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4805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包括:滑槽,滑槽为倾斜布置的运输通道,滑槽设置有计数装置;暂养池,在暂养池一侧开设有进鱼口,进鱼口与滑槽的出口相连,暂养池由挡板划分为两个暂养区,暂养池配置有电动阀、潜水泵和增氧装置;分级格栅,安装在暂养池内,分级格栅设置有前端倾斜向下的格栅条,格栅条靠近滑槽的一端安装在进鱼口的底面上,另一端散开呈扇形固定在挡板上,自滑槽流出的鱼经过分级格栅输送到暂养池中,体积较小的小鱼从格栅条之间的间隙中掉落至第一暂养区,大鱼在分级格栅上滑落至第二暂养区。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很好的对鱼进行计数、分类并暂养,同时可以有效保证鱼类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运鱼系统设计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
技术介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造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江河的连通性,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与基因交流,造成鱼类生存环境与生态多样性的破坏。因此,以鱼类资源保护为目的过鱼设施如鱼道、集运鱼系统、鱼闸或者不同组合方式的过鱼设施等的设计与建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集运鱼系统是指通过诱鱼、拦鱼、集鱼、提升转运、暂养等方法,然后通过汽车或渔船将鱼运输过坝的人工辅助系统。一次完整的流程往往需要将多次将诱集到的鱼类转运至暂养池暂养,至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再运输至目的地。目前,缺乏有效的鱼类暂养系统,因此,无法使上述环节顺利高效衔接,使集运鱼系统各个工作环节衔接不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该系统能够很好的对鱼进行计数、分类并暂养,同时可以有效保证鱼类的存活率。具体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滑槽,所述滑槽为倾斜布置的运输通道,所述滑槽设置有计数装置;暂养池,在暂养池一侧开设有进鱼口,所述进鱼口与所述滑槽的低侧出口相连,所述暂养池由挡板划分为两个暂养区,所述暂养池配置有出鱼电动阀、潜水泵和增氧装置;分级格栅,安装在所述暂养池内,所述分级格栅设置有前端倾斜向下的格栅条,所述格栅条靠近所述滑槽的一端安装在进鱼口的底面上,另一端散开呈扇形固定在所述挡板上,自滑槽流出的鱼经过分级格栅输送到暂养池中,体积较小的小鱼从格栅条之间的间隙中掉落至第一暂养区,大鱼在分级格栅上滑落至第二暂养区。进一步的,在进鱼口的底面上设置有一排第一调距插孔,在所述挡板上设置有一排第二调距插孔,各所述格栅条的前后两端分别插在第一调距插孔及第二调距插孔中,所述格栅条总数量小于等于第一调距插孔和/或二调距插孔的数量。进一步的,在第一暂养区的暂养池底板上还树立有若干前后分布的网板,各所述网板位于所述分级格栅正下方,由所述网板将所述第一暂养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第三暂养区。进一步的,分级格栅的两侧设置有竖向挡板。进一步的,暂养池的底板为斜面,暂养池较低侧的第二暂养区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电动阀相连的出鱼口,第一暂养区或各个第三暂养区设置有与第二暂养区相连的连通阀。进一步的,所述计数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滑槽正上方的光幕计数传感器以及摄像头。进一步的,在滑槽底板上表面并且在所述计数装置的上游设置有沿鱼输送方向分布的多组导向装置,每组导向装置有多个与输送方向一致的分隔条,每组导向装置的分隔条间距在鱼的输送方向上逐步递减。进一步的,在进鱼口下方的暂养池内壁开设有一排向所述分级格栅喷水的喷水口。进一步的,在暂养池外侧侧壁安装有积水斗,所述积水斗与所述暂养池相连通,在所述积水斗内设置有两个溢流装置,两个溢流装置的溢流口高度不同。进一步的,在所述暂养池内设置有水质检测装置,所述水质检测装置与报警装置相连。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暂养池内由挡板划分为多个暂养区,分级格栅可以按照鱼的大小来进行分类并分别落入到各个暂养区中进行分开暂养,便于后续我们按照种类来分开转运走;(2)滑槽有计数装置来记录落入到暂养池的鱼数量,在滑槽中有导向装置来将鱼的排列方向统一后方便计数装置来进行计数,提高计数的正确率;(3)分级格栅设有一排向分级格栅喷水的喷水口,可以将卡在格栅条31之间的鱼冲下去。