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0031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以待建基坑为施工基础,待建基坑的内壁面设置若干水泥土搅拌桩,再在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布置拉筋,建筑物底板通过拉筋连接水泥土搅拌桩,建筑物位于建筑物底板上,提供主要的压力,拉筋受压后能稳定地连接水泥土搅拌桩,如此实现基坑支护结构的相互配合锁定。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基坑开挖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基坑开挖
,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城市商业楼和住宅建设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相邻多个地块分区先后施工的情况,会出现先期建筑物已部分实施完成,与之同时,相邻地块正在开展基坑开挖支护。受先期施工相邻建筑基础的限制,待建基坑支护无法采用锚索辅助固定;换作设置内支撑,则会产生难以实现地下室顶板换撑的问题;且待建基坑为4~6m深,悬臂支护无法满足基坑稳定要求。常用的上述三个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综合来说,对于相邻多个地块分区先后建设,后建基坑无法采用锚索和内支撑的辅助固定,于是寻找安全可靠的支护方法、减少与土建施工的交叉影响、确保基坑和先期施作结构的安全稳定,为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施工影响小的分区施工建筑物的基坑支护结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待建基坑;若干水泥土搅拌桩,均匀地布置于待建基坑的内壁面形成屏障结构;建筑物底板,布置于待建基坑相邻的地面上,所述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设置若干钢筋和若干拉筋,若干拉筋处于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所述建筑物底板通过上述拉筋连接水泥土搅拌桩的顶部;建筑物,布置于建筑物底板的上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包括位于内部的钢管,所述钢管的上下两端均贯穿水泥土搅拌桩的上下两端,所述钢管的上端高于拉筋所在平面,所述拉筋连接钢管的顶部,所述钢管的下端嵌入地层。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若干水泥土搅拌桩连接形成连续的墙面,若干钢管布置成单排、多排或梅花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钢管的顶部侧面焊接一对角钢,两个角钢相互靠拢形成卡槽然后夹持拉筋。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拉筋的末端设置为弯钩形。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建筑物多层或高层建筑。有益效果:本基坑支护结构在满足待建基坑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不再需要设置内支撑或锚索,避免了换撑难题,避免了锚索与先期施工建筑物桩基冲突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同时确保工程质量,减少对邻近分区施工交叉影响。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内插钢管的结构,不仅能满足待建基坑止水要求,又能增加水泥土搅拌桩的刚度,确保待建基坑支护的稳定;特别是钢管本身适当延长后又可以作为与拉筋的连接件。较之常规的支护桩,该待建基坑支护结构施工简便快捷,工程造价显著降低。将拉筋布置于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同时拉筋连接钢管,让先期建筑物底板参与待建基坑支护,使得拉筋能够将建筑物的压力转变为建筑物底板的摩擦力,进一步转化为抵抗不平衡的水土压力的锚拉索,可抑制待建基坑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去除建筑物之后俯视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整个基坑支护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多根拉筋分别与对应的钢管连接的立体图;图5是拉筋连接钢管上端的主视图;图中:1为水泥土搅拌桩,2为建筑物,3为建筑物底板,4为钢管,5为卡槽,6为拉筋,7为待建基坑,8为土层。