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及自动进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25818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和自动取样方法,所述封闭空间形成在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体内,所述管体上端的盖体具有延伸到管体外侧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承载件和第一移动件相对移动,第一移动件处于承载件的通孔的下侧;所述承载件包括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包括适于容纳所述管体的通孔和适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的定位槽;(A2)第一移动件上移,顶着承载件通孔内的管体上移,所述第二延伸部脱离所述定位槽;(A3)夹持机构夹住所述管体;第二移动件与所述盖体连接;(A4)正向旋转所述第二移动件,所述盖体脱离所述管体的开口端,所述管体打开。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自动化、效率高、安全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及自动进样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进样,特别涉及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及自动进样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对封存在管体中的试剂进行取样过程中,为防止管体内试剂挥发,变质,会采用盖体进行试剂密封存储或者为了自动化采取管体敞开方式。在人工对待测试剂的取样中,需要人工手动打开盖体,同时使得取样单元伸入管体内取样,之后再利用盖体封闭管体。在现有自动化设备中,管体一般不采用盖体密封,或采用橡胶塞进行密封,通过三维移动模组带动钢针进行位置移动,钢针扎破橡胶塞进行取样操作。现有方式具有诸多不足,如:1.盖体的打开依赖人工,效率低,还可能接触待测对象,安全性差;2.人工手动取样量不能精准控制、重复定位精度差;3.管体敞开会导致试剂挥发、氧化;4.橡胶塞无法满足取样单元是软、脆性材质等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化、效率高、安全的封闭空间的控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所述封闭空间形成在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体内,所述管体上端的盖体具有延伸到管体外侧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承载件和第一移动件相对移动,第一移动件处于承载件的通孔的下侧;所述承载件包括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包括适于容纳所述管体的通孔和适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的定位槽;(A2)第一移动件上移,顶着承载件通孔内的管体上移,所述第二延伸部脱离所述定位槽;(A3)夹持机构夹住所述管体;第二移动件与所述盖体连接;(A4)正向旋转所述第二移动件,所述盖体脱离所述管体的开口端,所述管体打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应用上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的自动进样方法,该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自动取样方法,所述自动取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B1)利用上述的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打开管体;(B2)随着旋转单元旋转到竖直状态的取样单元被移动平台驱动下移,并伸入到所述管体内取样;(B3)所述取样单元被所述移动平台驱动上移,并离开所述管体所对应的通孔的上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申请研究了现有管体和盖体的特点:盖体具有延伸到管体外的延伸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高通量的承载件,使得各个通孔内管体上端的盖体的延伸方向一致,利于第二移动件与盖体间的固定和旋转(仅需平移无需旋转即能实现第二移动件和盖体间的固定),为控制和取样的自动化工作打下基础。基于此,达到了:1.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效率高;利用各种移动机构实现了管体的上移、固定和盖体的旋转,也即实现了自动化操控,无需手工操作,相应地提高了控制和取样效率;2.缩小了结构的体积;承载件的二维移动、夹持机构和第二移动件的相对固定,二维的移动平台,这些设计均避免了复杂的三维移动机构的使用,缩小了装置和系统的体积;鉴于承载件上各个管体对应的盖体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连接件与盖体间的固定连接仅需平移第二移动件即能实现,无需旋转第二移动件,降低了装置体积;夹持机构和第二移动件同步移动,同时实现了对管体的夹持,以及第二连接件和盖体间的连接,工作效率高、结构紧凑,所需体积小;3.稳定性好;在管体的上下移动中,盖体的一端始终与管体连接,限位槽保证了管体的竖直运动,进而确保了第二移动件和盖体间的准确连接,以及管体回位时,第二延伸部准确地卡入定位槽内,避免了外凸的不归位的管体和盖体碰触夹持机构而造成无法夹持其它管体的不利影响;4.高通量;承载单元的阵列式设计,提高了后续的检测通量;5.安全;无需手工操作盖体,有效地避免了接触管体内的待测物,提高了安全性。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自动进样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2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专利技术。为了教导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变型。由此,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实施例1: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承载件和第一移动件相对移动,第一移动件处于承载件的通孔的下侧;所述封闭空间形成在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体内,所述管体上端的盖体具有延伸到管体外侧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承载件包括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包括适于容纳所述管体的通孔和适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的定位槽;(A2)第一移动件在驱动机构驱动下上移,顶着承载件通孔内的管体的底端上移,所述第二延伸部脱离所述定位槽;(A3)夹持机构夹住所述管体;第二移动件与所述盖体连接;(A4)正向旋转所述第二移动件,所述盖体脱离所述管体的开口端,所述管体打开。为了重新封闭管体,进一步地,所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A5)反向旋转所述第二移动件,所述盖体与所述管体的开口端连接,封闭所述管体;(A6)夹持机构松开所述管体,所述第二移动件与盖体脱离;(A7)所述管体和盖体在所述通孔内下移,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所述定位槽内。为了防止管体旋转地上移,保证管体的仅能竖直上下移动,进而确保第二移动件准确地与盖体固定,进一步地,在所述管体的上下移动中,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定位槽上侧的竖直设置的限位槽内移动。为了高效地夹持管体,进一步地,夹住所述管体的方式为: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向移动并挤压所述管体,所述管体被固定。为了提高控制效率,缩小结构体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移动件和第二夹持部同步水平移动。为了方便地夹持上移的管体,进一步地,利用电动夹爪水平驱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为了保证第二移动件无需旋转即可与盖体间固定,进一步地,在第一方向上,多个通孔依次相邻设置,多个定位槽依次相邻设置;在第二方向上,任意二个定位槽之间为通孔;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为了便于固定盖体进而去旋转,进一步地,所述管体和盖体为一体式,所述第二延伸部为所述管体和盖体间的连接铰链;或者,所述管体和盖体为分体式,所述盖体的一端适于封闭所述管体的开口端,另一端套在所述开口端下侧的管体上,所述第二延伸部为所述盖体的连接铰链。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所述封闭空间形成在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体内,所述管体上端的盖体具有延伸到管体外侧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A1)承载件和第一移动件相对移动,第一移动件处于承载件的通孔的下侧;所述承载件包括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包括适于容纳所述管体的通孔和适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的定位槽;/n(A2)第一移动件上移,顶着承载件通孔内的管体上移,所述第二延伸部脱离所述定位槽;/n(A3)夹持机构夹住所述管体;第二移动件与所述盖体连接;/n(A4)正向旋转所述第二移动件,所述盖体脱离所述管体的开口端,所述管体打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所述封闭空间形成在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管体内,所述管体上端的盖体具有延伸到管体外侧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承载件和第一移动件相对移动,第一移动件处于承载件的通孔的下侧;所述承载件包括呈阵列式分布的多个承载单元,所述承载单元包括适于容纳所述管体的通孔和适于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的定位槽;
(A2)第一移动件上移,顶着承载件通孔内的管体上移,所述第二延伸部脱离所述定位槽;
(A3)夹持机构夹住所述管体;第二移动件与所述盖体连接;
(A4)正向旋转所述第二移动件,所述盖体脱离所述管体的开口端,所述管体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A5)反向旋转所述第二移动件,所述盖体与所述管体的开口端连接,封闭所述管体;
(A6)夹持机构松开所述管体,所述第二移动件与盖体脱离;
(A7)所述管体和盖体在所述通孔内下移,所述第二延伸部卡入所述定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体的上下移动中,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定位槽上侧的竖直设置的限位槽内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闭空间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夹住所述管体的方式为:
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相向移动并挤压所述管体,所述管体被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剑勤闻路红卢斌洪欢欢肖前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