(4)暂养池内设有水质检测装置,实时检测暂养池的水质数据,一旦水质变差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做出补救措施,提高鱼类存活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帮助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系统整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系统的侧视图;图3大坝在的局部俯视图,示出了洄游通道井和竖井的位置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防逃笼的立体图;图4b为防逃笼的后视图;图4c为图4b中A-A的剖视图;图4d为防逃笼的主体框架示意图;图4e为防逃网罩的主体框架示意图;图5a一实施例中,吊装抬升集鱼箱的立体图;图5b为集鱼箱的左视图;图5c为集鱼箱的前视图;图5d为集鱼箱的俯视图;图6a-图6b为一实施例中,滑槽侧视图和俯视图;图6c为一实施例中,在滑槽沿上下游方向分部有3组导向装置的俯视图;图6d为一实施例中,暂养池的立体图;图6e为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暂养区中树立有两个挡板以将第一暂养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第三暂养区;图6f为一实施例中,分级格栅两侧树立有挡板并设有一排向分级格栅喷水的喷水口的示意图;图6g-6h分别示出了分级格栅的格栅条在两种不同间距下的俯视图;图7为暂养池的供水水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专利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专利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理解本专利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帮助洄游鱼类翻越堤坝的系统,在水库堤坝200靠近下游的一侧设置有洄游通道井201,洄游通道井201与下游水域相通,在洄游通道井201靠近上游的一侧设置有竖井202,竖井202与堤坝的排水口相连,在洄游通道井201中纵向布置有若干防逃笼100,防逃笼100设置有喇叭状开口,喇叭状开口前端靠近上游开口宽度较小,后端靠近下游开口宽度较大;在竖井202中设置有升降集鱼箱300,升降集鱼箱300可下沉至竖井202的水中并可吊离浮出水面,升降集鱼箱300设置有一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网衣集鱼槽308,在集鱼槽308的底部开口安装有一存水斗309,存水斗309设置有用于与堤坝上配套的滑槽410相连的刀鱼阀304,在集鱼槽308正上方安装有多合一诱鱼装置302;滑槽410另一端与分类暂养池420相连,在暂养池420一侧的上部侧壁开设有与滑槽420另一端出鱼口相连的进鱼口429,分类暂养池420由第一网孔挡板428划分为两个暂养区421和422,在暂养池420内安装有分级格栅430,分级格栅430设置有前端倾斜向下的格栅条431,格栅条431靠近滑槽的一端安装在进鱼口429的底面上,另一端散开呈扇形固定在第一网孔挡板428上,自滑槽410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n滑槽,所述滑槽为倾斜布置的运输通道,所述滑槽设置有计数装置;/n暂养池,在暂养池一侧开设有进鱼口,所述进鱼口与所述滑槽的低侧出口相连,所述暂养池由挡板划分为两个暂养区,所述暂养池配置有出鱼电动阀、潜水泵和增氧装置;/n分级格栅,安装在所述暂养池内,所述分级格栅设置有前端倾斜向下的格栅条,所述格栅条靠近所述滑槽的一端安装在进鱼口的底面上,另一端散开呈扇形固定在所述挡板上,自滑槽流出的鱼经过分级格栅输送到暂养池中,体积较小的小鱼从格栅条之间的间隙中掉落至第一暂养区,大鱼在分级格栅上滑落至第二暂养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滑槽,所述滑槽为倾斜布置的运输通道,所述滑槽设置有计数装置;
暂养池,在暂养池一侧开设有进鱼口,所述进鱼口与所述滑槽的低侧出口相连,所述暂养池由挡板划分为两个暂养区,所述暂养池配置有出鱼电动阀、潜水泵和增氧装置;
分级格栅,安装在所述暂养池内,所述分级格栅设置有前端倾斜向下的格栅条,所述格栅条靠近所述滑槽的一端安装在进鱼口的底面上,另一端散开呈扇形固定在所述挡板上,自滑槽流出的鱼经过分级格栅输送到暂养池中,体积较小的小鱼从格栅条之间的间隙中掉落至第一暂养区,大鱼在分级格栅上滑落至第二暂养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滑槽底板上表面并且在所述计数装置的上游设置有沿鱼输送方向分布的多组导向装置,每组导向装置有多个与输送方向一致的分隔条,每组导向装置的分隔条间距在鱼的输送方向上逐步递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数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滑槽正上方的光幕计数传感器以及摄像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电站鱼类提升转运及分类暂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鱼口的底面上设置有一排第一调距插孔,在所述挡板上设置有一排第二调距插孔,各所述格栅条的前后两端分别插在第一调距插孔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生江涛王志勇徐志强林礼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