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在混水机组A模块的一次侧供水管、二次侧供水管的连接处与一次侧回水管、二次侧回水管的连接处之间连接有用户管网平衡管;B模块的上部管依次连接高层用户、低层用户和下部管;在A模块与B模块之间接入换向电磁阀;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在换向电磁阀的不同工作状态下分别与上部管、下部管交替连通。使得换向电磁阀在两种工作状态S1、S2之间做定频切换或者根据用户室内温度的自动切换,通过一定的频率切换水流的方向,以使高层用户和低层用户得到的供暖效果相同,在特殊时间段,如夜晚时办公楼高层无人,底层值班人员较多,可以切换水流方向,变为整栋楼下供上回的供暖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
本技术涉及集中供暖系统
,尤其是一种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
技术介绍
集中供暖是指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镇)或部分区域生产、采暖和生活所需的热量的方式。集中供暖系统的热源和散热设备分别设置,用热媒管网连接,一个热源通过输送管道、管网向各个房间或各个建筑物供给热量,可以用于居民社区、写字楼、厂区、饭店、商场和影剧院等场合的集中供暖。我国北方很多传统小区和办公楼宇采用的是上供下回单管串联式集中供暖,行业称之为单管供热,即热源沿供水管进入楼层上部管道,以串联形式先进入高层用户再进入低层用户,交换热量后再从下部管道排出,导致高层用户室内温度普遍较热,开窗浪费能源;而低层用户室内温度较低,投诉率较高,上、下供暖不均衡,为了低层供暖质量达标,势必会导致高层用户过热,造成大量能源浪费;而且夜间办公楼上部楼层没有人办公,但是底楼值班执勤人员的供暖温度又很低得不到保障,白白浪费供热资源,造成大量的热量浪费。另外,由于是集中供暖,无法调节管道中的流量,根据室内温度选择合适的供暖量,也无法满足每个用户的不同温度需要,控制方式单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的供暖系统高、低层供暖不均衡,无法满足夜间仅需保证低层值班室供热,能源浪费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结构简单,自动操作,可精细化管理提高供暖质量,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且大大提高供热效率。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如下:一种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在混水机组A模块的一次侧供水管、二次侧供水管的连接处与一次侧回水管、二次侧回水管的连接处之间连接有用户管网平衡管;B模块的上部管依次连接高层用户、低层用户和下部管;在A模块与B模块之间接入换向电磁阀;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在换向电磁阀的不同工作状态下分别与上部管、下部管交替连通。在A模块与B模块之间接入一个换向电磁阀,换向电磁阀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单元接收控制中心的指令,使得换向电磁阀在两种工作状态S1、S2之间做定频切换或者根据用户室内温度的自动切换。当换向电磁阀处于S1工作状态时,用户侧管网内的水流方向与处于S2工作状态时的流向相反,根据实际需要,通过一定的频率切换水流的方向,以使高层用户和低层用户得到的供暖效果相同,无需增加管路和诸多电磁阀即可实现用户侧楼宇内管路水流方向的切换,也可以在特殊时间段,如夜晚时办公楼高层无人,底层值班人员较多,可以切换水流方向,变为整栋楼下供上回的供暖的方式,大大降低了能耗。混水机组结构更加简单,在老的供暖系统改造过程中,只需在用户楼宇的入楼供回水管路上接入本混水机组,改造成本低,可操作性更强。在一次侧供水管、二次侧供水管的连接处与一次侧回水管、二次侧回水管的连接处之间连接平衡管,当用户侧调节时,用户侧管网里的压力发生变化,平衡管进行供水管和回水管之间的混水,从而维持供水管和回水管之间的流量平衡,保证整个主管网压力无变化,保证不会影响其他用户侧的供暖压力。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向电磁阀为三位四通电磁阀。三位四通电磁阀的四通阀支路开闭均为联动,S1、S2连通状态联动控制,因此不会出现人员的误操作,引起无法供暖的问题。三位四通电磁阀还具有S3工作状态,当某一混水机组需要检修维修、遇到紧急情况或无需供暖时,可以切换到S3工作状态,切断该混水机组对应的用户侧的供暖。在一次侧供水管、二次侧供水管、二次侧回水管和一次侧回水管上依次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当一次侧供水管所测温度T1等于二次侧供水管所测温度T2、二次侧回水管所测温度T3小于一次侧回水管所测温度T4时,减小供水管的供水频率。当T1=T2、T3<T4时,表明一次侧供水管内的热水流入一次侧回水管内与用户侧回水混合并进入热源主管道,此时混水机组从热源主管道获取的热水过多,热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小一次侧管网循环泵的供水频率,从而使系统更节能。另外也可以根据T1与T2以及T3和T4的差值△T来建立与用户管网平衡管中的混水系数关系,从而准确调节用户侧的采暖温度。当T1=T2、T3<T4时,减小供水管的供水频率至T3=T4。保证进入混水机组的热能都可以进入用户侧被使用,热量被完全利用,使系统处于最节能状态。