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包括固定板、微型循环泵、单片机、一号电动两通阀、温度传感器与二号电动两通阀,所述固定板的前端外表通过螺丝固定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前端外表面设有快速固定管卡,所述固定架的前端外表面通过快速固定管卡固定有冷水进水管,所述微型循环泵设置于冷水进水管的左端,所述单片机设置于微型循环泵的下方,所述微型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电动两通阀,所述一号电动两通阀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号供水管,所述一号供水管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混水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调温速度,在循环水泵故障后,仍可以继续调温,便于固定管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系统
,具体为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
技术介绍
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系统是一套完整的水力平衡调节系统,混水装置是该系统的执行装置,混水装置主要由电动三通阀、微型循环泵、温度传感器及电动执行器组成。现有的混水装置在使用时,当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水温变化,再将信息传递给电动执行器来控制微型循环泵与电动三通阀,通过循环泵克服压差,将冷水引致供水管中实现混水供热,然而现有混水装置在混水在三通阀中进行,受到水压影响大,调温速度慢,且循环水泵故障后,则无法使用,影响供水工作,且现有的混水装置无法方便的固定管道,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调温速度慢,循环水泵故障后,无法继续调温,无法方便的固定管道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包括固定板、微型循环泵、单片机、一号电动两通阀、温度传感器与二号电动两通阀,所述固定板的前端外表通过螺丝固定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前端外表面设有快速固定管卡,所述固定架的前端外表面通过快速固定管卡固定有冷水进水管,所述微型循环泵设置于冷水进水管的左端,所述单片机设置于微型循环泵的下方,所述微型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电动两通阀,所述一号电动两通阀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号供水管,所述一号供水管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混水箱,所述混水箱的底端焊接有出水口,所述混水箱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二号供水管,所述二号供水管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二号电动两通阀,所述二号电动两通阀的右端设有热水进水管。优选的,所述混水箱包括外壳、限位板、隔板、半球体与通孔,所述限位板与隔板皆焊接于外壳的内侧,且隔板设置于限位板的上方。优选的,所述半球体设置于限位板的上表面,所述限位板表面光滑,所述半球体与限位板组成滑动结构,所述通孔开设于限位板的表面。优选的,所述快速固定管卡包括卡板、固定座、固定杆、弹簧、套仓与限位杆,所述固定座焊接于卡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杆的底端依次贯穿固定座、卡板与固定架。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套仓开设于固定杆的内侧底端,所述限位杆通过转轴于套仓的内壁连接,所述限位杆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限位杆呈对立排布。优选的,所述温度传感器粘合于外壳的内侧,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微型循环泵、一号电动两通阀和二号电动两通阀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提高调温速度,在循环水泵故障后,仍可以继续调温,便于固定管道;(1)设置有混水箱,通过将三通阀改为一号电动两通阀与二号电动两通阀,并将一号电动两通阀与二号电动两通阀分别通过一号供水管与二号供水管和混水箱连通,需要调温时,减小二号电动两通阀的通水量,并将一号电动两通阀打开,使冷水通过一号供水管大量进入混水箱内,热水进入量减小,使半球体的左侧水压加大,将半球体顶动至限位板的最右侧,使通孔与一号供水管连通,使冷水通过进入通孔与热水混合,进而提高调温速度。(2)设置有混水箱,由于半球体是通过供水水量来推动,只需调节一号电动两通阀与二号电动两通阀的阀芯开口大小即可,解决了微型循环泵不工作,无法调温的问题,进而达到在循环水泵故障后,仍可以继续调温的效果。(3)设置有快速固定管卡,通过将固定杆底端插入固定架表面固定孔内,使限位杆扣在固定架下表面,即可使卡板对管道进行固定,进而达到便于固定管道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图1中混水箱的结构剖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快速固定管卡的结构侧视剖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路流程示意图。