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519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壳体、后盖、手轮和螺旋杆组成,壳体内部设有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其中壳体采用六边形结构铝合金铸件,增加了蜗轮装置壳体的强度,多个定位孔均匀分布在壳体的四角位置处以及壳体的侧面,后盖内部设有后盖加强筋,进而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结实牢固,不易发生形变,而多个通风孔之间间隔相同的距离呈扇形排列均匀分布在后盖的中部;该蜗轮装置是一种采用全铝合金铸件结构,使得整体份量更轻,结合六边形结构设计,配合多个加强筋,从而增加了蜗轮壳体的强度,同时也增大了内部构造的输出比,使用起来扭矩更大、更轻松,防腐蚀效果更强,操作更加协调,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
本技术涉及蜗轮驱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蜗轮减速器装置是一种动力传递元件,它可与普通电机、无级变速器等传动产品配套使用,能够进行交错轴的运动与动力传动,传动比比较大;目前市场的蜗轮减速器产品的质量也是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而大多数的蜗轮结构,以及配合使用的手轮基本都是铸铁件蜗轮结构,其份量重、易腐蚀,不便于安装轻型管道和设备管道,并且整体结构也比较单一、样式老化、防腐蚀性能较差、笨重,容易出现易碎、断裂等诸多不良现象,这些都是现阶段汗液内减速器的通病,并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此外,现有的蜗轮构造了输出比为24:1,并不能继续提高产品的输出扭矩比,使用起来也是比较吃力,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蜗轮减速装置的构造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采用全铝合金铸件结构,使得整体份量更轻,并且结合六边形结构设计,配合多个加强筋,从而增加了蜗轮壳体的强度,同时也增大了内部构造的输出比,使用起来扭矩更大、更轻松,防腐蚀效果更强,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的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壳体、后盖、手轮和螺旋杆组成,所述后盖位于壳体的一侧,所述后盖利用螺栓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和多个定位孔,所述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全部位于壳体内部的同一侧位置处,并且所述壳体宽加强筋位于壳体窄加强筋的上部,所述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均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定位孔均匀分布在壳体的四角位置处以及壳体的侧面,所述多个定位孔均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后盖上还设有后盖加强筋和多个通风孔,所述后盖加强筋位于后盖的内侧,所述后盖加强筋与后盖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通风孔之间间隔相同的距离呈扇形排列均匀分布在后盖的中部,所述多个通风孔均与后盖为固定连接,所述手轮位于壳体的一侧,所述手轮与壳体为活动连接,所述螺旋杆位于手轮和壳体之间,所述螺旋杆的一端与手轮为固定连接,所述螺旋杆的另一端与壳体为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壳体为六边形结构铝合金铸件。进一步,所述壳体的内部输出比构造为30:1。进一步,所述壳体宽加强筋的厚度大于壳体窄加强筋的厚度。进一步,所述后盖的外轮廓结构与壳体的外轮廓结构相同,并且所述后盖为铝合金铸件。进一步,所述手轮为轮盘式手轮或者带有摇把的轮盘式手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蜗轮装置是一种采用全铝合金铸件结构,使得整体份量更轻,并且结合六边形结构设计,配合多个加强筋,从而增加了蜗轮壳体的强度,同时也增大了内部构造的输出比,使用起来扭矩更大、更轻松,防腐蚀效果更强,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的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其中壳体采用六边形结构铝合金铸件,增加了蜗轮装置壳体的强度,其的内部还设有壳体宽加强筋和壳体窄加强筋,并且壳体宽加强筋和壳体窄加强筋全部位于壳体内部的同一侧位置处,壳体宽加强筋的厚度要大于壳体窄加强筋的厚度,进而使得整个结构更加结实牢固,不易发生形变,此外,壳体的内部输出比构造为30:1,使得内部构造增大了输出比,从而让蜗轮整体的输出扭矩更大,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运转更自如、更流畅,手感更轻松;后盖的外轮廓结构与壳体的外轮廓结构相同,并且后盖同样采用铝合金铸件,在后盖的内侧还设有后盖加强筋,同样用于巩固后盖结构的强度,使得整体的构造更加强劲结实,在后盖的背面中心位置处还设有多个通风孔,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这个壳体利用螺旋杆与手轮连接,操作人员通过旋转手轮,从而控制整个蜗轮装置,该手轮采用轮盘式手轮,便于操作人员发力旋转;整体装置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全铝合金蜗轮减速器的份量更轻,从而降低的运输成本,整体构造的强度更高、扭矩输出比更大,有效避免易碎、断裂的现象,更加安全可靠,使得整个蜗轮装置各方面的操作更加协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壳体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壳体侧面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壳体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壳体背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后盖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后盖侧面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的后盖仰视图。