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3050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6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肱骨大结节假体,包括关节部和固定部;固定部与关节部连接;关节部包括相对设置的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骨贴合面为弧形内凹面;假体关节面为弧形外凸面;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的连接边缘具有特定几何形状,特定几何形状具有四条边,分别为与肱骨关节软骨相接且形状匹配的向假体中部凹陷的上弧形边,与上弧形边平行的下弧形边,及连接上弧形边及下弧形边的两直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制备便捷、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及手术成本,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肱骨大结节假体
本技术涉及一种肱骨大结节假体,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肩袖,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主要解剖构造,主要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肌组成的一组具有相似功能的肌群,四块肌肉的肌腱部分在肱骨头解剖颈处形成袖套状结构,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附着。而肩关节(主要是肱盂关节)为典型的多轴球窝关节,虽然在关节盂的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来加深关节窝,但仍仅能容纳肱骨头关节面的1/4~1/3,因此肩袖组织对肩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肩袖病损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多发疾病,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各种原因造成的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损伤(简称为IRCTs)也越来越多。国际上将不可修复的肩袖损伤定义为:清除无血管组织后,把上臂置于体侧内收位时,肌腱组织的质量很差,以至于不能直接行肌腱-骨修复。不可修复损伤的其它重要指征包括:肩峰-肱骨头距离<5cm、固定的肱骨头上方半脱位、MRI显示肩袖肌肉的严重萎缩、进展性脂肪浸润。IRCTs患者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IRCTs的治疗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仅仅是对症处理,如理疗、药物、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等。但是该治疗方式并不能从根本治疗患者的病症。手术治疗方式包括:(1)上关节囊重建手术;(2)移植物补片重建肩袖手术;(3)大结节成形术(tuberoplasty)手术;(4)反肩关节置换术。以上手术治疗方式中,以大结节成形术最简便,对患者的创伤及干扰最小,因此目前多选择此治疗方案。大结节成形术的目的是将大结节打磨成球形,形成一个光滑的关节面。现有大结节成形术的问题是:(1)对术者的打磨技术要求极高,一般术者很难打磨出理想的弧面。(2)即使是技术高手打磨出理想的弧面,目前的打磨技术也不能形成一个较为光滑的骨质界面,摩擦力仍然很大。鉴于上述两点,目前大结节成形术无法标准化,且术后遗留问题较多。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仍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现有大结节形成术中的技术问题,可用于治疗肩关节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损伤或其他肩关节伤病导致的肩关节功能障碍肱骨大结节假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肱骨大结节假体,包括关节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关节部连接;所述关节部包括相对设置的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所述骨贴合面为弧形内凹面;所述假体关节面为弧形外凸面;所述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的连接边缘具有特定几何形状,所述特定几何形状具有四条边,分别为向假体中部凹陷的上弧形边,与所述上弧形边形状一致且平行的下弧形边,及连接所述上弧形边及下弧形边左右两端部的两直边。其中较优地,所述关节部的假体关节面的曲率半径为23~27mm。其中较优地,所述上弧形边的弦长为21~27mm,所述上弧形边的弦高为3~6mm。其中较优地,所述两直边的长度均为19~25mm。其中较优地,所述固定部为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与所述骨贴合面固定连接。其中较优地,所述固定柱的轴线与所述骨贴合面垂直。其中较优地,所述固定柱为圆柱形结构,其直径为3~5mm,高度为8~10mm。其中较优地,所述固定部为螺钉,所述螺钉为自攻型螺钉,所述假体关节部还包括与所述螺钉匹配的钉孔。其中较优地,所述固定部为一骨板,所述骨板由所述下弧形边延伸而出,所述骨板的骨贴合面符合肱骨近端解剖型;所述骨板与所述关节部之间设有夹角,所述夹角角度为135~155°。其中较优地,所述骨板上设有固定柱,或所述骨板上设有螺钉孔,通过与所述钉孔匹配的螺钉对所述骨板进行固定。本技术中,关节部可采用钛合金、钴铬钼合金、陶瓷或聚乙烯等材质制成。本技术所提供的肱骨大结节假体可用于肱骨大结节成形术中,假体关节部的骨贴合面和假体关节面的配合可以实现手术标准化,通过简单截骨或磨骨即可固定假体恢复患者关节功能。本技术可有效解决现有成形术中磨骨难度大很难磨出理想的弧形骨面的问题,并且可以有效解决磨骨面粗糙、关节摩擦力大的问题。本技术中,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的连接边缘具有特定几何形状。该特定几何形状具有四条边,其中上弧形边为与关节软骨相接且形状匹配,该设计可避免对软骨的损伤,保留软骨及软骨功能,更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制备便捷、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及手术成本,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螺钉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关节部1、假体关节面11、骨贴合面12、上弧形边13、下弧形边14、第一直边15、第二直边16、螺钉孔17;固定部2、固定柱21、螺钉22、骨板23、固定柱231、螺钉孔232、螺钉23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为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附图为结构示意图,非精准比例的加工制造图,仅用以清晰的辅助说明本技术的目的。在实际制造中可以按照本技术描述的结构,根据患者所需制备不同尺寸大小的假体。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肱骨大结节假体,用于大结节成形术,可以使大结节成形术标准化,避免打磨过程中的无法形成理想弧面及骨面不光滑等技术问题。该肱骨大结节假体可以将肱骨大结节的平台面和粗糙面替换为弧形的光滑面,与肱骨头软骨相接使肱骨近端形成球形结构。本肱骨大结节假体包括关节部1和固定部2;固定部2与关节部1连接;关节部1包括相对设置的假体关节面11和骨贴合面12,骨贴合面12是手术中与骨贴合的一面,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骨贴合面12为弧形内凹弧面。假体关节面11为弧形外凸面,假体关节面11为光滑表面,其可以实现关节功能。本技术中,假体关节面11和骨贴合面12的连接边缘具有特定几何形状,特定几何形状具有四条边,分别为与肱骨关节软骨相接且形状匹配的向假体中部凹陷的上弧形边13,与上弧形边13平行的下弧形边14,及连接上弧形边13及下弧形边14的两直边,分别为第一直边15和第二直边16。关节部1的假体关节面11的曲率半径在23~27mm范围内均是可行的,符合肱骨推荐25mm。该曲率半径符合理想关节面曲率。上弧形边13的弦长推荐数值范围为21~27mm,具体数据可根据患者解剖结构选择,本实施例中上弧形边13的弦长为21mm,上弧形边的弦高为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肱骨大结节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关节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关节部连接;所述关节部包括相对设置的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所述骨贴合面为弧形内凹面;所述假体关节面为弧形外凸面;所述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的连接边缘具有特定几何形状,所述特定几何形状具有四条边,分别为向假体中部凹陷的上弧形边,与所述上弧形边形状一致且平行的下弧形边,及连接所述上弧形边及下弧形边左右两端部的两直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肱骨大结节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关节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关节部连接;所述关节部包括相对设置的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所述骨贴合面为弧形内凹面;所述假体关节面为弧形外凸面;所述假体关节面和骨贴合面的连接边缘具有特定几何形状,所述特定几何形状具有四条边,分别为向假体中部凹陷的上弧形边,与所述上弧形边形状一致且平行的下弧形边,及连接所述上弧形边及下弧形边左右两端部的两直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骨大结节假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关节部的假体关节面的曲率半径为23~27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骨大结节假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弧形边的弦长为21~27mm,所述上弧形边的弦高为3~6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骨大结节假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直边的长度均为19~2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肱骨大结节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为固定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智尧郭艾李强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