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多层结构中的粘结层的树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6390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具有优异粘附性的粘结树脂调配物。所述树脂包含:(A)由乙烯和丙烯酸烷基酯形成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中以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所述丙烯酸酯含量的总重量计,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10至30重量%的丙烯酸酯含量和90至70重量%的乙烯含量,和(B)酯交换催化剂;其中所述树脂包含: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30至99.999重量%的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001至10重量%的所述酯交换催化剂;和(C)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至69.999的非极性聚烯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作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多层结构中的粘结层的树脂
本专利技术大体上涉及树脂,且更确切地说,涉及用作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多层结构中的粘结层的树脂。
技术介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因其美观与物理特性(如其高光泽度、其透明度与其屏障和刚性)而广泛用于包装。然而,PET膜由于其相对高的熔融温度而缺乏密封特性。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形成具有PET作为具有层压密封剂层的背衬膜的包装膜,如聚乙烯(PE)密封剂膜。然而,PET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材料,因为其对其它聚合物如PE的粘附差。因此,在共挤出和挤出层压工艺中在PET(或其衍生物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乙二醇,PET-g)与密封剂膜(例如PE密封剂膜)之间实现良好的粘附为包装业务的挑战。改进聚合物膜对PET粘附的一种方法为在共挤出或挤出层压工艺中使用底漆。然而,在这些问题中,干燥PET膜上的底漆溶液会不利地影响工艺的输出且增加另外的昂贵的制造步骤。在共挤出或挤出层压工艺期间试图改进聚合物膜对PET的粘附的另一种方法为使用树脂作“粘结层”。用作“粘结层”的树脂的实例包含AMPLIFYTM、ADMERTM。尽管各种此类的树脂可用作与PET膜一起使用的“粘结层”,但很少(如果有的话)可实现在使用粘结层将EVOH或尼龙膜层与PE膜层粘附的多层结构中看到相同水平的粘附。在与PET膜粘结方面缺乏改进背后的一个理论为与缺乏官能团和极性以及由PET中的苯环引起的受限链移动性相关的困难。因此,仍然需要能够帮助作为PET和其它聚合物膜(例如PE膜)之间的粘结层的树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具有优异粘附性的树脂调配物。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包括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酯交换催化剂,其显示出比纯基于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对应物或基于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那些更高的粘结强度。本专利技术基于以下发现:在共挤出或挤出层压工艺期间,本专利技术的树脂中的酯交换催化剂可以增强树脂与PET膜的粘结。确切地说,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包含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经由使用酯交换催化剂的酯与羟基之间的反应有助于增强与PET的粘结强度。举例来说,粘结层的树脂和PET中的酯交换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通过触发和加速酯与羟基之间的酯交换反应而实现更好的介面缠结。在本专利技术的多层结构中用作粘结层的树脂包含:(A)由乙烯和丙烯酸烷基酯形成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中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10至30重量%的丙烯酸酯含量和90至70重量%的乙烯含量,其中重量%以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总重量计,且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丙烯酸酯含量和乙烯含量总计为100重量%;和(B)酯交换催化剂,其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乙酸锌(Zn(OOCH3)2)、钛丁醇(Ti(OBU)4)、氧化锌(ZnO)或其组合;其中树脂包含:以树脂的总重量计,30至99.999重量%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以树脂的总重量计,0.001至10重量%的酯交换催化剂;和(C)以树脂的总重量计,0至69.999的非极性聚烯烃,其中树脂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酯交换催化剂和非极性聚烯烃的重量%总计为100重量%。对于树脂,丙烯酸烷基酯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异丙酯或其混合物。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一个实例中,树脂包含:以树脂的总重量计,50至99.999重量%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以树脂的总重量计,0.001至5重量%的酯交换催化剂;和以树脂的总重量计,0至49.999的非极性聚烯烃。在其它实施例的另一个实例中,树脂包含:以树脂的总重量计,80至99.999重量%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以树脂的总重量计,0.001至2.5重量%的酯交换催化剂;和以树脂的总重量计,0至19.999的非极性聚烯烃。对于各种实施例,树脂的非极性聚烯烃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基于乙烯的非极性聚烯烃、基于丙烯的非极性聚烯烃或其组合。非极性聚烯烃的特定实施例包含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的那些:聚乙烯均聚物、聚丙烯均聚物或其组合。在一个特定实施例中,树脂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为具有15重量%的丙烯酸酯含量和85重量%的乙烯含量的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在另外的特定实施例中,树脂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为具有29重量%的丙烯酸酯含量和71重量%的乙烯含量的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对于这些特定实施例,酯交换催化剂为乙酸锌(Zn(OOCH3)2,以树脂的总重量计,其中树脂包含2重量%的乙酸酯(Zn(OOCH3)2)和0重量%的非极性聚烯烃。