图10为本技术的后盖固定孔截面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的手轮俯视图。图12为本技术的手轮侧视图。图13为本技术的摇把式手轮俯视图以及侧视图。图14为本技术的摇把式手轮连接正视图。图15为本技术的摇把式手轮连接侧视图。其中:1、壳体2、壳体宽加强筋3、壳体窄加强筋4、定位孔5、后盖6、后盖加强筋7、通风孔8、手轮9、螺旋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简要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壳体1、后盖5、手轮8和螺旋杆9组成,所述后盖5位于壳体1的一侧,所述后盖5利用螺栓与壳体1为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壳体宽加强筋2、壳体窄加强筋3和多个定位孔4,所述壳体宽加强筋2、壳体窄加强筋3全部位于壳体1内部的同一侧位置处,并且所述壳体宽加强筋2位于壳体窄加强筋3的上部,所述壳体宽加强筋2、壳体窄加强筋3均与壳体1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定位孔4均匀分布在壳体1的四角位置处以及壳体1的侧面,所述多个定位孔4均与壳体1为固定连接,所述后盖5上还设有后盖加强筋6和多个通风孔7,所述后盖加强筋6位于后盖5的内侧,所述后盖加强筋6与后盖5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通风孔7之间间隔相同的距离呈扇形排列均匀分布在后盖5的中部,所述多个通风孔7均与后盖5为固定连接,所述手轮8位于壳体1的一侧,所述手轮8与壳体1为活动连接,所述螺旋杆9位于手轮8和壳体1之间,所述螺旋杆9的一端与手轮8为固定连接,所述螺旋杆9的另一端与壳体1为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为六边形结构铝合金铸件。所述壳体1的内部输出比构造为30:1。所述壳体宽加强筋2的厚度大于壳体窄加强筋3的厚度。所述后盖5的外轮廓结构与壳体1的外轮廓结构相同,并且所述后盖5为铝合金铸件。所述手轮8为轮盘式手轮或者带有摇把的轮盘式手轮。工作方式:该蜗轮装置是一种采用全铝合金铸件结构,使得整体份量更轻,并且结合六边形结构设计,配合多个加强筋,从而增加了蜗轮壳体的强度,同时也增大了内部构造的输出比,使用起来扭矩更大、更轻松,防腐蚀效果更强,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的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主要是由壳体1、后盖5、手轮8和螺旋杆9组成,其中壳体1采用六边形结构铝合金铸件,增加了蜗轮装置壳体1的强度,其的内部还设有壳体宽加强筋2和壳体窄加强筋3,并且壳体宽加强筋2和壳体窄加强筋3全部位于壳体1内部的同一侧位置处,壳体宽加强筋2的厚度要大于壳体窄加强筋3的厚度,进而使得整个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壳体、后盖、手轮和螺旋杆组成,所述后盖位于壳体的一侧,所述后盖利用螺栓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和多个定位孔,所述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全部位于壳体内部的同一侧位置处,并且所述壳体宽加强筋位于壳体窄加强筋的上部,所述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均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定位孔均匀分布在壳体的四角位置处以及壳体的侧面,所述多个定位孔均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后盖上还设有后盖加强筋和多个通风孔,所述后盖加强筋位于后盖的内侧,所述后盖加强筋与后盖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通风孔之间间隔相同的距离呈扇形排列均匀分布在后盖的中部,所述多个通风孔均与后盖为固定连接,所述手轮位于壳体的一侧,所述手轮与壳体为活动连接,所述螺旋杆位于手轮和壳体之间,所述螺旋杆的一端与手轮为固定连接,所述螺旋杆的另一端与壳体为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蜗轮减速器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由壳体、后盖、手轮和螺旋杆组成,所述后盖位于壳体的一侧,所述后盖利用螺栓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和多个定位孔,所述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全部位于壳体内部的同一侧位置处,并且所述壳体宽加强筋位于壳体窄加强筋的上部,所述壳体宽加强筋、壳体窄加强筋均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定位孔均匀分布在壳体的四角位置处以及壳体的侧面,所述多个定位孔均与壳体为固定连接,所述后盖上还设有后盖加强筋和多个通风孔,所述后盖加强筋位于后盖的内侧,所述后盖加强筋与后盖为固定连接,所述多个通风孔之间间隔相同的距离呈扇形排列均匀分布在后盖的中部,所述多个通风孔均与后盖为固定连接,所述手轮位于壳体的一侧,所述手轮与壳体为活动连接,所述螺旋杆位于手轮和壳体之间,所述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精艺立业阀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