷射管支架位于所述固定件之上,在所述喷射管支架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所述喷射管支架的支撑孔,所述喷射管延伸穿过所述喷射管支架,所述支撑孔与所述筒状主体的内侧壁间隔开。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状主体包括上壳体和设置在所述上壳体之下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在所述下壳体的内侧构造有朝向上方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与所述上壳体的下端相对间隔开设置,所述喷射管支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下端和所述下壳体的台阶面之间,在所述喷射管支架与所述上壳体的下端之间和/或在所述喷射管支架与所述下壳体的台阶面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筒状主体、所述喷射管和所述固定部形成工作单元,所述管柱包括沿纵向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所述工作单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本专利技术中的管柱能够实现在储层(尤其是深层的储层,更尤其是碳酸盐岩储层)中产生长距离的油流通道。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的示意图;图2至图4分别显示了图1中的管柱的一部分;图5和图6显示了图1中的管柱的另外的状态;图7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的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的示意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100的示意性结构。管柱100大致可分为多个功能单元,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油管1、支撑短节2、阀体短节3和工作短节4。图2至图4分别显示了其中一些功能单元,其中图2显示了工作短节4的具体结构,图3显示了阀体短节3的具体结构,图4显示了支撑短节2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工作短节4包括工作壳体41,该工作壳体41大体上构造为圆筒状的结构,以在该工作壳体41内形成内腔。在工作壳体41内设置有大体上沿着工作壳体41的纵向方向延伸的喷射管45。在工作壳体41的内腔中还固定设置有固定部43,该固定部43与工作壳体41的内侧壁密封式固定连接,并在工作壳体41内延横向方向延伸而横跨工作壳体41的整个内腔。固定部43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其的通孔,即,固定孔。喷射管45延伸穿过该固定孔,以使得喷射管4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位于固定部43的上下两侧。例如,可在固定孔内设置弹性密封件44,以通过弹性密封件44来实现喷射管45与固定孔之间的密封式接合。在工作壳体41的下端处构造有容纳孔46,该容纳孔46至少包括径向的分量和纵向的分量,以使其偏离于工作壳体41的纵向轴线向外延伸,其下端(外端)向外倾斜,从而在管柱100下入井内时,该容纳孔46的下端能指向储层。在初始状态(即,管柱下入状态)下,喷射管45的下端设置在该容纳孔46内。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喷射管45能通过该容纳孔46而离开工作壳体41、射入到储层中。如图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其包括:/n筒状主体,在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偏斜的容纳孔,所述容纳孔连通到所述筒状主体之外;/n喷射管,所述喷射管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上端处于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在所述喷射管的下端处设置有喷射口;以及/n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筒状主体内,在所述固定部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所述喷射管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固定孔密封式接合;/n其中,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在所述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向所述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而使所述喷射管通过所述容纳孔而射入到所述储层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打通储层的管柱,其包括:
筒状主体,在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所述筒状主体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偏斜的容纳孔,所述容纳孔连通到所述筒状主体之外;
喷射管,所述喷射管套设在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上端处于所述筒状主体内,所述喷射管的下端设置在所述容纳孔内,在所述喷射管的下端处设置有喷射口;以及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筒状主体内,在所述固定部上构造有沿纵向方向贯穿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所述喷射管穿过所述固定孔并与所述固定孔密封式接合;
其中,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在所述固定部之上的筒状主体内形成封闭空间,通过向所述封闭空间内注入打通流体而使所述喷射管通过所述容纳孔而射入到所述储层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偏离于所述筒状主体的中心轴线设置,并与所述筒状主体的内侧壁间隔开,
所述管柱包括相对于彼此并列设置的多个喷射管,在所述固定部上构造有相应的多个固定孔,各个喷射管穿过相应的固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固定孔与所述喷射管之间构造有间隙,在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弹性密封件,以使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喷射管之间密封式接合,所述间隙和所述弹性密封件构造为允许所述喷射孔发生膨胀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孔内设置有封堵件,所述封堵件构造为在下入管柱状态下能阻止所述喷射管的下端从所述容纳孔中射出去,在打通储层状态下允许所述喷射管的下端从所述容纳孔中射出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喷射管的下端处构造有相对于所述喷射管的纵向轴线径向向外延伸的卡接凸起,所述封堵件相对于所述卡接凸起而设置在所述容纳孔的外侧,其中,所述封堵件构造为能在与所述打通流体相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文潮程光明赵晨熙赵建军邹传元胡亮田宗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