在二次侧回水管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可以监测用户侧末端流出的流体水压,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反应出末端压力与室内采暖效果的关系,以便建立管道内液体压力与采暖效果的数据库,方便后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室内采暖效果。在二次侧回水管或二次侧供水管上设置用户侧循环泵。用户侧循环泵提供用户侧的资用压力,当室外温度变化时,可以通过用户侧循环泵的调速,实现用户侧管道的流量调节,从而控制用户侧的供热量。在一次侧回水管上设置电动调节阀。在一次侧供水管或一次侧回水管上设置一次侧管网循环泵。控制电动调节阀的开度或一次侧管网循环泵的速度可以改变用户侧的混水系数,调节系统混水量,改变二次侧供水管的供水温度,配合用户侧循环泵的调速,能够实现控制用户侧供热量的目的。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一次侧管网循环泵或者电动调节阀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主管网的供水量恰好可以平衡用户侧的热量损失。在一次侧回水管上设置有用户管网止回阀。在一次侧回水管上设置有用户管网止回阀,水流只能从混水机组往外流,可以防止主管网中的冷水逆流进入混水机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单元连接,一次侧管网循环泵、用户侧循环泵分别通过一次侧管网循环泵变频器、用户侧循环泵变频器与控制单元连接。控制中心通过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反馈控制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再向一次侧管网循环泵和用户侧循环泵的变频器发出控制信号,通过控制水泵的运行频率,从而改变水泵的扬程和流量,通过管路中温度和压力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水泵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根据温度数据,减少温度较高时的供水或供气流量,在温度较低时加大供水或供气流量,提高供暖质量,达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远程调节,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控制水泵流量,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混水机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混水机组处于S1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1混水机组处于S2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一次侧管网循环泵;2、第一温度传感器;3、一次侧供水管;4、用户管网平衡管;5、第三温度传感器;6、压力传感器;7、用户管网止回阀;8、一次侧回水管;9、二次侧回水管;10、用户侧循环泵;11、控制单元;12、二次侧供水管;13、第二温度传感器;14、三位四通电磁阀;15、上部管;16、下部管;17、高层用户;18、低层用户;19、电动调节阀;20、热源;21、主管网止回阀;22、热源循环泵;23、主管网平衡管;24、主供水管;25、主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混水机组A模块的一次侧供水管(3)、二次侧供水管(12)的连接处与一次侧回水管(8)、二次侧回水管(9)的连接处之间连接有用户管网平衡管(4);B模块的上部管(15)依次连接高层用户(17)、低层用户(18)和下部管(16);在A模块与B模块之间接入换向电磁阀;二次侧供水管(12)、二次侧回水管(9)在换向电磁阀的不同工作状态下分别与上部管(15)、下部管(16)交替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在混水机组A模块的一次侧供水管(3)、二次侧供水管(12)的连接处与一次侧回水管(8)、二次侧回水管(9)的连接处之间连接有用户管网平衡管(4);B模块的上部管(15)依次连接高层用户(17)、低层用户(18)和下部管(16);在A模块与B模块之间接入换向电磁阀;二次侧供水管(12)、二次侧回水管(9)在换向电磁阀的不同工作状态下分别与上部管(15)、下部管(16)交替连通。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电磁阀为三位四通电磁阀(14)。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回水可变的混水机组,其特征在于:在一次侧供水管(3)、二次侧供水管(12)、二次侧回水管(9)和一次侧回水管(8)上依次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2)、第二温度传感器(13)、第三温度传感器(5)和第四温度传感器(27);当一次侧供水管(3)所测温度T1等于二次侧供水管(12)所测温度T2、二次侧回水管(9)所测温度T3小于一次侧回水管(8)所测温度T4时,减小供水管的供水频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星,孙立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曼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