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养鱼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密度养鱼池。
技术介绍
目前的鱼类人工养殖,多以在鱼塘中自然放养为主,养鱼密度不能太高,以110平米左右的鱼塘举例,其养鱼密度不能超过1000斤,否则就会造成供氧不足,而使得鱼类缺气死亡。并且,现有技术的鱼塘多为在地面上挖出养鱼池,造价高,土方工作量大。并且,在鱼类的人工养殖过程中,鱼类排泄在池中,排泄物沉积到池底,现有技术的鱼类养殖池难以彻底对鱼类排泄物彻底的清理,通常采用彻底换水清理,工作量大,也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环境的稳定性;而如不能及时清理,排泄物也会污染池水,增加鱼类缺气的可能性,影响池中鱼类的生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高密度养鱼池,该高密度养鱼池克服现有技术缺陷,能够方便快捷地清楚鱼类排泄物,提高供气同时尽可能降低能耗。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的高密度养鱼池,包括养鱼池、进水管、排水排污仓、排出管、中转池、溢流管、管道I、人工湿地、水泵、管道Ⅱ、回流池、管道Ⅲ;所述的养鱼池立于地面上,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密度养鱼池,包括养鱼池(1)、进水管(2)、排水排污仓(3)、排出管(4)、中转池(5)、溢流管(6)、管道I(7)、人工湿地(8)、水泵(9)、管道Ⅱ(10)、回流池(11)、管道Ⅲ(12);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养鱼池(1)立于地面上,其侧壁围成圆柱形,其底面为倒置的圆锥面结构;/n所述的养鱼池(1)底面的中心处设有排污口,该排污口内设有排水排污仓(3),所述的排水排污仓(3)的顶部开口,其顶部开口边沿与排污口上沿齐平,所述的排水排污仓(3)的侧面或者底面与排出管(4)连通;/n所述的中转池(5)内设有溢流管(6)和管道I(7),所述的溢流管(6)的下端与排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养鱼池,包括养鱼池(1)、进水管(2)、排水排污仓(3)、排出管(4)、中转池(5)、溢流管(6)、管道I(7)、人工湿地(8)、水泵(9)、管道Ⅱ(10)、回流池(11)、管道Ⅲ(12);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养鱼池(1)立于地面上,其侧壁围成圆柱形,其底面为倒置的圆锥面结构;
所述的养鱼池(1)底面的中心处设有排污口,该排污口内设有排水排污仓(3),所述的排水排污仓(3)的顶部开口,其顶部开口边沿与排污口上沿齐平,所述的排水排污仓(3)的侧面或者底面与排出管(4)连通;
所述的中转池(5)内设有溢流管(6)和管道I(7),所述的溢流管(6)的下端与排出管(4)连通,溢流管(6)上部设有溢流口;所述的管道I(7)设于中转池(5)底部,与人工湿地(9)的进口(13)连通,所述的人工湿地(9)的进口(13)的竖直高度低于中转池(5)底面的竖直高度;
所述的人工湿地(9)的出口(14)通过管道Ⅱ(10)和水泵(8)与回流池(11)连通;所述的回流池(11)通过管道Ⅲ(12)与进水管(2)连通;所述的进水管(2)的上端水平设有对准养鱼池(1)内的出口管(15);
所述的回流池(11)内液面的竖直高度与出口管(15)的竖直高度一致;所述的溢流口的竖直高度与养鱼池(1)内的水位一致;通过水泵(8)抽水,实现人工湿地出口的水不断从回流池(11)经进水管(2)和出口管(15)给养鱼池(1)内供水,从而使得养鱼池(1)内的水不断从溢流管(6)的溢流口流出,经管道I(7)流回人工湿地,形成不断的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养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鱼池(1)的底面为地面,养鱼池(1)的侧壁下端埋入地面内,立于地面上,将地面圈成圆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养鱼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养鱼池(1)的侧壁为圆筒形,为双层结构,外层(16)为不锈钢板,内层(17)为防水帆布,养鱼池(1)的侧壁的下端埋入地面的泥土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密度养鱼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进水管(2)设于养鱼池(1)侧壁外侧的一旁,其上的出口管(15)从上方对准养鱼池(1)之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养鱼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保温增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新华,蔡军泳,林威龙,李武泉,陈乃瑞,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利渔种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