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48040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29
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是要解决现有尾水治理系统中沉淀池和曝气池占地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浪费电力等问题。它包括通过生态渠道连通养殖池塘的生物絮团放养池、与生物絮团放养池连通的生物净化池,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与所述生物净化池连通处设置有过滤坝;经过净化循环的尾水可以达标排放或循环进入养殖池塘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池塘尾水治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的“3塘2坝”池塘尾水治理系统由生态渠道、沉淀池、过滤坝(2个)、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组成。其中生态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养殖尾水进入生态渠道后可通过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对养殖尾水进行初步处理,沉淀池主要用于养殖尾水的沉淀处理,养殖尾水进入沉淀池后,须滞留一定时间,使水体中悬浮物沉淀至池底,同时在沉淀池中种植水生植物或设置水生植物的浮床,以吸收利用水体中营养盐,沉淀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45%左右。曝气池在池底安装曝气管,通过底部增氧方式,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在曝气池中加入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曝气池面积为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5%左右。另外生物净化池通过种植沉水、挺水、浮叶等各类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并可在生物净化池中放养少量的鲢鳙鱼和河蚌、螺蛳、青虾等水生动物,以滤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物净化池面积为养殖尾水治理设施总面积50%左右。这种模式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包括通过生态渠道连通养殖池塘的生物絮团放养池、与生物絮团放养池连通的生物净化池,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与所述生物净化池连通处设置有过滤坝;经过净化循环的尾水可以达标排放或循环进入养殖池塘利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包括通过生态渠道连通养殖池塘的生物絮团放养池、与生物絮团放养池连通的生物净化池,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与所述生物净化池连通处设置有过滤坝;经过净化循环的尾水可以达标排放或循环进入养殖池塘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的池体为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池体时,多个池体串联或并联;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中添加有机碳源如糖蜜、葡萄糖、淀粉或米糠;控制生物絮团培养池中碳氮比为1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渠道内种植水生植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池塘尾水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絮团放养池中采用增氧机增氧,增氧方式为微孔增氧或叶轮增氧,当采用微孔增氧时,每3~5亩放置1.5千瓦罗茨风机1台;当采用叶轮增氧时,每3~5亩放置3千瓦增氧机一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奇友赵建华张荣飞王连生许红叶金云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