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553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包括投料筛、进食盘和两根支撑柱,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和进食盘的外侧面,投料筛设置有空心环和两个连接杆,空心环位于投料筛中央,进食盘的上方和投料筛的下方之间设置有接食网,接食网与进食盘的底部有间隙,进食盘还设置有投食台,投食台的下端面固定于进食盘底部内表面,投食台上端面向接食网延伸并穿过接食网且位于投料筛下方。用该投食器在投食台上利用活昆虫的气味吸引棘胸蛙到投食器进食和训练,投放颗粒料过程中,利用高度差降落和震动原理,使得颗粒料处于动的状态,棘胸蛙将动的颗粒料当成活的昆虫,刺激棘胸蛙采食颗粒料,达到训练目的,从而节约了养殖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
本技术属于动物饲喂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
技术介绍
棘胸蛙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属水栖型中流水生活型蛙类,并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人从事棘胸蛙的人工饲养。由于棘胸蛙养殖和其它经济动物的养殖一样,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养殖成本,棘胸蛙原为野生蛙,对生活环境要求高,需要保证优质水质和特定的地理位置满足进食需要,平时野生棘胸蛙都是吃活的且会动的昆虫为主,通过人工培育和繁殖后,养殖户可以在室内进行棘胸蛙的饲养,为了满足棘胸蛙的摄食习性,目前通常将黄粉虫作为棘胸蛙的食源。当棘胸蛙实验量大时,黄粉虫自身价格高,从而导致棘胸蛙饲养的成本高,不利于棘胸蛙产业的发展。而如果棘胸蛙能习惯进食人工配置的颗粒料,就可以大大减轻饲养成本。目前市场上或养殖户自制的投食器都不能达到很好的训练棘胸蛙进食的目的,因此,需要研发出能训练棘胸蛙进食颗粒料的投食器,根据棘胸蛙的进食习性进行有效的训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该投食器投料筛、进食盘和两根支撑柱的设计,可以将颗粒料投放到投料筛中,不同大小的颗粒料通过投料筛先后落入进食盘中,棘胸蛙会将落下的颗粒料当成活的昆虫,就会刺激棘胸蛙采食,通过一定时间训练,让棘胸蛙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达到进食颗粒料的训练目的;接食网与进食盘的底部形成间隙的设置,使得棘胸蛙到进食盘进食过程中,因为踩到接食网,使得落到接食网的颗粒料跟随接食网震动起来,棘胸蛙感觉到颗粒料的震动,将颗粒料认成活的昆虫,进而激发棘胸蛙的进食行为;空心环将环和投食台的设置,可以通过空心环投放活的昆虫到投食台上,利用活昆虫的气味吸引棘胸蛙到投食器进食和训练;通过根据棘胸蛙的进食习性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得棘胸蛙适应进食颗粒料,从而节约了养殖成本,获得大的经济收益。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包括投料筛、进食盘和两根支撑柱,投料筛位于进食盘的上方,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和进食盘的外侧面,投料筛还设置有空心环和两个连接杆,空心环位于投料筛中央,连接杆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内侧面,连接杆另一端固定在空心环的外侧面,进食盘的上方和投料筛的下方之间设置有接食网,接食网的外周固定于进食盘的上端面,接食网与进食盘的底部有间隙,进食盘还设置有投食台,投食台位于进食盘内,投食台的下端面固定于进食盘底部内表面,投食台上端面向接食网延伸并穿过接食网且位于投料筛下方,投食台的侧面与接食网连接。该投食器投料筛、进食盘和两根支撑柱的设计,可以将颗粒料投放到投料筛中,不同大小的颗粒料通过投料筛先后落入进食盘中,棘胸蛙会将落下的颗粒料当成活的昆虫,就会刺激棘胸蛙采食,通过一定时间训练,让棘胸蛙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达到进食颗粒料的训练目的;接食网与进食盘的底部形成间隙的设置,使得棘胸蛙到进食盘进食过程中,因为踩到接食网,使得落到接食网的颗粒料跟随接食网震动起来,棘胸蛙感觉到颗粒料的震动,将颗粒料认成活的昆虫,进而激发棘胸蛙的进食行为,接食网的网内间隙最好比颗粒料的小,促进颗粒料能更灵敏的跟随投食网的震动而震动;空心环将环和投食台的设置,可以通过空心环投放活的昆虫到投食台上,利用活昆虫的气味吸引棘胸蛙到投食器进食和训练;通过对棘胸蛙的进食颗粒料的训练,使得棘胸蛙适应进食颗粒料,从而节约了养殖成本,获得大的经济收益。所述投料筛还设置有漏斗,漏斗由上至下穿过空心环,漏斗的下端靠近进食盘,漏斗中段部的外表面与空心环的内侧面紧密接触。漏斗的设置,能更好投食活昆虫到投食台上,避免活昆虫沾到投料筛上于颗粒料粘附在一起。所述两根支撑柱以投料筛的中垂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支撑柱的对称分布,使得支撑柱受力均匀,能够更好的发挥支撑作用。