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4352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该技术方案对废气、燃料气、助燃风三者的混合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燃烧室设计为蜗壳构型,蜗壳型燃烧室的两侧向外延伸,分别作为废气进口和燃料进口,蜗壳型燃烧室的下端导入助燃空气,三者实现混合作用;由于蜗壳的形状可将导入其中的气体燃料和待处理废气引导成为旋流状态,并使二者以旋流状态形成碰撞,因此可实现更加充分的混合作用,并形成乱流;与此同时,蜗壳对废气的旋流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长废气在燃烧区域中的所处时间。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装置侧壁增设了旁路管及旁通口等结构,可在定期维护时由此进行喷淋冲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清理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
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
技术介绍
废气处理是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进行吸附、过滤、净化的处理过程。有机废气一般都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在有机废气处理时普遍采用的是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处理法、焚烧法、催化氧化法、酸碱中和法、等离子法等多种原理。其中焚烧法具有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的优势,因而在洁净度要求不高的工况环境中应用较为普遍。废气的焚烧处理需要用到废气焚烧炉,废气焚烧炉是利用辅助燃料燃烧所发生热量,把可燃性有害气体的温度提高到反应温度,从而发生氧化分解的设备。目前,废气焚烧在原理层面已经较为成熟,但在设备层面仍有待改善。现有技术中,废气、燃料与助燃风三者在燃烧室内直混后随即进行燃烧,燃烧后的尾气随即排出,不仅废气在燃烧区停留时间较短(处理时间较短),而且保证三者的充分混合,因此,不利于保证处理效果的充分性。此外,目前常规废气焚烧炉呈封闭式设计,定期清理时需要拆开设备才能进行,使设备的清理维护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废气焚烧炉在处理废气时,废气在燃烧区停留时间较短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常规废气焚烧炉不便于清理维护。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包括助燃风通道,蜗壳型燃烧室,支架,进气口,电机,基座,阀门,废气进口,燃料进口,支柱,变径通道,排气管,旁路管,孔板,其中,在蜗壳型燃烧室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架,蜗壳型燃烧室通过支架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的上端,助燃风通道的下端具有进气口,电机通过基座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的外壁上,电机与阀门传动连接,阀门拦截在助燃风通道中,在蜗壳型燃烧室的两端分别具有废气进口和燃料进口,在蜗壳型燃烧室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柱,在蜗壳型燃烧室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变径通道,在变径通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管,在变径通道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旁路管,在变径通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孔板。作为优选,还包括旁通口,所述旁通口至少有2个,所述旁通口位于蜗壳型燃烧室上。作为优选,所述阀门包括阀板,阀杆,肋板,其中阀板与阀杆固定连接,在阀板上固定连接有若干垂直于阀板的肋板,阀杆与电机的主轴传动连接。作为优选,在旁路管的末端以及旁通口的末端,分别通过法兰连接有端盖。作为优选,变径通道的小直径端朝上,变径通道的轴线与排气管的轴线相互重合。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助燃风通道用于向蜗壳型燃烧室输入助燃空气;蜗壳型燃烧室是气体燃料、待处理废气、助燃空气三者的混合空间,并作为燃烧区域,其内壁为耐火砖;由于蜗壳的形状可将导入其中的气体燃料和待处理废气引导成为旋流状态,并使二者以旋流状态在蜗壳型燃烧室中心位置发生碰撞,因此可充分实现气体燃料和待处理废气的混合作用,并形成乱流,而来自下方的助燃空气与气体燃料、待处理废气进一步混合,保证了燃烧时三种气体的充分混合;同时,蜗壳对废气的旋流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长废气在燃烧区域中的所处时间。支架用于供蜗壳型燃烧室与助燃风通道相连接;进气口用于向助燃风通道中输入空气;电机用于驱动阀门开闭,从而控制进气量;基座用于承载电机;废气进口和燃料进口分别用于向蜗壳型燃烧室中输入待处理废气以及气体燃料;支柱一方面用于支撑蜗壳型燃烧室,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气流在流动过程中被打散,有助于形成乱流;支柱应选用耐火材料;变径通道及排气管用于将处理后的废气向上导出;变径通道侧壁上的旁路管可用于在定期停工维护时,接入水管进行喷淋清洗;位于变径通道内部的孔板用于拦截所排出废气中的大粒径颗粒物。此外,还可在蜗壳型燃烧室侧端增设旁通口,便于在停工维护时接入水管进行冲洗;日常使用时,旁通口及旁路管均处于常闭状态。在阀门的具体结构中,阀板用于拦截流体,阀杆用于带动阀板转动,与阀板相垂直的肋板用于对阀板起到结构加强作用,以降低阀板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现象的可能性;阀板、阀杆、肋板三者的构型及配合模式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技术实施。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该技术方案对废气、燃料气、助燃风三者的混合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进。