图中:1、固定板;2、微型循环泵;3、单片机;4、一号电动两通阀;5、一号供水管;6、混水箱;601、外壳;602、限位板;603、隔板;604、半球体;605、通孔;7、出水口;8、温度传感器;9、快速固定管卡;901、卡板;902、固定座;903、固定杆;904、弹簧;905、套仓;906、限位杆;10、二号供水管;11、二号电动两通阀;12、热水进水管;13、冷水进水管;14、固定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包括固定板1、微型循环泵2、单片机3、一号电动两通阀4、温度传感器8与二号电动两通阀11,温度传感器8粘合于外壳601的内侧,温度传感器8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单片机3电性连接,单片机3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微型循环泵2、一号电动两通阀4和二号电动两通阀11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8的型号为CWDZ11,温度传感器8起到监测水温的作用,微型循环泵2的型号为HQB-2000,微型循环泵2用于增加冷水供水水压的作用。固定板1的前端外表通过螺丝固定有固定架14,固定架14的前端外表面设有快速固定管卡9,快速固定管卡9包括卡板901、固定座902、固定杆903、弹簧904、套仓905与限位杆906,固定座902焊接于卡板901的上表面,固定杆903的底端依次贯穿固定座902、卡板901与固定架14,固定杆903的外表面套设有弹簧904,套仓905开设于固定杆903的内侧底端,限位杆906通过转轴于套仓905的内壁连接,限位杆906的数量为两组,两组限位杆906呈对立排布,弹簧904起到为固定杆903提供弹力的作用,使固定杆903在无外力施加时,能够始终保持如图3所示状态,通过限位杆906展开贴合在固定架14上,能够使卡板901固定管道。固定架14的前端外表面通过快速固定管卡9固定有冷水进水管13,微型循环泵2设置于冷水进水管13的左端,单片机3设置于微型循环泵2的下方,单片机3的型号为HT66F017,单片机3用于处理温度传感器8的信号来控制微型循环泵2、一号电动两通阀4和二号电动两通阀11开关的作用。微型循环泵2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电动两通阀4,一号电动两通阀4的型号为FVQ-DN15,一号电动两通阀4用于控制冷水流量的作用。一号电动两通阀4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号供水管5,一号供水管5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混水箱6,混水箱6包括外壳601、限位板602、隔板603、半球体604与通孔605,限位板602与隔板603皆焊接于外壳601的内侧,且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包括固定板(1)、微型循环泵(2)、单片机(3)、一号电动两通阀(4)、温度传感器(8)与二号电动两通阀(1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的前端外表通过螺丝固定有固定架(14),所述固定架(14)的前端外表面设有快速固定管卡(9),所述固定架(14)的前端外表面通过快速固定管卡(9)固定有冷水进水管(13),所述微型循环泵(2)设置于冷水进水管(13)的左端,所述单片机(3)设置于微型循环泵(2)的下方,所述微型循环泵(2)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电动两通阀(4),所述一号电动两通阀(4)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号供水管(5),所述一号供水管(5)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混水箱(6),所述混水箱(6)的底端焊接有出水口(7),所述混水箱(6)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二号供水管(10),所述二号供水管(10)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二号电动两通阀(11),所述二号电动两通阀(11)的右端设有热水进水管(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包括固定板(1)、微型循环泵(2)、单片机(3)、一号电动两通阀(4)、温度传感器(8)与二号电动两通阀(1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的前端外表通过螺丝固定有固定架(14),所述固定架(14)的前端外表面设有快速固定管卡(9),所述固定架(14)的前端外表面通过快速固定管卡(9)固定有冷水进水管(13),所述微型循环泵(2)设置于冷水进水管(13)的左端,所述单片机(3)设置于微型循环泵(2)的下方,所述微型循环泵(2)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有一号电动两通阀(4),所述一号电动两通阀(4)的底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号供水管(5),所述一号供水管(5)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混水箱(6),所述混水箱(6)的底端焊接有出水口(7),所述混水箱(6)的右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二号供水管(10),所述二号供水管(10)的顶端通过螺纹连接有二号电动两通阀(11),所述二号电动两通阀(11)的右端设有热水进水管(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热系统二次网分布式楼前混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水箱(6)包括外壳(601)、限位板(602)、隔板(603)、半球体(604)与通孔(605),所述限位板(602)与隔板(603)皆焊接于外壳(601)的内侧,且隔板(603)设置于限位板(60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启成,白鹤,张思涵,王浩,张媛,胡芳,王维,李亚鑫,张皓,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城安热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