所述两个连接杆以投料筛的中垂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连接杆的对称分布,使得连接杆受力均匀,能够更好的发挥连接固定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提供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该投食器投料筛、进食盘和两根支撑柱的设计,可以将颗粒料投放到投料筛中,不同大小的颗粒料通过投料筛先后落入进食盘中,棘胸蛙会将落下的颗粒料当成活的昆虫,就会刺激棘胸蛙采食,通过一定时间训练,让棘胸蛙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达到进食颗粒料的训练目的。(2)接食网与进食盘的底部形成间隙的设置,使得棘胸蛙到进食盘进食过程中,因为踩到接食网,使得落到接食网的颗粒料跟随接食网震动起来,棘胸蛙感觉到颗粒料的震动,将颗粒料认成活的昆虫,进而激发棘胸蛙的进食行为。(3)空心环将环和投食台的设置,可以通过空心环投放活的昆虫到投食台上,利用活昆虫的气味吸引棘胸蛙到投食器进食和训练;通过对棘胸蛙的进食颗粒料的训练,使得棘胸蛙适应进食颗粒料,从而节约了养殖成本,获得大的经济收益。(4)漏斗的设置,能更好投食活昆虫到投食台上,避免活昆虫沾到投料筛上于颗粒料粘附在一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投料筛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进食盘;2—投食台;3—接食网;4—投料筛;5—连接杆;6—空心环;7—支撑柱;8—漏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投料筛4、进食盘1和两根支撑柱7,投料筛4位于进食盘1的上方,支撑柱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4和进食盘1的外侧面,投料筛4还设置有空心环6和两个连接杆5,空心环6位于投料筛4中央,连接杆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4内侧面,连接杆5另一端固定在空心环6的外侧面,进食盘1的上方和投料筛4的下方之间设置有接食网3,接食网3的外周固定于进食盘1的上端面,接食网3与进食盘1的底部有间隙,进食盘1还设置有投食台2,投食台2位于进食盘1内,投食台2的下端面固定于进食盘1底部内表面,投食台2上端面向接食网3延伸并穿过接食网3且位于投料筛4下方,投食台2的侧面与接食网3连接。该投食器投料筛、进食盘和两根支撑柱的设计,可以将颗粒料投放到投料筛中,不同大小的颗粒料通过投料筛先后落入进食盘中,棘胸蛙会将落下的颗粒料当成活的昆虫,就会刺激棘胸蛙采食,通过一定时间训练,让棘胸蛙形成条件反射,从而达到进食颗粒料的训练目的;接食网与进食盘的底部形成间隙的设置,使得棘胸蛙到进食盘进食过程中,因为踩到接食网,使得落到接食网的颗粒料跟随接食网震动起来,棘胸蛙感觉到颗粒料的震动,将颗粒料认成活的昆虫,进而激发棘胸蛙的进食行为,接食网的网内间隙比颗粒料的小,促进颗粒料能更灵敏的跟随投食网的震动而震动;空心环将环和投食台的设置,可以通过空心环投放活的昆虫到投食台上,利用活昆虫的气味吸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投料筛(4)、进食盘(1)和两根支撑柱(7),投料筛(4)位于进食盘(1)的上方,支撑柱(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4)和进食盘(1)的外侧面,投料筛(4)还设置有空心环(6)和两个连接杆(5),空心环(6)位于投料筛(4)中央,连接杆(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4)内侧面,连接杆(5)另一端固定在空心环(6)的外侧面,进食盘(1)的上方和投料筛(4)的下方之间设置有接食网(3),接食网(3)的外周固定于进食盘(1)的上端面,接食网(3)与进食盘(1)的底部有间隙,进食盘(1)还设置有投食台(2),投食台(2)位于进食盘(1)内,投食台(2)的下端面固定于进食盘(1)底部内表面,投食台(2)上端面向接食网(3)延伸并穿过接食网(3)且位于投料筛(4)下方,投食台(2)的侧面与接食网(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训练棘胸蛙进食的投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投料筛(4)、进食盘(1)和两根支撑柱(7),投料筛(4)位于进食盘(1)的上方,支撑柱(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4)和进食盘(1)的外侧面,投料筛(4)还设置有空心环(6)和两个连接杆(5),空心环(6)位于投料筛(4)中央,连接杆(5)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投料筛(4)内侧面,连接杆(5)另一端固定在空心环(6)的外侧面,进食盘(1)的上方和投料筛(4)的下方之间设置有接食网(3),接食网(3)的外周固定于进食盘(1)的上端面,接食网(3)与进食盘(1)的底部有间隙,进食盘(1)还设置有投食台(2),投食台(2)位于进食盘(1)内,投食台(2)的下端面固定于进食盘(1)底部内表面,投食台(2)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启浪韦兰萍
申请(专利权)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