具体来看,本技术将燃烧室设计为蜗壳构型,蜗壳型燃烧室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分别作为废气进口和燃料进口,蜗壳型燃烧室的下端导入助燃空气,三者实现混合作用;由于蜗壳的形状可将导入其中的气体燃料和待处理废气引导成为旋流状态,并使二者以旋流状态在蜗壳型燃烧室中心位置发生碰撞,因此可实现更加充分的混合作用,并形成乱流;与此同时,蜗壳对废气的旋流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延长废气在燃烧区域中的所处时间。此外,本技术在装置侧壁增设了旁路管及旁通口等结构,可在定期维护时由此进行喷淋冲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清理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从主视视角观察的半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阀门的局部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中废气进口和燃料进口的局部结构图;图中:1、助燃风通道2、蜗壳型燃烧室3、支架4、进气口5、电机6、基座7、阀门8、废气进口9、燃料进口10、支柱11、变径通道12、排气管13、旁路管14、孔板15、旁通口16、阀板17、阀杆18、肋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实施例1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如图1~4所示,包括助燃风通道1,蜗壳型燃烧室2,支架3,进气口4,电机5,基座6,阀门7,废气进口8,燃料进口9,支柱10,变径通道11,排气管12,旁路管13,孔板14,其中,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架3,蜗壳型燃烧室2通过支架3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1的上端,助燃风通道1的下端具有进气口4,电机5通过基座6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1的外壁上,电机5与阀门7传动连接,阀门7拦截在助燃风通道1中,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两端分别具有废气进口8和燃料进口9,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柱10,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变径通道11,在变径通道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管12,在变径通道1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旁路管13,在变径通道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孔板14。该装置的结构特点如下:助燃风通道1用于向蜗壳型燃烧室2输入助燃空气;蜗壳型燃烧室2是气体燃料、待处理废气、助燃空气三者的混合空间,并作为燃烧区域,其内壁为耐火砖;由于蜗壳的形状可将导入其中的气体燃料和待处理废气引导成为旋流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助燃风通道(1),蜗壳型燃烧室(2),支架(3),进气口(4),电机(5),基座(6),阀门(7),废气进口(8),燃料进口(9),支柱(10),变径通道(11),排气管(12),旁路管(13),孔板(14),其中,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架(3),蜗壳型燃烧室(2)通过支架(3)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1)的上端,助燃风通道(1)的下端具有进气口(4),电机(5)通过基座(6)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1)的外壁上,电机(5)与阀门(7)传动连接,阀门(7)拦截在助燃风通道(1)中,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两端分别具有废气进口(8)和燃料进口(9),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柱(10),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变径通道(11),在变径通道(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管(12),在变径通道(1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旁路管(13),在变径通道(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孔板(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废气焚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助燃风通道(1),蜗壳型燃烧室(2),支架(3),进气口(4),电机(5),基座(6),阀门(7),废气进口(8),燃料进口(9),支柱(10),变径通道(11),排气管(12),旁路管(13),孔板(14),其中,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架(3),蜗壳型燃烧室(2)通过支架(3)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1)的上端,助燃风通道(1)的下端具有进气口(4),电机(5)通过基座(6)固定连接在助燃风通道(1)的外壁上,电机(5)与阀门(7)传动连接,阀门(7)拦截在助燃风通道(1)中,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两端分别具有废气进口(8)和燃料进口(9),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支柱(10),在蜗壳型燃烧室(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变径通道(11),在变径通道(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管(12),在变径通道(1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旁路管(13),在变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勇王未平陈建湘杨友强
申请(专利权)人:湛江市朗坤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