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养殖鱼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2519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5 1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密度养殖鱼池,高密度养殖鱼池,包括池体、增氧导流机构;池体为圆形,池体底面为锥形面,锥形面的中心设有排粪口;池体内的边沿沿其圆周方向间隔均匀设有三组以上的增氧导流机构;各组增氧导流机构的出水方向均为该处圆周的切线方向,各组增氧导流机构的出水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科学,成本较低,供氧能力强,并且能够促进水流循环,提高鱼类养殖密度,降低成本。降低成本。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养殖鱼池


[0001]本技术涉及鱼类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密度养殖鱼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鱼类人工养殖,多以在鱼塘中自然放养为主,养鱼密度不能太高,以110平米左右的鱼塘举例,其养鱼密度不能超过1000斤,否则就会造成供氧不足,而使得鱼类缺气死亡。并且,现有技术的鱼塘多为在地面上挖出养鱼池,造价高,土方工作量大。
[0003]现有技术中的高密度鱼类人工养殖中,养鱼密度会受到供氧量的极大影响,如果供氧量不足,就会造成鱼类缺氧,影响鱼类生长,甚至窒息死亡。现有技术的增氧设备一般就是单纯的设置微孔曝气管,要保证高密度养殖的供氧量,往往需要铺设大量的曝气管路,成本太高,造成养殖户无法承担。此外,单纯的多设置微孔曝气管,实际增氧效果仍然有限,因为其并不能促进池内水流循环,空气在水池中传递有限,这也会制约鱼类的养殖密度,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密度养殖鱼池,该高密度养殖鱼池结构设计科学,成本较低,供氧能力强,并且能够促进水流循环,提高鱼类养殖密度,降低成本。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所述的高密度养殖鱼池,包括池体、增氧导流机构;
[0007]所述的池体为圆形,池体底面为锥形面,锥形面的中心设有排粪口;所述的池体内的边沿沿其圆周方向间隔均匀设有三组以上的增氧导流机构;各组增氧导流机构的出水方向均为该处圆周的切线方向,各组增氧导流机构的出水方向一致;
[0008]所述的增氧导流机构包括导气框、进气管、循环气管、微孔曝气管;
[0009]所述的导气框为直角梯形体结构,直角梯形体的顶面和底面竖直设置,顶面和底面均为开口结构,直角梯形体的顶面为进气面,直角梯形体的底面为出气面;直角梯形体的方形的侧面水平设置,作为导气框的下底面,置于鱼池底面上;
[0010]所述的循环气管设于导气框内,循环气管上沿出气方向设有多组微孔曝气管,所述的进气管设于进气面处,一端与循环气管连接,另一端延伸出鱼池与外部空气源连接。
[0011]所述的增氧导流机构设有四组。
[0012]所述的下底面为开口结构。
[0013]所述的循环气管包括两组横管和两组纵管;两组横管和两组纵管共同组成方形结构;
[0014]两组纵管位于导气框内横向的两侧,靠近导气框的下底面,纵管沿出气方向水平设置,两组横管设于导气框的进气面和出气面处,位于进气面处的横管与进气管连接;所述的微孔曝气管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横管连接;两组纵管分别通过安装架与导气框内的左右侧面固定连接。
[0015]各组微孔曝气管沿横管轴向间隔均匀设置,所述的微孔曝气管为弧形管,弧形管的弧面凹部朝向导气框的下底面。
[0016]所述的导气框的顶面四个角处设有支撑杆,各个的支撑杆顶部设有扶手框。
[0017]所述的池体中部的水面上设有无土栽培浮板。
[0018]所述的池体底面的边沿上设有一圈供气环管,所述的供气环管通过管路与外部空气源连接;所述的供气环管靠近池体中心的一侧沿其圆周方向间隔设有多组径向气管,所述的径向气管沿径向向池体底面的中心延伸,其末端上设有曝气盘,所述的曝气盘位于半径的1/3

