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876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发器,包括风筒与所述风筒相连接的手柄,所述手柄中设置有风扇组件,所述风筒的前端为出风端,所述风筒的后端封闭,所述风筒的前端外围成形有环形出风口,所述风筒的前端中心成形有中心出风孔,所述风筒的内部高速气流分别从所述环形出风口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所述环形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在经过特定距离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出风结构是由环形出风口和中心出风孔构成,吹出的气流在经过特定距离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该增强段正好是干发器的正常使用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使得气流在使用段达到最高风压,提高了风压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发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家电,尤其涉及用于吹风的干发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吹风机包括风筒和手柄,风筒中安装有个风扇组件,使用时,往往会有头发被吸入到风筒中,缠绕到风扇组件上。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将风扇组件设置在手柄中的方案,如中国专利号为201310111469.8号专利技术专利,公开日为2016年8月3日,公开了一种干发器,包括本体、风扇单元和用于传输气流到本体的导管,其中所述导管包括定位在导管的远离本体的端部处或附近的气流入口,且风扇单元布置在导管中处于入口和本体之间,其中导管的一部分使用一材料作为内衬,且其中导管的带内衬部分布置在风扇组件和本体之间,其中干发器包括延伸穿过本体的气流流动路径,且主气流流动路径从气流入口延伸到气流出口,其中气流流动路径被嵌套或者嵌入在主气流流动路径中,且加热器被提供,加热器位于本体中的主气流流动路径中,且气流流动路径与加热器热连通。上述方案中,本体的中部为中空结构,周边出风,本体的中空结构前端为出风端,后端为进风端,利用柯恩达效应,将自然风会补充到出风口。现有技术中的出风结构都是从出风口开始风压逐步降低,需要较大的风压来满足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风压在使用段增强、使用方便、体积小的干发器。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干发器,包括风筒与所述风筒相连接的手柄,所述手柄中设置有风扇组件,所述风筒的前端为出风端,所述风筒的后端封闭,所述风筒的前端外围成形有环形出风口,所述风筒的前端中心成形有中心出风孔,所述风筒的内部高速气流分别从所述环形出风口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所述环形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在经过特定距离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干发器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进一步包括,所述环形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在经过14cm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进一步包括,风压增强的所述柱形层流气流长度为5cm-20cm。进一步包括,所述中心出风孔的孔径为2.0mm-3.0mm。进一步包括,所述风筒内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出风口相通的环形风道,所述风筒内设置有与所述中心出风孔相通的中心风道,所述风筒的内部高速气流分别进入所述环形风道和所述中心风道中。进一步包括,所述风筒的前端内腔中设置有一导风件,所述导风件的外围成形有所述环形风道,所述导风件的前端外围成形有所述环形出风口,所述导风件的中心成形有中心风道,所述导风件的前端中心成形有中心出风孔。进一步包括,所述导风件包括一外壁和一内壁,所述外壁和所述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环形风道,所述外壁的前端形成向内的弧形部,所述内壁的前端形成向外的弧形部,两个所述弧形部相对设置形成所述环形出风口,所述环形出风口为环形夹缝结构。进一步包括,所述弧形部为由多段弧面结构组成的导流面。进一步包括,所述导风件的中部形成内腔,所述导风件的内腔后端设置有进风孔,前端设置有所述中心出风孔。进一步包括,所述导风件的前端中部形成一喇叭口,所述中心出风孔位于所述喇叭口的中心。按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干发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本专利技术的出风结构是由环形出风口和中心出风孔构成,吹出的气流在经过特定距离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该增强段正好是干发器的正常使用段,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使得气流在使用段达到最高风压,提高了风压的利用率。其次,本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全新结构的干发器,干发器的风筒后端封闭,没有利用柯恩达效应将自然风和热风混合,因此吹出的热风温度可以随意设定,容易控制,不仅安全可靠,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风筒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导风件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导风件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后视图。图6为图1中的A处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导风件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吹风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手柄的主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手柄下盖的立体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手柄下盖和手柄上盖的局部立体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中手柄和风筒的局部立体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中手柄上盖和手柄下盖的立体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中手柄上盖、手柄下盖和固定座的立体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封盖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的方案,下面给出优选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应用或用途。应当理解的是,在全部的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如图1至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干发器,包括风筒1与所述风筒1相连接的手柄2,所述手柄2中设置有风扇组件3,所述风筒1的前端为出风端,所述风筒1的后端封闭,所述风筒1的前端外围成形有环形出风口10,所述风筒1的前端中心成形有中心出风孔20,所述风筒1的内部高速气流分别从所述环形出风口10和所述中心出风孔20吹出,所述环形出风口10吹出的气流和所述中心出风孔20吹出的气流在经过特定距离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本实施例中的特定距离是指使用者常规使用时,干发器出风口与头发之间的最短距离。现有技术干发器的出风通常是出风口风压最高,然后逐步降低,使用段的风压是小于出风口处的风压,为了提高使用段的风压,则需要提高出风口的风压,风压的增大不仅需要更高转速的电机,还需要提高整个风道的结构,高风压也意味着干发器的噪音增大。本专利技术利用环形出风和中心出风组合结构,使得出风在使用段混合,使得使用段的风压达到最高,充分利用气流。具体试验数据可以参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现有技术中风压在逐步降低,而本专利技术中的风压在14cm后增强,在28cm后开始降低。从图8给出的出风示意图中,也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风压在使用段时到达最高。吹风距离现有技术风压本专利技术风压10cm14513212cm14313514cm14213716cm14214018cm14113720cm14013822cm14013724cm13913626cm13913528cm13913630cm13913432cm13913334cm13913336cm139134本专利技术中的风筒1后端是封闭的,没有利用柯恩达效应,也就没有自然风补充到热风中,吹出的热风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发器,包括风筒与所述风筒相连接的手柄,所述手柄中设置有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的前端为出风端,所述风筒的后端封闭,所述风筒的前端外围成形有环形出风口,所述风筒的前端中心成形有中心出风孔,所述风筒的内部高速气流分别从所述环形出风口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所述环形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在经过特定距离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发器,包括风筒与所述风筒相连接的手柄,所述手柄中设置有风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的前端为出风端,所述风筒的后端封闭,所述风筒的前端外围成形有环形出风口,所述风筒的前端中心成形有中心出风孔,所述风筒的内部高速气流分别从所述环形出风口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所述环形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在经过特定距离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和所述中心出风孔吹出的气流在经过14cm后混合形成风压增强的柱形层流气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发器,其特征在于:风压增强的所述柱形层流气流长度为5cm-20c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出风孔的孔径为2.0mm-3.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干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内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出风口相通的环形风道,所述风筒内设置有与所述中心出风孔相通的中心风道,所述风筒的内部高速气流分别进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勇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天罡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