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基式冠梁。该基式冠梁包括冠梁组件、连接件和多个支护桩,多个支护桩呈一字形排布,冠梁组件包括多个冠梁,每个冠梁设置于与其对应的一个支护桩上,且相邻两个冠梁之间可拆卸连接,冠梁上设置有现浇孔,现浇孔为沿冠梁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每个冠梁上均设置有吊环,吊机能够通过吊环驱动冠梁升降,连接件设置于现浇孔内,用于连接支护桩和与其相对应的冠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基式冠梁,能够避免支护桩发生连续倒塌的现象,通过在每个冠梁上设置吊环,吊机能够通过吊环驱动冠梁升降,从而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式冠梁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基式冠梁。
技术介绍
设置在基坑周边支护结构顶部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称为基式冠梁,基式冠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把所有的桩基连到一起,防止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其二是通过钢筋混凝土支撑水平挤靠力和竖向剪力。传统的基坑支护桩的桩顶冠梁,一般都采用现浇,传统的现浇结构的施工步骤如下:首先对支护桩顶部进行开凿,破碎支护桩顶部的混凝土,露出支护桩内部的钢筋,随后通过人工将支护桩的钢筋与冠梁框架的钢筋结合起来,挖开周围的土体,浇筑混凝土垫层,设立模板,浇筑支护桩,随后需要养护一段时间冠梁才可以投入使用。传统的现浇结构在施工中施工程序复杂,施工周期长,施工成本昂贵,环境污染严重,费时费力,且在冠梁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时,需要大量工人,造成人工成本增加。此外,现有技术中,通常将冠梁单元预制成整根冠梁,当某根支护桩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倒塌后,会同时带动其他支护桩发生连续性倒塌,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式冠梁,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工成本,且能够防止支护桩发生连续倒塌。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式冠梁,包括:多个支护桩,多个所述支护桩呈一字形排布;冠梁组件,其包括多个冠梁,每个所述冠梁设置于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支护桩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冠梁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冠梁上设置有现浇孔,所述现浇孔为沿所述冠梁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每个所述冠梁上均设置有吊环,吊机能够通过所述吊环驱动所述冠梁升降;连接件,其设置于所述现浇孔内,用于连接所述支护桩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冠梁。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冠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起部和凹槽,相邻两个所述冠梁中的一个所述冠梁上的所述凸起部能够卡接于另一个所述冠梁上的所述凹槽内。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凸起部的截面形状和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均为“T”字形结构。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护桩的顶部设置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与对应的所述冠梁上的所述现浇孔相连通。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现浇孔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所述现浇孔的横截面的半径r≥300mm。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容纳孔的横截面的半径大于所述现浇孔的横截面的半径。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冠梁的高度h≥800mm。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采用混凝土制成。作为一种基式冠梁的优选方案,所述现浇孔的形状为多边形或者椭圆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式冠梁,该基式冠梁包括冠梁组件、连接件和多个支护桩,冠梁组件包括多个冠梁,每个冠梁设置于与其对应的一个支护桩上,相邻两个冠梁之间可拆卸连接,当其中一个支护桩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倒塌后,发生倒塌的支护桩上的冠梁能够和与其相邻的冠梁相分离,从而使得该支护桩发生倒塌后,只带动其上的冠梁同时倒塌,从而实现避免其他支护桩发生同步倒塌的现象,降低维护成本;通过在每个冠梁上设置吊环,吊机能够通过吊环驱动冠梁升降,从而在支护桩上安装冠梁时,可以使用吊机对其进行安装,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工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基式冠梁的纵向剖面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基式冠梁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基式冠梁的冠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护桩;11-容纳孔;2-冠梁组件;21-冠梁;211-现浇孔;212-凸起部;213-凹槽;22-吊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式冠梁,该基式冠梁包括冠梁组件2、连接件和多个支护桩1,其中,多个支护桩1呈一字形排布,冠梁组件2包括多个冠梁21,每个冠梁21设置于与其对应的一个支护桩1上,且相邻两个冠梁21之间可拆卸连接,冠梁21上设置有现浇孔211,现浇孔211为沿冠梁2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每个冠梁21上均设置有吊环22,吊机能够通过吊环22驱动冠梁21升降,连接件设置于现浇孔211内,用于连接支护桩1和与其相对应的冠梁21。本实施例提供的基式冠梁,通过将相邻两个冠梁21之间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当其中一个支护桩1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倒塌后,发生倒塌的支护桩1上的冠梁21能够和与其相邻的冠梁21相分离,从而使得该支护桩1发生倒塌后,只带动其上的冠梁21同时倒塌,从而实现避免其他支护桩1发生同步倒塌的现象,降低维护成本;通过在每个冠梁21上设置吊环22,吊机能够通过吊环22驱动冠梁21升降,从而在支护桩1上安装冠梁21时,可以使用吊机对其进行安装,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工成本。优选地,冠梁21的高度h≥800mm,以使冠梁21具有足够的强度。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现浇孔21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结构。当然,现浇孔2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结构或者其他不规则结构,在此不做限定。进一步地,连接件采用混凝土制成。具体而言,在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式冠梁,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支护桩(1),多个所述支护桩(1)呈一字形排布;/n冠梁组件(2),其包括多个冠梁(21),每个所述冠梁(21)设置于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支护桩(1)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冠梁(21)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冠梁(21)上设置有现浇孔(211),所述现浇孔(211)为沿所述冠梁(2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每个所述冠梁(21)上均设置有吊环(22),吊机能够通过所述吊环(22)驱动所述冠梁(21)升降;/n连接件,其设置于所述现浇孔(211)内,用于连接所述支护桩(1)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冠梁(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式冠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支护桩(1),多个所述支护桩(1)呈一字形排布;
冠梁组件(2),其包括多个冠梁(21),每个所述冠梁(21)设置于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支护桩(1)上,且相邻两个所述冠梁(21)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冠梁(21)上设置有现浇孔(211),所述现浇孔(211)为沿所述冠梁(21)的高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每个所述冠梁(21)上均设置有吊环(22),吊机能够通过所述吊环(22)驱动所述冠梁(21)升降;
连接件,其设置于所述现浇孔(211)内,用于连接所述支护桩(1)和与其相对应的所述冠梁(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式冠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起部(212)和凹槽(213),相邻两个所述冠梁(21)中的一个所述冠梁(21)上的所述凸起部(212)能够卡接于另一个所述冠梁(21)上的所述凹槽(2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式冠梁,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武强,王哲,刘祎阳,孙九春,
申请(专利权)人:腾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