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半导体组件及形成光敏半导体组件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6437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8: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敏晶体管,其具有:作为集电极层的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10);位于衬底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的低掺杂层(11),该层具有不同厚度的区域;位于低掺杂层(11)的至少部分区域上方的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基极层(12);以及位于基极层(12)的至少部分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的射极层(13),但射极层不在基极层(12)的特定部分的至少部分上方,所称特定部分位于低掺杂层(11)的较薄区域上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光敏半导体组件及形成光敏半导体组件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敏半导体组件和形成光敏半导体组件的方法。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用于环境光检测的光电晶体管。此类组件用于,例如,使有源光学显示器的亮度适配于环境光的状况,换言之,举例而言,根据环境光来控制车辆或移动数字设备中的显示器的背光的亮度。
技术介绍
因此环境光晶体管产生适配的输出,其应当具有与显示器的可感知主动效果一致的光谱灵敏度,也就是说,一方面是指环境照明的光谱范围,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波长表示的人眼视觉范围。人眼通常对大约400nm至800nm之间的波长敏感。波长短于400nm的是紫外(UV)光;波长长于800nm的是红外(IR)光。眼睛通常不能察觉到UV和IR辐射。通常,光学传感器不能充分满足环境光检测的需要。如果考虑在较大光谱范围内的灵敏度,则在长波长(700nm至800nm,“红色”)范围内的灵敏度常常相对很高,而在短波长(400nm至500nm,“蓝色”)范围内的灵敏度相对很低。图9示出了使环境光传感器适配于环境光检测的要求的一种已知设计。图中示出了层状半导体设计的横截面。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形成光敏半导体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提供作为集电极层的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10),/n在衬底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低掺杂层(11),/n在其中或其上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基极层(12),/n在其中或其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射极层(13),使得基极层区域的部分(12-1)不会被射极层(13)覆盖,/n其中,低掺杂层(11)和/或半导体基极层(12)形成为不同厚度的区域,并且射极层(13)形成在低掺杂层(11)和/或半导体基极层(12)具有最大厚度的区域中。/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29 DE 102018107611.81.一种形成光敏半导体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作为集电极层的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10),
在衬底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低掺杂层(11),
在其中或其上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基极层(12),
在其中或其上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射极层(13),使得基极层区域的部分(12-1)不会被射极层(13)覆盖,
其中,低掺杂层(11)和/或半导体基极层(12)形成为不同厚度的区域,并且射极层(13)形成在低掺杂层(11)和/或半导体基极层(12)具有最大厚度的区域中。


2.一种形成光敏半导体组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作为集电极层的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10);
b)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低掺杂层(11),其中
低掺杂层(11)的第一区域(11-1)具有第一厚度(t1),形成在衬底表面的第一区域(10-1)之上或之内,第一厚度(t1)小于第一阈值(th1),
低掺杂层(11)的第二区域(11-2)具有第二厚度(t2),形成在衬底表面的第二区域(10-2)之上或之内,第二厚度(t2)高于第二阈值(th2),第二阈值(th2)高于第一阈值(th1),
其中,衬底表面的第一区域(10-1)和第二区域(10-2)在衬底表面之上或之内彼此相邻,或者他们之间包括在衬底表面之上或之内的过渡区域(10-3),在该过渡区域(10-3)之上或之内形成了低掺杂层(11)的过渡区域(11-3),并且
低掺杂层(11)中的掺杂浓度(n-)被设置为小于衬底(10)的掺杂浓度(n+);
c)在低掺杂层(11)之上或之内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基极层,其具有位于低掺杂层(11)的第一区域(11-1)的至少部分之上的第一基极层区域,具有位于低掺杂层(11)的第二区域(11-2)的至少部分之上的第二基极层区域(12-2),以及可选地具有位于低掺杂层(11)的过渡区域(11-3)的至少部分之上的过渡基极层区域(12-3);
d)在第二基极层区域(12-2)之上或之内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射极层(13),使得第一基极层区域(12-1)的至少部分不会被射极层(13)覆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低掺杂半导体层(11)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采用如下方式制造:
a)首先将具有更低掺杂程度(n-)的第一半导体层(11a)施加到半导体衬底(10),优选地,采用外延的方式;
b)然后,第一半导体层(11a)在衬底表面的第一区域(10-1)上被进一步掺杂,优选地,达到或者高于或者低于衬底(10)的掺杂程度(n+);
c)然后将具有更低掺杂程度(n-)的第二半导体层(11b)施加到第一半导体层(11a),优选地,采用外延的方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低掺杂半导体层(11)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采用如下方式制造:
a)首先,将具有更低掺杂程度(n-)的第一半导体层(11a)施加到半导体衬底(10),优选地,采用外延的方式;
b)然后,在衬底表面的第二区域(10-2)上将第二半导体层(11d)施加到第一半导体层(11c),并且此施加不在衬底表面的第一区域(10-1)上进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低掺杂半导体层(11)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采用如下方式制造:
a)首先,将具有更低掺杂程度(n-)的半导体层(11e)施加到半导体衬底(10),优选地,采用外延的方式,该层具有低掺杂半导体层(11)的第二区域(11-2)的厚度;
b)然后,去除衬底表面的第一区域(10-1)上的半导体层(11e),优选地,采用蚀刻的方式,直到低掺杂半导体层(11)的第一区域(11-2)的厚度(t1)被达成。


6.如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低掺杂层(11)在衬底(10)上被形成为均匀的厚度或者非均匀的厚度;
b)基极层(12)被扩散到低掺杂层(11)中,直至在低掺杂层(11)的部分区域中达到第一最终厚度(t7),可选地是在其较厚的区域中;
c)然后基极层(12)被扩散到低掺杂层(11)中,直至在低掺杂层(11)的相邻的区域中达到第二最终厚度(t3),其小于第一最终厚度(t7);
d)然后射极层(13)被形成在基极层(12)的较厚的区域之内或之上。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a)衬底(10)被形成为具有更高活动性和/或更高浓度的掺杂物质(71,72)的区域;
b)低掺杂层(11)被形成在衬底(10)上,使得掺杂物质从衬底(10)的具有更高活动性和/或更高浓度的掺杂物质(72)的区域扩散到更低掺杂层(11)的相邻的区域(10a)中;
c)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基极层(12)被形成在低掺杂层(11)之内或之上;
d)第一导电类型的射极层(13)被形成在其中或其上,使得基极层区域的部分(12-1)不会被射极层(13)覆盖,其中,射极层(13)形成在低掺杂层(11)和/或半导体基极层(12)具有最大厚度的区域中。


8.如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阈值(th1)被设置为7µm或5µm或4µm或3µm或2µm,低掺杂层(1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曼纽尔·施密特
申请(专利权)人:威世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