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8219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包括:微型钢管桩、锚杆和混凝土连接层;微型钢管桩竖直插入坡体至持力层,微型钢管桩的顶端与冠梁相连,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相连,冠梁与连接梁构成的框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连接层;锚杆的下端斜向锚入坡体的持力层中,锚杆的上端固定于混凝土连接层上。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针对滑坡体量相对较小且具有坚固持力层地质条件的坡体,在对环境破坏扰动性小的基础上有效治理滑坡病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
本技术涉及公路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公路工程实践中,由于工程活动、地形地质条件、大气降雨等因素,边坡垮塌及滑坡是较为常见的病害。由于此类病害破坏力度大,治理技术需求高,对工程科研人员一直是一种大的挑战。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滑坡体的具体施工工况、岩性特征等综合因素,常用的滑坡治理方式主要有削坡减载,反压回填及抗滑桩或挡墙支挡几种单项或组合方式,但各种方式都有各自的适应条件。对于滑坡体量相对较小且具有坚固持力层地质条件的坡体,采用抗滑桩或大型重力式挡墙费用高、环境适应性差,对环境破坏扰动性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针对滑坡体量相对较小且具有坚固持力层地质条件的坡体,通过微型钢管桩深入地质持力层,并在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混凝土连接层,在混凝土连接层后设置锚杆并深入持力层,保证每个钢管桩的直立稳固以及增加连接层的整体性能,在对环境破坏扰动性小的基础上有效治理滑坡病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包括:微型钢管桩、锚杆和混凝土连接层;所述微型钢管桩竖直插入坡体至持力层,所述微型钢管桩的顶端与冠梁相连,所述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相连,所述冠梁与所述连接梁构成的框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混凝土连接层;所述锚杆的下端斜向锚入所述坡体的持力层中,所述锚杆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混凝土连接层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微型钢管桩内热轧无缝钢管,所述微型钢管桩内底部预留沉渣段,所述无缝钢管下部按照4目/米预留孔形成花管,所述微型钢管桩顶部伸入所述混凝土连接层不小于30厘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微型钢管桩与所述无缝钢管之间注入水泥砂浆液,水灰比采用0.45:1,注浆压力为0.3~0.5MPa。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微型钢管桩可采用钢管之间通过套管连接形成,所述套管的管壁厚度不小于10毫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锚杆杆体伸入预先钻设的锚杆孔中,所述锚杆孔中浇筑水泥砂浆,所述锚杆的锚头段加工螺纹并用螺母固定于所述冠梁上,所述锚杆的锚头端采用混凝土封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锚杆孔中采用M30水泥砂浆浇筑,并填充有膨胀剂,所述锚头端采用C25混凝土进行封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锚杆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25°,所述锚杆的设置间距为5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混凝土连接层上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由竖肋和横梁组成,所述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由内部设置钢筋骨架和外部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锚杆杆体上每隔3米固定有一组对中支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锚杆孔中浇筑的水泥砂浆形成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5毫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微型钢管桩深入地质持力层,并在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混凝土连接层,在混凝土连接层后设置锚杆并深入持力层,保证每个钢管桩的直立稳固以及增加连接层的整体性能,在对环境破坏扰动性小的基础上有效治理了滑坡病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的纵切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微型钢管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套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锚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混凝土封锚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冠梁与连接梁的断面配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组件与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微型钢管桩,11.无缝钢管,12.套管,2.锚杆,21.混凝土封锚,22.对中支架,3.混凝土连接层,31.冠梁,32.连接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包括:微型钢管桩1、锚杆2和混凝土连接层3;微型钢管桩1竖直插入坡体至持力层,微型钢管桩1的顶端与冠梁31相连,冠梁31之间通过连接梁32相连,冠梁31与连接梁32构成的框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连接层3;锚杆2的下端斜向锚入坡体的持力层中,锚杆2的上端固定于混凝土连接层3上。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微型钢管桩1设置在边坡平台上,用于对平台后滑坡体进行加固。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并进行计算,确定合适的桩距、排距、桩长等参数。钢管桩应深入持力层。优选地,钢管桩平面呈梅花形布置,微型钢管桩1内热轧无缝钢管11,微型钢管桩1内底部预留沉渣段,无缝钢管11下部按照4目/米预留直径12mm的孔形成花管,微型钢管桩1顶部伸入混凝土连接层3不小于30厘米,桩顶连接冠梁31和连接梁32,冠梁31和连接梁32的宽0.3m、高0.3m,强度等级为C25。优选地,微型钢管桩1与无缝钢管11之间注入水泥砂浆液,水灰比采用0.45:1,注浆压力为0.3~0.5MPa。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微型钢管桩1可采用钢管之间通过套管12连接形成,套管12的管壁厚度不小于10毫米。钢管的接头宜相互错开,同时要保证同一截面接头不得大于50%。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增强加固装置的稳定性及支挡能力,采用锚固方法,改变微型钢管桩1的悬臂受力状态,提高微型钢管桩1的抗弯能力,发挥微型钢管桩1抗剪能力大的优点。优选地,锚杆2杆体伸入预先钻设的锚杆2孔中,锚杆2孔中浇筑水泥砂浆,锚杆2的锚头段加工螺纹并用螺母固定于冠梁31上,锚杆2的锚头端采用混凝土封锚21。具体地,在靠山体侧的微型钢管桩1之间设置锚杆2,锚杆孔的成孔直径为φ90,锚杆2杆体直径为φ32,锚杆2轴向拉力设计荷载为根据受力计算确定,共设置1排。锚杆2长度深入持力层,具体长度根据受力计算及工况确定。如图6所示,优选地,锚头端采用C25混凝土进行现浇封锚,强度等级可与冠梁31相同,混凝土封锚21用来保护内部锚杆2免受外界雨水等侵蚀。优选地,锚杆2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25°,锚杆2的设置间距为5米。具体地,锚杆孔钻完后及时安装锚杆杆体,锚头段锚杆加工成螺纹并用螺母紧固,螺纹采用标准螺距,螺母采用M30。锚杆注浆采用M30水泥砂浆,当孔内浆液初凝后,应及时进行二次补浆,以使浆液饱满,浆液中应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用于加固坡体防止滑坡,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钢管桩、锚杆和混凝土连接层;/n所述微型钢管桩竖直插入坡体至持力层,所述微型钢管桩的顶端与冠梁相连,所述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相连,所述冠梁与所述连接梁构成的框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混凝土连接层;/n所述锚杆的下端斜向锚入所述坡体的持力层中,所述锚杆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混凝土连接层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用于加固坡体防止滑坡,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钢管桩、锚杆和混凝土连接层;
所述微型钢管桩竖直插入坡体至持力层,所述微型钢管桩的顶端与冠梁相连,所述冠梁之间通过连接梁相连,所述冠梁与所述连接梁构成的框架上浇筑混凝土形成所述混凝土连接层;
所述锚杆的下端斜向锚入所述坡体的持力层中,所述锚杆的上端固定于所述混凝土连接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钢管桩内热轧无缝钢管,所述微型钢管桩内底部预留沉渣段,所述无缝钢管下部按照4目/米预留孔形成花管,所述微型钢管桩顶部伸入所述混凝土连接层不小于30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钢管桩与所述无缝钢管之间注入水泥砂浆液,水灰比采用0.45:1,注浆压力为0.3~0.5MPa。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采用微钢管桩与锚杆联合的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钢管桩可采用钢管之间通过套管连接形成,所述套管的管壁厚度不小于10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广刘洪辉周俊张泳樊建兴赵海森袁龙李耀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公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