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操作方法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1995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操作方法及制冷系统。其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一压缩机及其所在的制冷循环路径,气体轴承设于第一压缩机;供气罐;进气管,连通供气罐与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一部位;出气管,连通供气罐与第一压缩机;回气管,连通供气罐与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二部位;以及调节阀,设于回气管,调节阀的开度可调,以调节回气管内的气体流量;其中,在第一压缩机的正常稳定工作状态下,第一部位处的气体压力大于第二部位处的气体压力。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回气管上的调节阀调节供气罐内的气体压力,以向气体轴承提供稳定压力的气态冷媒,结构简单,操作控制方便,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操作方法及制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操作方法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离心式冷水机组通常被用于各种建筑空调中,目前离心机组的压缩机轴承一般采用油润滑轴承和电磁轴承(即磁悬浮轴承)。采用油润滑轴承需要额外的润滑油供应系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润滑油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会泄漏到制冷系统中,与冷媒融合在一起,因此,需要润滑油回油系统,周期性回油。油润滑轴承还存在机械摩擦,降低机械效率,机组性能降低等问题。采用电磁轴承的离心压缩机,靠磁力使轴承悬浮,磁悬浮轴承的电控系统复杂,体积大,对轴承加工一致性要求高,系统抗冲击能力较差,此外还需要额外异常断电保护措施。目前,气体轴承(气悬浮轴承)开始应用于离心式压缩机中,气体轴承利用气体力对转轴进行支撑,具有以下优点:1)与使用油润滑轴承的压缩机相比,无需供油系统、回油系统、冷油系统、过滤系统,无润滑油泄漏风险,省去润滑油维护工作;轴承工作时,处于悬浮状态,无摩擦,减小机械损失,提高机组性能;2)与采用磁悬浮轴承的压缩机相比,无需复杂的电控控制系统以及异常断电保护系统。但由于气体轴承工作时需要外部供气,存在对气体轴承供气不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操作方法及制冷系统,用于缓解供气不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包括:第一压缩机及其所在的制冷循环路径,所述气体轴承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供气罐;进气管,连通所述供气罐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一部位,所述进气管被配置为将所述制冷循环路径中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供气罐;出气管,连通所述供气罐与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出气管被配置为将所述供气罐内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气体轴承,以向所述气体轴承供气;回气管,连通所述供气罐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二部位,所述回气管被配置为将所述供气罐内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制冷循环路径;以及调节阀,设于所述回气管,所述调节阀的开度可调,以调节所述回气管内的气体流量;其中,在第一压缩机的正常稳定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部位处的气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气体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管,所述第二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一管,且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端与所述供气罐连通,所述第二压缩机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管内的气态冷媒加压后送至所述供气罐。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一方向控制元件,所述第一方向控制元件设于所述第一管,且位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端与所述供气罐之间,所述第一方向控制元件被配置为控制气态冷媒从所述第二压缩机流向所述供气罐。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二方向控制元件,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二管,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一管并联,所述第二方向控制元件设于所述第二管,所述第二方向控制元件被配置为控制气态冷媒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一部位流向所述供气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缩机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缩机启动前、刚启动状态、或者非稳定工作状态下启动,以将所述第一管内的气态冷媒加压后送至所述供气罐。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所述第一部位包括所述冷凝器上的部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所述第二部位包括所述蒸发器上的部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闪发器,所述闪发器设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所述第二部位包括所述闪发器上的部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压缩机的内部压力,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供气罐,被配置为检测所述供气罐内的气体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冷凝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冷凝器的内部压力。