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正面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470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正面夹具,包括一装夹部,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所述装夹部的一端与车床主轴螺接,所述装夹部的另一端用于与零件的内径配合,所述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均以所述装夹部的轴心为中心均布。通过增设调压部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适应车床的瞬时拉力,避免该瞬时拉力对零件装夹变形,有效提高了零件的装夹效率,同时浮动支撑部的设置可根据零件的微变形量进行自适应调节,从而使零件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定位板之间具有更多接触面,从而保证了零件加工时的平面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正面夹具
本技术涉及夹具领域,特别是涉及车正面夹具。
技术介绍
平面度是指基片具有的宏观凹凸高度相对理想平面的偏差。目前,对于薄壁类零件平面度的车加工首先需要对零件进行装夹,传统夹具是利用油压压力转换成拉力来实现对零件的夹持,但是现有结构往往无法调节油压,在油压过大时使得拉力增加导致零件装夹变形。另外由于零件的平面度要求较高,当零件在前序热处理工艺具有细微变形时,若装夹不当使得该变形量继续存在,从而影响后续加工的平面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正面夹具。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技术可以实现零件加工时平面度的改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正面夹具,包括一装夹部,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所述装夹部的一端与车床主轴螺接,所述装夹部的另一端用于与零件的内径配合,所述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均以所述装夹部的轴心为中心均布。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装夹部包括车床拉杆、拉板、夹头拉杆及弹性夹头,所述车床拉杆的一端与拉板固接,夹头拉杆的一端与所述拉板配合,所述夹头拉杆的另一端与弹性夹头的内径配合,由所述车床拉杆、拉板及夹头拉杆沿轴向移动实现弹性夹头的胀缩;所述弹性夹头配合定位环,在所述定位环及拉板上均沿周向开设至少一个孔位,以用于装配调压部;所述调压部包括第一导杆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导杆的一端与所述拉板的孔位配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一导杆的另一端穿过定位环的孔位并也通过锁紧件固定,所述第一弹性件套接在第一导杆的外径;还包括与所述定位环同心布置的一底座,所述底座位于所述定位环及拉板之间,在所述定位环及底座上沿周向开设至少一个孔位,以用于装配浮动支撑部;所述浮动支撑部包括第二导杆、衬套及第二弹性件,所述衬套及第二弹性件均套接于第二导杆的外径,所述第二导杆的一端与底座的孔位配合并通过紧固件与底座固定,所述第二导杆的另一端抵接于定位环的孔位,所述衬套的一端与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定位环的孔位抵接并通过紧固件锁定;还包括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与定位块配合并与定位环固接,所述第一定位板与定位块配合并与第二定位板固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增设调压部使得本技术可适应车床的瞬时拉力,避免该瞬时拉力对零件装夹变形,有效提高了零件的装夹效率,同时浮动支撑部的设置可根据零件的微变形量进行自适应调节,从而使零件与本技术定位板之间具有更多接触面,从而保证了零件加工时的平面度。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正面夹具的轴侧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正面夹具的正视图。图3示出了图2在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2在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1、零件;2、底座;201、第二导杆贯穿孔;3、车床拉杆;4、拉板;401、第一导杆定位孔;5、第一导杆;6、第一弹簧;7、螺母;8、定位块;9、夹头拉杆;10、弹性夹头;11、第一定位板;12、第二定位板;13、定位环;1301、第一导杆锁定孔;1302、第二导杆定位孔;14、螺栓;15、第二导杆;16、衬套;17、第二弹簧;18、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车正面夹具,以用于为例进行详细介绍说明,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涉及车正面夹具,包括一装夹部,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装夹部的一端与车床主轴螺接,装夹部的另一端用于与零件1的内径配合,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均以装夹部的轴心为中心均布。如图3、图4所示,装夹部包括车床拉杆3、拉板4、夹头拉杆9及弹性夹头10,车床拉杆3的一端通过内六角螺栓与拉板4固接,车床拉杆3的另一端具有螺纹端连接车床主轴。