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336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属于拉丝退火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内设有空腔,冷却机构底部设有冷却介质进口,顶部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出口;空腔内设有活动隔件,活动隔件竖向设置,活动隔件高度小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高度;冷却介质出口处设有导流件,导流件横向设置;冷却介质进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的两侧;冷却机构下部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与冷却介质进口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的两侧,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均设置在活动隔件的同侧。在提升冷却装置冷却效率的同时,有效保证冷却介质不与预热铜轮接触,避免造成铜线氧化或断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属于拉丝退火设备

技术介绍
拉丝机是金属制品行业的关键设备之一,其工作原理是铜线在卷筒施加的拉拔力作用下在拉丝模内产生塑性变形而获得各种用途直径及力学性能要求的铜线。铜线在拉拔过程中,铜线塑性变形产生的热和铜线与拉丝模孔间的摩擦所产生的热,使铜线的温度升高,铜线吸收热量多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铜线抗拉强度、压缩率、拉拔速度及润滑剂等。抗拉强度越高,压缩率越大,拉拔速度越高,所产生的热量越多,这些热量约90%被铜线吸收。为了提高铜线的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铜线的韧性质量,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铜线出模后平均温度急剧降低至160℃以下,故通常设置退火箱,以保证对铜线的冷却。目前,在退火过程中,冷却水从冷却水出水口涌出,飞溅到预热铜轮上,造成铜线氧化或断线,导致生产线生产过程中经常在退火箱处出现铜线断线以及半成品铜线氧化等现象,致使串联半成品短段、废次品较多,降低了产品合格率和总体质量,增加了数据缆生产成本。故急需一种适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于2017年10月13日公开了一种公开号为CN107245682A,名称为“一种铜线退火冷却系统”的专利文献,其中,公开:包括退火冷却箱,退火冷却箱在靠近进料口的上端连接有两个连杆,退火冷却箱的侧壁上设有电机和从动轮,滚轴、从动轮和主动轮的转轴上均固定套接有多个转向轮,此装置利用滚轴、从动轮和主动轮转轴上的转向轮数目均相同,方便对每条铜线进行区分,降低铜线缠绕的可能性,方便人们对铜线的加工,利用从动轮、主动轮和皮带,通过一个动力源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节约资源,利用喷洒管和喷洒孔以便于对铜线表面进行水淋,也方便铜线浸泡在冷却液内,且冷却液在排出时,也能进行喷淋,提高了铜线加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问题,而提出了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冷却介质进口、第一冷却介质出口、第二冷却介质出口、活动隔件及导流件的设置,在提升冷却装置冷却效率的同时,有效保证冷却介质不与预热铜轮接触,避免造成铜线氧化或断线。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提出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包括套设在退火箱上的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内设有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空腔,冷却机构底部设有冷却介质进口,顶部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冷却介质进口、空腔及第一冷却介质出口三者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空腔内设有可纵向滑动的活动隔件,活动隔件竖向设置,活动隔件高度小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高度;冷却介质出口处设有导流件,导流件横向设置,活动隔件与导流件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冷却介质进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的两侧;冷却机构下部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与冷却介质进口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的两侧,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均设置在活动隔件的同侧。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机构上设有温度监控器和液位计,用于实时监控空腔内温度和液位。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内设有温度为15~24℃的水介质,即冷却介质为水介质。该温度的设置,有效保证冷却效率;冷却介质为水介质,缩小成本,且水介质可循环使用,以及还可做他用,比如:拉丝工序中的设别清洗等。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机构通过循环管与冷却塔连接,冷却塔、循环管、冷却介质进口及第一冷却介质出口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五者之间形成水介质的循环通路,保证对退火箱内的持续、稳定降温,提高冷却效率。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上设有循环泵和阀门。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塔设置拉丝工序中,保证资源的合理、规范及有效利用。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内壁上设有插槽,插槽与活动隔件配合设置,保证活动隔件纵向滑动。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隔件和导流件呈板状。采用本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在本技术中,通过冷却介质进口、第一冷却介质出口、第二冷却介质出口、活动隔件及导流件的设置,在提升冷却装置冷却效率的同时,有效保证冷却介质不与预热铜轮接触,避免造成铜线氧化或断线,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在本技术中,通过循环管及冷却塔等设置,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可加大介质循环流量及速度,实现冷却介质循环,且适合连续生产,冷却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中活动隔件连接示意图;图中,1、退火箱,2、冷却机构,21、空腔,22、冷却介质进口,23、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4、第二冷却介质出口,3、活动隔件,4、导流件,5、温度监控器,6、循环管,7、冷却塔,8、循环泵,9、插槽,10、液位计,11、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包括套设在退火箱1上的冷却机构2,冷却机构2内设有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空腔21,冷却机构2底部设有冷却介质进口22,顶部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冷却介质进口22、空腔21及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三者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空腔21内设有可纵向滑动的活动隔件3(如图2所示),活动隔件3竖向设置,活动隔件3高度小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高度;冷却介质出口处设有导流件4,导流件4横向设置,活动隔件3与导流件4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冷却介质进口22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两侧;冷却机构2下部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与冷却介质进口22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两侧,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均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同侧,可进一步限定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设置在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的正下方。冷却机构2为冷却箱、冷却水套、冷却介质排出尾管或溢流设备。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机构2上设有温度监控器5和液位计10,用于实时监控空腔21内温度,基于实时温度的前提下,可根据需求调整冷却介质的流量等;以及用于实时监控空腔21内液位,保证冷却介质流量的有序控制。实施例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所述空腔21内设有温度为15~24℃的水介质,即冷却介质为水介质。该温度的设置,有效保证冷却效率,降低能耗;冷却介质为水介质,缩小成本,且水介质可循环使用,以及可做他用,比如:拉丝工序中的设别清洗等。实施例4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机构2通过循环管6与冷却塔7连接,冷却塔7、循环管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退火箱(1)上的冷却机构(2),冷却机构(2)内设有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空腔(21),冷却机构(2)底部设有冷却介质进口(22),顶部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冷却介质进口(22)、空腔(21)及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三者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n空腔(21)内设有可纵向滑动的活动隔件(3),活动隔件(3)竖向设置,活动隔件(3)高度小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高度;冷却介质出口处设有导流件(4),导流件(4)横向设置,活动隔件(3)与导流件(4)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冷却介质进口(22)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两侧;/n冷却机构(2)下部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与冷却介质进口(22)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两侧,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均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同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退火箱(1)上的冷却机构(2),冷却机构(2)内设有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空腔(21),冷却机构(2)底部设有冷却介质进口(22),顶部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冷却介质进口(22)、空腔(21)及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三者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
空腔(21)内设有可纵向滑动的活动隔件(3),活动隔件(3)竖向设置,活动隔件(3)高度小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高度;冷却介质出口处设有导流件(4),导流件(4)横向设置,活动隔件(3)与导流件(4)之间形成冷却介质的流动通路;冷却介质进口(22)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两侧;
冷却机构(2)下部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与冷却介质进口(22)分别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两侧,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4)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23)均设置在活动隔件(3)的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串联拉丝机退火箱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机构(2)上设有温度监控器(5)和液位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润军张建富郭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爱通线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