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50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上盖,所述轴承座上盖的内侧下方设置有上减震腔,且上减震腔的内部设置有碳素弹簧,所述轴承座上盖的外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固定夹,且螺纹固定夹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上减震腔的内壁设置有密封圈,所述上减震腔的内壁边缘开设有连接槽,且连接槽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块,所述密封圈的内侧设置有储油腔,且储油腔的内侧下方设置有自润滑本体,轴承座上盖的外侧下方设置有轴承座下盖,且轴承座下盖的内侧上方设置有下减震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上减震腔和碳素弹簧,这样提高了该装置的减震效果,避免了因减震效果差导致该装置磨损或故障,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
本技术涉及轴承座相关
,尤其涉及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
技术介绍
轴承座是用来安装、固定轴承,并能够承受一定支撑力的座体,其可分为分体式剖分式轴承座、滑动轴承座、滚动轴承座、带法兰的轴承座、外球面轴承座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轴承座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且轴承座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种类和数量也与日俱增。现有的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减震效果差、注油效果差和密封效果差,这样在使用该装置时会因减震效果差,增加了该装置的磨损降低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因注油效果差导致该装置内部的轴承因缺有损害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解决了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减震效果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上盖,所述轴承座上盖的内侧下方设置有上减震腔,且上减震腔的内部设置有碳素弹簧,所述轴承座上盖的外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固定夹,且螺纹固定夹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上减震腔的内壁设置有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上盖(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上盖(1)的内侧下方设置有上减震腔(2),且上减震腔(2)的内部设置有碳素弹簧(3),所述轴承座上盖(1)的外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固定夹(4),且螺纹固定夹(4)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杆(5),所述上减震腔(2)的内壁设置有密封圈(6),所述上减震腔(2)的内壁边缘开设有连接槽(7),且连接槽(7)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块(8),所述密封圈(6)的内侧设置有储油腔(9),且储油腔(9)的内侧下方设置有自润滑本体(10),轴承座上盖(1)的外侧下方设置有轴承座下盖(11),且轴承座下盖(11)的内侧上方设置有下减震腔(12),所述轴承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包括轴承座上盖(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上盖(1)的内侧下方设置有上减震腔(2),且上减震腔(2)的内部设置有碳素弹簧(3),所述轴承座上盖(1)的外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固定夹(4),且螺纹固定夹(4)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杆(5),所述上减震腔(2)的内壁设置有密封圈(6),所述上减震腔(2)的内壁边缘开设有连接槽(7),且连接槽(7)的内侧设置有连接块(8),所述密封圈(6)的内侧设置有储油腔(9),且储油腔(9)的内侧下方设置有自润滑本体(10),轴承座上盖(1)的外侧下方设置有轴承座下盖(11),且轴承座下盖(11)的内侧上方设置有下减震腔(12),所述轴承座下盖(11)的外侧下方设置有底座(13),且底座(13)的内侧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孔(14),所述螺纹孔(14)的内侧设置有螺纹杆(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润滑减震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腔(2)底端与碳素弹簧(3)的顶端之间为焊接,且碳素弹簧(3)在上减震腔(2)的内部呈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冬
申请(专利权)人:曲阜市鑫华矿山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