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多层结构,其包含以层A/层B/层C的次序排列的至少三层,其中所述至少三层的每个层具有第一主表面和与第一主表面相反的第二主表面。层A包括聚烯烃膜;层B包括本文提供的树脂,其中层B的第一主表面与层A的第二主表面粘附接触,且层C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其中层C的第一主表面与层B的第二主表面粘附接触。对于层A,聚烯烃膜可选自由以下的膜组成的群组:聚乙烯、聚丙烯或其混合物。优选地,聚烯烃膜为聚乙烯膜。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聚烯烃膜可以由不同于层C的第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代替。实例包含但不限于,层A为PEG,而层C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乙二醇,PET-g。或者,层A可以为PEG-g,而层C为PET。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装,其由本文提供的多层结构形成。具体实施方式除非相反陈述、自上下文暗示或本领域中的惯用,否则所有份数和百分比均以重量计,所有温度均以摄氏度(℃)为单位,且所有测试方法均为截至本专利技术的申请日的现行方法。如本文所用,术语“组合物”是指包括组合物的材料以及由组合物的材料形成的反应产物和分解产物的混合物。“聚合物”意指通过使相同或不同类型的单体聚合制备的聚合化合物。通用术语聚合物因此涵盖术语均聚物(用于是指仅由一种类型的单体制备的聚合物,应了解痕量的杂质可并入聚合物结构中)和如下文所定义的术语共聚物和术语互聚物。痕量的杂质(例如催化剂残余物)可并入聚合物中和/或聚合物内。聚合物可为单一聚合物、聚合物共混物或聚合物混合物。如本文所用,术语“互聚物”是指通过聚合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单体制备的聚合物。通用术语互聚物因此包含共聚物(用于是指由两种不同类型的单体制备的聚合物),和由超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单体制备的聚合物。如本文所用,术语“聚烯烃”是指以聚合形式包括大部分量的烯烃单体,例如乙烯或丙烯(以聚合物的重量计),且任选地可包括一种或多种共聚单体的聚合物。如本文所用,术语“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是指以聚合形式包括大部分量的乙烯单体(以共聚物的重量计),和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如本文所用,术语“非极性聚烯烃”是指聚烯烃,其以聚合形式包括大部分量的烯烃单体,例如乙烯或丙烯(以聚合物的重量计),且任选地可包括一种或多种共聚单体,其中所得聚烯烃不显示极性(例如,在非极性聚烯烃中不存在净正电荷或负电荷)。术语“粘附接触”和类似术语意指一个层的一个面部表面与另一个层的一个面部表面彼此触碰和粘结接触,使得在不损坏两个层的层间表面(即,接触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作多层结构中的粘结层的树脂,所述树脂包括:/n(A)由乙烯和丙烯酸烷基酯形成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中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10至30重量的丙烯酸酯含量和90至70重量%的乙烯含量,其中所述重量%以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总重量计,且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所述丙烯酸酯含量和所述乙烯含量总计为100重量%;/n(B)酯交换催化剂,其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乙酸锌(Zn(OOCH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作多层结构中的粘结层的树脂,所述树脂包括:
(A)由乙烯和丙烯酸烷基酯形成的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中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10至30重量的丙烯酸酯含量和90至70重量%的乙烯含量,其中所述重量%以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总重量计,且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所述丙烯酸酯含量和所述乙烯含量总计为100重量%;
(B)酯交换催化剂,其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乙酸锌(Zn(OOCH3)2)、钛丁醇(Ti(OBU)4)、氧化锌(ZnO)或其组合;
其中所述树脂包含: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30至99.999重量%的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001至10重量%的所述酯交换催化剂;和
(C)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至69.999的非极性聚烯烃,其中所述树脂的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所述酯交换催化剂和所述非极性聚烯烃的所述重量%总计为100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其中所述丙烯酸烷基酯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群组: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异丙酯或其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其中所述树脂包含: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50至99.999重量%的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001至5重量%的所述酯交换催化剂;和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至49.999的非极性聚烯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其中所述树脂包含: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80至99.999重量%的所述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001至2.5重量%的所述酯交换催化剂;和
以所述树脂的总重量计,0至19.999的非极性聚烯烃。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其中所述非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安栋郭云龙郑勇陈红宇B·沃尔特章翼
申请(专利权)人: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