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以在室温下工作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274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以在室温下工作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衬底(1)为硅单晶衬底,绝缘层(2)为二氧化硅绝缘层,叉指电极(3)采用N型掺杂多晶硅电极,气敏层(4)为纳米氧化锌气敏层。同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可以在室温下工作,不需要设置加热器,电极为掺杂多晶硅,使叉指电极和气敏层不易老化,有助于延长气敏传感器的使用寿命,尺寸很小,同时为气敏传感器实现微型化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解决了气敏传感器微型化中的一大技术难题。(*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敏传感器,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在室温下工作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纳米氧化锌粒子作为气敏膜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采用低阻的N型掺杂多晶硅作为叉指电极,该传感器无需加热电源,在室温下就可以工作。
技术介绍
常用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需要在300℃以上的温度下工作,才能获得足够的灵敏度。电导型气敏传感器是利用待测气体分子与气敏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吸附或反应引起的电荷转移,进而导致电导率的变化来检测气体分子的存在的。温度太低,反应不能发生或反应不明显,因此一般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工作时都需将气敏材料加热到300℃以上的温度,有的还需在气敏材料中添加催化剂。由于工作温度高,必须配置加热器,这样不但能耗很大,高温还会使叉指电极和气敏层容易老化,特别是由于加热器的存在,给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微型化、集成化带来困难,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在常温下工作、微型、而且与硅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的气敏传感器,是当前气敏传感器研究的热点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加热装置可以在室温下工作的微型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去除加热器,采用N型掺杂多晶硅作为叉指电极,使叉指电极和气敏层不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以在室温下工作的电导型气敏传感器,包括衬底(1),绝缘层(2),叉指电极(3),气敏层(4),其特征在于:衬底(1)为硅单晶衬底,绝缘层(2)为二氧化硅绝缘层,叉指电极(3)采用N型掺杂多晶硅电极,其掺杂浓度大于10↑[18]cm↑[-3],电极宽度及其间距皆为5-100μm,电极的对数不少于1对,气敏层(4)为纳米氧化锌气敏层,氧化锌颗粒尺寸为5-35n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振国赵士超孙兰侠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