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管压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45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微通道换热器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集流管压装装置,包括集流管、挡块和若干个治具块,集流管长度方向垂直于翅片的长度方向,集流管上开设有与翅片一一适配的卡槽,挡块上固定连接有带动挡块上下移动的第一气缸,挡块和若干个治具块对集流管进行支撑,治具块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通过第三气缸带动连接块向下移动,连接块通过滑动杆和通孔使得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带动下压块按一定的弧形轨迹向下移动,使得转动杆可以通过下压块带动集流管转动,翅片嵌入卡槽内,无需人工对集流管进行转动,更加便捷和快速,也使得翅片嵌入卡槽内更加的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流管压装装置
本技术涉及微通道换热器制备
,具体涉及集流管压装装置。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高效、环保的换热产品,相比传统管翅式换热器具有更高的能效和可靠性,集流管是微通道换热器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微通道换热器组装过程中,需要对依序排列的扁管和翅片进行固定,然后由人工将各个扁管嵌入集流管的卡槽,生产过程效率低下且工人劳动强度高。在对翅片进行捆紧之前,需要对多个翅片进行均匀排布,并且固定各个翅片的位置,因此使用到集流管,集流管上设置有卡槽,通过卡槽对各个翅片的位置进行固定,一般在使用集流管的时候,通常通过人工将各个翅片嵌入卡槽内,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集流管压装装置,用于更加便捷的将各个翅片嵌入集流管的卡槽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集流管压装装置,包括集流管、挡块和若干个治具块,所述集流管长度方向垂直于翅片的长度方向,所述集流管上开设有与所述翅片一一适配的卡槽,所述挡块上固定连接有带动所述挡块上下移动的第一气缸,所述挡块和若干个所述治具块对所述集流管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块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治具块上下移动,工作台上设置有使得所述集流管转动的下压组件,以使所述翅片嵌入所述卡槽内。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下压组件包括固定块、转动杆、连接块和第三气缸,所述固定块和所述三气缸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块顶部,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下压块,所述转动杆内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活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滑动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带动所述连接块上下移动。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下压块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块。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治具块顶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块。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工作台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顶面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治具块上下滑动连接在所述限位孔内。在本技术中,优选的,所述治具块为两个,所述挡块位于两个所述治具块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第三气缸带动连接块向下移动,连接块通过滑动杆和通孔使得转动杆转动,转动杆转动带动下压块按一定的弧形轨迹向下移动,使得转动杆可以通过下压块带动集流管转动,翅片嵌入卡槽内,无需人工对集流管进行转动,更加便捷和快速,也使得翅片嵌入卡槽内更加的准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下压组件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集流管;2、挡块;3、治具块;4、卡槽;5、下压组件;501、固定块;502、转动杆;503、连接块;504、第三气缸;510、下压块;511、通孔;6、滑动杆;7、限位块;701、限位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2,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提供集流管1压装装置,包括集流管1、挡块2和若干个治具块3,集流管1长度方向垂直于翅片的长度方向,集流管1上开设有与翅片一一适配的卡槽4,挡块2上固定连接有带动挡块2上下移动的第一气缸,挡块2和若干个治具块3对集流管1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治具块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带动治具块3上下移动,通过第二气缸带动治具块3上下移动,来更便捷的对集流管1进行支撑,工作台上设置有使得集流管1转动的下压组件5,以使翅片嵌入卡槽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2,下压组件5包括固定块501、转动杆502、连接块503和第三气缸504,固定块501和三气缸分别固定连接在工作台上,转动杆50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块501顶部,转动杆5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下压块510,转动杆502内设有通孔511,通孔511内活动连接有滑动杆6,滑动杆6和通孔511的设置,使得第三气缸504通过连接块503带动滑动杆6移动的过程中,滑动杆6会在通孔511内滑动,使得第三气缸504能够在自身带动活塞杆向下缩回的时候,带动转动杆502转动,连接块503与滑动杆6的两端固定连接,连接块503与第三气缸504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三气缸504带动连接块503上下移动,第三气缸504带动连接块503向下移动,连接块503通过滑动杆6和通孔511使得转动杆502转动,转动杆502转动带动下压块510按一定的弧形轨迹向下移动,使得转动杆502可以通过下压块510带动集流管1转动。下压块510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块,防止下压块510带动集流管1转动的过程中,下压块510压坏集流管1。治具块3顶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块,防止集流管1被下压转动的时候,治具块3提供的向上的支撑力导致集流管1损坏。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2,工作台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限位块7顶面开设有限位孔701,治具块3上下滑动连接在限位孔701内,确保治具块3上下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治具块3为两个,挡块2位于两个治具块3之间。治具块3与挡块2形成三个支撑点对集流管1进行支撑,更加稳定。工作原理:第一气缸带动挡块2向上移动,第二气缸带动治具块3向上移动,人工将集流管1放置在挡块2和治具块3上,然后第一气缸带动挡块2向下移动,不再对集流管1进行支撑,第三气缸504带动连接块503向下移动,连接块503通过滑动杆6和通孔511使得转动杆502转动,转动杆502转动带动下压块510按一定的弧形轨迹向下移动,使得转动杆502可以通过下压块510带动集流管1转动,翅片嵌入卡槽4内。上述说明是针对本技术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技术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技术所涵盖专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集流管压装装置,包括集流管(1)、挡块(2)和若干个治具块(3),所述集流管(1)长度方向垂直于翅片的长度方向,所述集流管(1)上开设有与所述翅片一一适配的卡槽(4),所述挡块(2)上固定连接有带动所述挡块(2)上下移动的第一气缸,所述挡块(2)和若干个所述治具块(3)对所述集流管(1)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块(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治具块(3)上下移动,工作台上设置有使得所述集流管(1)转动的下压组件(5),以使所述翅片嵌入所述卡槽(4)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集流管压装装置,包括集流管(1)、挡块(2)和若干个治具块(3),所述集流管(1)长度方向垂直于翅片的长度方向,所述集流管(1)上开设有与所述翅片一一适配的卡槽(4),所述挡块(2)上固定连接有带动所述挡块(2)上下移动的第一气缸,所述挡块(2)和若干个所述治具块(3)对所述集流管(1)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治具块(3)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治具块(3)上下移动,工作台上设置有使得所述集流管(1)转动的下压组件(5),以使所述翅片嵌入所述卡槽(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管压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组件(5)包括固定块(501)、转动杆(502)、连接块(503)和第三气缸(504),所述固定块(501)和所述三气缸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转动杆(50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块(501)顶部,所述转动杆(5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下压块(510),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海庆蒋庆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中久自控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