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合金的制备通常是由组成该合金的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通过物理方法将其混合在一起,包括混合熔炼、机械合金化和粉末烧结等方法。混合熔炼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合金制备方法,具有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但是在合金溶液冷却凝固过程中由于各元素熔点差可能导致合金中出现空洞,直接导致合金性能的降低,对合金的加工也会产生影响。感应加热悬浮熔炼具有以下特点:能够熔化高熔点的金属材料;由于没有来自坩埚的杂质,可以熔炼超高纯度的金属材料;由于很强的电磁搅拌,能够生产成分组织均匀的合金;缩短熔化时间,达到快速熔化;坩埚没有损伤,可以反复使用。目前对于合金制备原料的准备还是通过人工称量再混合的办法,但是对于含多种元素的合金,特别是高熵合金具有五种或五种以上的主元,这种准备合金原料的方法效率非常低。而且目前制备合金的设备一般只能一次性制备一种成分的合金,制备几种不同成分的合金需要分几次制备。在研发过程中,为了比较不同成分、不同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料机构(2)、真空熔炼机构(5)和冷却成形机构(6),所述真空熔炼机构(5)设置在所述配料机构(2)下方;/n所述配料机构(2)包括若干原料仓(21),所述原料仓(21)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等待区(211),所述原料仓(21)下设有若干混料仓(28),所述混料仓(28)安装在称量装置(212)上,所述称量装置(212)固定在第一旋转载物平台(26)上,所述第一旋转载物平台(26)与第一伺服电机(29)连接;所述真空熔炼机构(5)包括混料漏斗(51)和熔炼坩埚,所述混料漏斗(51)设置在所述混料仓(28)的下方,所述熔炼坩埚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料机构(2)、真空熔炼机构(5)和冷却成形机构(6),所述真空熔炼机构(5)设置在所述配料机构(2)下方;
所述配料机构(2)包括若干原料仓(21),所述原料仓(21)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等待区(211),所述原料仓(21)下设有若干混料仓(28),所述混料仓(28)安装在称量装置(212)上,所述称量装置(212)固定在第一旋转载物平台(26)上,所述第一旋转载物平台(26)与第一伺服电机(29)连接;所述真空熔炼机构(5)包括混料漏斗(51)和熔炼坩埚,所述混料漏斗(51)设置在所述混料仓(28)的下方,所述熔炼坩埚设置在所述混料漏斗(51)的正下方;
所述冷却成形机构(6)设置在所述真空熔炼机构(5)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仓(21)底部设有下料开口,所述下料开口上固定有第一下料板(22),所述第一下料板正下方贴合设有第二下料板(25),所述第二下料板(25)通过滑轨(251)与所述下料开口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下料板(22)和所述第二下料板(25)上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若干孔槽,所述第一下料板(22)上的孔槽与所述第二下料板(25)上的孔错位设置,所述第二下料板(25)与第一液压杆(24)连接,所述原料仓(21)还与辅助震动装置(2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开口下方设有下料漏斗(210),所述下料漏斗(210)下方设置所述混料仓(2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量装置(212)装在一个底部开口的筒形结构内,混料仓(28)安装在筒形结构中,并支撑在所述称量装置(212)上,所述混料仓(28)底部开口处设有堵料小球(27),所述堵料小球(27)直径大于所述混料仓(28)底部开口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漏斗(51)与所述等待区(211)位置相匹配,所述混料漏斗(51)上部设有凸起(511),所述凸起(511)的高度低于所述混料仓(28)开口处的高度,高于所述堵料小球(27)最低位置处,所述混料漏斗(51)底部设有挡板阀(5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炼坩埚包括铜质分瓣式坩埚(53),所述铜质分瓣式坩埚(53)缝隙处设有石墨夹层(59),所述熔炼坩埚底部设有通孔,所述熔炼坩埚上部为圆筒状结构,所述熔炼坩埚上部外壁设有第一加热线圈(54),所述熔炼坩埚底部为圆锥形结构,所述熔炼坩埚底部外壁设有悬浮感应线圈(5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续制备多种致密合金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成形机构(6)包括真空冷却机构(601),所述真空冷却机构(60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熔炼坩埚正下方的第二加热线圈(61),所述第二加热线圈(61)下方设有第二旋转载物平台(65),所述第二旋转载物平台(65)设有若干圆孔,所述石墨模具(64)搭载在所述圆孔上,所述第二加热线圈(61)设置在所述石墨模具(64)的上方,所述第二加热线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顺华,李天,吴玉程,秦永强,张俊生,朱晓勇,杨海东,唐火红,常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