夹头拉杆9的一端与拉板4的轴心紧密配合,夹头拉杆9的另一端与弹性夹头10的内径配合,由车床拉杆3、拉板4及夹头拉杆9沿轴向移动实现弹性夹头10的胀缩,从而实现对零件1内径的夹持或松开。如图3、图4所示,弹性夹头10的外径配合定位环13的内径,在定位环13及拉板4上均沿周向开设至少一个孔位,以用于装配调压部。优选的,本技术一实施例车正面夹具中拉板4上开设六个第一导杆定位孔401,该第一导杆定位孔401为沉孔。在定位环13上开设六个第一导杆锁定孔1301,第一导杆锁定孔1301为通孔。如图4所示,调压部包括第一导杆5及第一弹性件,优选的,本技术一实施例车正面夹具中第一弹性件为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为矩形弹簧,各根第一导杆5的一端与拉板4的第一导杆定位孔401配合,内六角螺栓14从拉板4的底部伸入并与各第一导杆5一端的螺纹孔螺接,第一导杆5的另一端穿过定位环13的各第一导杆锁定孔1301,在该第一导杆5的另一端处设有外螺纹,螺母7通过该外螺纹螺接在第一导杆5的另一端,第一弹簧6套接在第一导杆5的外径,该第一弹簧6的一端与螺母7抵接,另一端抵接在底座2上开设的沉槽,该沉槽的同心处还沿轴向开设用于第一导杆5贯穿的贯孔。如图3、图4,本技术一实施例车正面夹具还包括与定位环13同心布置的一底座2,底座2位于定位环13及拉板4之间,底座2的中心也开设供夹头拉杆9穿过的贯孔,上述弹性夹头10通过螺钉与底座2的上端锁紧,定位块8也通过螺钉与底座2的上端锁紧,在所述定位环13及所述底座2上沿周向开设至少一个孔位,以用于装配浮动支撑部。优选的,本技术一实施例车正面夹具中定位环13上装配浮动支撑部的孔位为第二导杆定位孔1302,该第二导杆定位孔1302开设在定位环13的下表面,第二导杆定位孔1302为三个,底座2上装配浮动支撑部的孔位为第二导杆贯穿孔201。浮动支撑部包括第二导杆15、衬套16及第二弹性件,优选的,本技术一实施例车正面夹具中第二弹簧17,衬套16及第二弹簧17均套接于第二导杆15的外径,所述第二导杆15的一端抵接在第二导杆贯穿孔201中,螺钉18从定位环13的正面通过垫片贯穿定位环13并与第二导杆15的一端螺接,第二导杆15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导杆贯穿孔201并伸入拉板4的通孔中,螺栓14从该通孔与第二导杆15的另一端螺接。在第二导杆15的外径还配合衬套16,衬套16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盘状并与底座2固接,衬套16的另一端与第二弹簧17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弹簧17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导杆定位孔1302的孔底。如图3、图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车正面夹具还包括第一定位板11和第二定位板12,第二定位板12与定位块8配合并与定位环13固接,第一定位板11与定位块8配合并与第二定位板12固接。如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车正面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装夹部,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所述装夹部的一端与车床主轴螺接,所述装夹部的另一端用于与零件(1)的内径配合,所述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均以所述装夹部的轴心为中心均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车正面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装夹部,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所述装夹部的一端与车床主轴螺接,所述装夹部的另一端用于与零件(1)的内径配合,所述至少一浮动支撑部及至少一调压部均以所述装夹部的轴心为中心均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正面夹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部包括车床拉杆(3)、拉板(4)、夹头拉杆(9)及弹性夹头(10),所述车床拉杆(3)的一端与拉板(4)固接,夹头拉杆(9)的一端与所述拉板(4)配合,所述夹头拉杆(9)的另一端与弹性夹头(10)的内径配合,由所述车床拉杆(3)、拉板(4)及夹头拉杆(9)沿轴向移动实现弹性夹头(10)的胀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正面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头(10)配合定位环(13),在所述定位环(13)及拉板(4)上均沿周向开设至少一个孔位,以用于装配调压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正面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压部包括第一导杆(5)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导杆(5)的一端与所述拉板(4)的孔位配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一导杆(5)的另一端穿过定位环(13)的孔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健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德申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