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其包括上述的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的操作方法,其包括:设置压差值PX=P1-P2;其中,P1为供气罐内的气体压力值;P2为第一压缩机的内部压力值;当PX<PT,减小调节阀的开度;当PX>PT,增大调节阀的开度;当PX=PT,维持调节阀的开度不变;其中,PT为使第一压缩机的气体轴承正常稳定工作所需要的气体压力目标值。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包括第二压缩机,所述进气管包括并联的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二压缩机设于所述第一管;在P3-P2<Pmin时,第二压缩机启动,且根据PX与PT的关系,调整调节阀61的开度;在P3-P2≥Pmin时,第二压缩机关闭,且根据PX与PT的关系,调整调节阀的开度;其中,P3为第一部位处的气体压力;Pmin为使第一压缩机的气体轴承正常稳定工作所需要的气体压力最小值,Pmin≤PT。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压缩机处于刚启动状态、或者第一压缩机关闭或者第一压缩机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下,P3-P2<Pmin;在第一压缩机处于稳定工作状态下,P3-P2≥Pmin。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将制冷循环路径中的气态冷媒引向供气罐,出气管将供气罐内的气态冷媒引向气体轴承,以向气体轴承供气;回气管将供气罐内的气态冷媒引回制冷循环路径,且通过回气管上的调节阀调节供气罐内的气体压力,以向气体轴承提供稳定压力的气态冷媒,结构简单,操作控制方便,相比较于多个阀门的配合工作,单阀门控制的可靠性更高,且供气罐内多余的气态冷媒通过回气管返回第一压缩机及其所在的制冷循环路径,能够提高第一压缩机的性能。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压缩机(1)及其所在的制冷循环路径,所述气体轴承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n供气罐(3);/n进气管(4),连通所述供气罐(3)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一部位,所述进气管(4)被配置为将所述制冷循环路径中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供气罐(3);/n出气管(5),连通所述供气罐(3)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述出气管(5)被配置为将所述供气罐(3)内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气体轴承,以向所述气体轴承供气;/n回气管(6),连通所述供气罐(3)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二部位,所述回气管(6)被配置为将所述供气罐(3)内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制冷循环路径;以及/n调节阀(61),设于所述回气管(6),所述调节阀(61)的开度可调,以调节所述回气管(6)内的气体流量;/n其中,在第一压缩机(1)的正常稳定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部位处的气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气体压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压缩机(1)及其所在的制冷循环路径,所述气体轴承设于所述第一压缩机(1);
供气罐(3);
进气管(4),连通所述供气罐(3)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一部位,所述进气管(4)被配置为将所述制冷循环路径中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供气罐(3);
出气管(5),连通所述供气罐(3)与所述第一压缩机(1),所述出气管(5)被配置为将所述供气罐(3)内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气体轴承,以向所述气体轴承供气;
回气管(6),连通所述供气罐(3)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二部位,所述回气管(6)被配置为将所述供气罐(3)内的气态冷媒引向所述制冷循环路径;以及
调节阀(61),设于所述回气管(6),所述调节阀(61)的开度可调,以调节所述回气管(6)内的气体流量;
其中,在第一压缩机(1)的正常稳定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一部位处的气体压力大于所述第二部位处的气体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压缩机(2),所述进气管(4)包括第一管(41),所述第二压缩机(2)设于所述第一管(41),且所述第二压缩机(2)的排气端与所述供气罐(3)连通,所述第二压缩机(2)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管(41)内的气态冷媒加压后送至所述供气罐(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方向控制元件(411),所述第一方向控制元件(411)设于所述第一管(41),且位于所述第二压缩机(2)的排气端与所述供气罐(3)之间,所述第一方向控制元件(411)被配置为控制气态冷媒从所述第二压缩机(2)流向所述供气罐(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方向控制元件(421),所述进气管(4)包括第二管(42),所述第二管(42)与所述第一管(41)并联,所述第二方向控制元件(421)设于所述第二管(42),所述第二方向控制元件(421)被配置为控制气态冷媒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的第一部位流向所述供气罐(3)。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缩机(2)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压缩机(1)启动前、刚启动状态、或者非稳定工作状态下启动,以将所述第一管(41)内的气态冷媒加压后送至所述供气罐(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7),所述冷凝器(7)设于所述制冷循环路径,所述第一部位包括所述冷凝器(7)上的部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用气体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华张治平周宇陈玉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