2/3处;
[0019]供气环管和径向气管均为微孔曝气管。
[0020]还包括溢流池、溢流管、无土栽培区、水稻区;所述的溢流池内设有溢流管,所述的溢流管底部通过管路与排粪口连接;所述的溢流池的底部设有溢流口,溢流口通过管路与无土栽培区一侧连接,溢流池的底部的溢流口的竖直高度大于无土栽培区顶部的竖直高度;所述的无土栽培区的水面上种植有无土栽培蔬菜;
[0021]所述的无土栽培区的另一侧通过管路与水稻区一端上的入口连接,无土栽培区与水稻区的水面高度一致;
[0022]所述的水稻区另一端上的出口通过管路和水泵与水塔顶部连接;所述的水塔通过管路与池体顶部的送水管连接。
[0023]所述的水稻区内的边沿设有低于水稻区的地面的养鱼沟。
[0024]本技术通过无土栽培区、水稻区的地势高低和水位设置,形成了一种绝大部分水流动利用自然势能的结构,然后水泵抽水实现整体水流循环,并且,通过控制水泵抽水速度,能够精确控制水流循环速度和流量。水经无土栽培区、水稻区吸收粪便和二氧化碳后,进一步补充了氧气,重新循环进入养鱼池中,更为节能环保,同时能够降低鱼池的空气补充量,有利于提升养殖密度。
[0025]本技术水稻区内也可以养殖一些鱼,养鱼沟的设计,使得水稻在收割排水时,养鱼沟仍然有水,鱼可以在养鱼沟内生活,不会收到水稻收割排水的影响。
[0026]本技术通过将养鱼池的底面为倒置的圆锥面结构,养鱼池底面的中心处设有排污口,该排污口内设有排水排污仓,形成一种向中心排水排污仓的水流重力加压结构,有利于粪便的集中和排出。
[0027]本技术设计了独特结构的增氧导流机构系统,供气环管和曝气盘处经各个微孔形成气泡并扩散,基于供气环管和曝气盘的结构布局设置,形成了一种井水和空气在出水小孔处融合的结构,然后经增氧导流机构喷出的水流压力,形成旋流,极大的促进了池内的氧气交换。
[0028]本技术鱼池增氧导流机构,利用直角梯形体结构的导气框,通过其内设计的微孔曝气管放出空气,因为导气框顶面的斜面结构阻挡和导流,使得空气和水在导气框内形成流动,从面积较大的出气面流出,形成富含氧气的水流,在实际使用时,导气框设在圆形池内,沿池子的边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设置,形成循环旋流,提高溶氧量,同时利于繁殖池底部的排泄物向池底中心聚集,便于排泄物从池子中心的排粪管排出。
[0029]本技术循环气管结构以及弧形管的形状排布设计,进一步保证了导气框顶面的斜面结构的导流效果,使得富含空气的水流更好的从出气面流出。
[0030]本技术的扶手框结构,便于人工将导气框放置于池子内或者从池子中取出。
[0031]本技术结构设计科学,成本较低,供氧能力强,并且能够促进水流循环,提高鱼类养殖密度,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高密度养殖鱼池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高密度养殖鱼池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高密度养殖鱼池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各部分名称及序号如下:
[0036]101

池体,102

导流机构,1

导气框,2

进气管,3

循环气管,4

微孔曝气管,5

进气面,6

出气面,7

横管,8

纵管,9

下底面,10

支撑杆,11

扶手框,12

无土栽培浮板,1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养殖鱼池,包括池体(101)、增氧导流机构(10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体(101)为圆形,池体(101)底面为锥形面,锥形面的中心设有排粪口(20);所述的池体(101)内的边沿沿其圆周方向间隔均匀设有三组以上的增氧导流机构(102);各组增氧导流机构(102)的出水方向均为该处圆周的切线方向,各组增氧导流机构(102)的出水方向一致;所述的增氧导流机构(102)包括导气框(1)、进气管(2)、循环气管(3)、微孔曝气管(4);所述的导气框(1)为直角梯形体结构,直角梯形体的顶面和底面竖直设置,顶面和底面均为开口结构,直角梯形体的顶面为进气面(5),直角梯形体的底面为出气面(6);直角梯形体的方形的侧面水平设置,作为导气框(1)的下底面(9),置于鱼池底面上;所述的循环气管(3)设于导气框(1)内,循环气管(3)上沿出气方向设有多组微孔曝气管(4),所述的进气管(2)设于进气面(5)处,一端与循环气管(3)连接,另一端延伸出鱼池与外部空气源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养殖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氧导流机构(102)设有四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养殖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底面(9)为开口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养殖鱼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气管(3)包括两组横管(7)和两组纵管(8);两组横管(7)和两组纵管(8)共同组成方形结构;两组纵管(8)位于导气框(1)内横向的两侧,靠近导气框(1)的下底面(9),纵管(8)沿出气方向水平设置,两组横管(7)设于导气框(1)的进气面(5)和出气面(6)处,位于进气面(5)处的横管(7)与进气管(2)连接;所述的微孔曝气管(4)的两端分别与两组横管(7)连接;两组纵管(8)分别通过安装架(25)与导气框(1)内的左右侧面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密度养殖鱼池,其特征在于:各组微孔曝气管(4)沿横管(7)轴向间隔均匀设置,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威龙陈乃瑞陈国燕万锦唤王胜秋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利渔种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