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至图5,本技术为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以待建基坑7为施工基础,待建基坑7的内壁面设置若干水泥土搅拌桩1,各个水泥土搅拌桩1既可以间隔布置,也可以相互咬合连续布置。靠近待建基坑7的地面上设有建筑物底板3,一般来说,建筑物底板3的边缘平齐待建基坑7的内壁即可。所述建筑物底板3的底部设置若干钢筋和拉筋6,钢筋用于增加建筑物底板3本身的强度,拉筋6用于连接水泥土搅拌桩1。一般来说,拉筋6的主体预埋于建筑物底板3之内或临时处于建筑物底板3和土层8的地面之间,拉筋6的一端伸出连接至水泥土搅拌桩1。然后建筑物2布置于建筑物底板3至上。图2中可以看到拉筋6依据水泥土搅拌桩1的布局进行设计。在其他实施例中,水泥土搅拌桩1本身预埋部分连接件,用于与拉筋6连接。作为优选,水泥土搅拌桩1包括位于内部的钢管4,钢管4的上下两端均贯穿水泥土搅拌桩1的上下两端,钢管4的上端高于拉筋6所在平面,拉筋6连接钢管4的顶部,钢管4的下端嵌入地层。该设置可以增加水泥土搅拌桩1的强度。此时拉筋6缠绕对应的钢管4的上端。本实施例中,若干水泥土搅拌桩1组成连续的墙面结构,可选地,若干钢管4布置成单排、多排(如图2所示)或梅花形。拉筋6与钢管4的连接方式非常多,比如说拉筋6直接盘旋在钢管4上。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在钢管4的顶部侧面焊接一对角钢,两个角钢相互靠拢形成卡槽5然后夹持拉筋6。为了进一步增加连接强度,拉筋6的末端设置为弯钩形,弯折135°,适当地勾住角钢。本设计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本实施例中,所施工的建筑为高层建筑物2,较高的建筑物2可以提供更大的压力,从而建筑物底板3也能够更稳定的拉着各个支护桩,即本实施例中的水泥土搅拌桩1。下面介绍施工步骤:S1根据项目场地勘察报告和初步设计计算结果,确定水泥土搅拌桩1、建筑物底板3、钢管4、拉筋6的尺寸(如:桩径、板厚、长度等)、材料、嵌固深度及工序等施工参数;同时确定建筑物底板3锚拉力所需建筑结构层数。平整场地,放线定位,标出水泥土搅拌桩1、建筑物底板3、钢管4、卡槽5的位置。S2建筑物2及建筑物底板3的施作:先进行建筑物底板3的钢筋和拉筋6的绑扎(虽然都是相同材料,但是拉筋6的直径大于普通的钢筋),根据钢管4的位置来定位布设拉筋6;浇筑建筑物底板3,并在待建基坑7内的水泥土搅拌桩1的桩顶外侧预留后浇带;建筑物底板3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可进行上部结构施作;待上部结构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步骤的施工。所需注意的是,建筑物2后完成设计预定的楼层之后,即可提供建筑物底板3、拉筋6和钢管4之间稳定连接的摩擦力,能确保待开挖待建基坑7的安全,且待建基坑7的后续开挖基本不会影响先期建筑物2,即建筑物2能处于稳定状态。S3进行水泥土搅拌桩1和钢管4的施工,施工器械就位并调整其垂直度,水泥土搅拌桩1施工完成后,插入钢管4,钢管4可以按照单排、多排(本实施例按双排设置)或梅花形布置,钢管4嵌固一定深度,伸入至与建筑物底板3的顶筋齐平;在钢管4的上端处焊接两个角钢,两个角钢组成形成卡槽5;拉筋6末端设置为弯钩形,角度为135°,拉筋6锚拉在上述卡槽5内,并且与钢管4焊接。S4建筑物底板3的后浇带施作:对建筑物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待建基坑;/n若干水泥土搅拌桩,均匀地布置于待建基坑的内壁面形成屏障结构;/n建筑物底板,布置于待建基坑相邻的地面上,所述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设置若干钢筋和若干拉筋,若干拉筋处于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所述建筑物底板通过上述拉筋连接水泥土搅拌桩的顶部;/n建筑物,布置于建筑物底板的上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待建基坑;
若干水泥土搅拌桩,均匀地布置于待建基坑的内壁面形成屏障结构;
建筑物底板,布置于待建基坑相邻的地面上,所述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设置若干钢筋和若干拉筋,若干拉筋处于建筑物底板和地面之间,所述建筑物底板通过上述拉筋连接水泥土搅拌桩的顶部;
建筑物,布置于建筑物底板的上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区施工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包括位于内部的钢管,所述钢管的上下两端均贯穿水泥土搅拌桩的上下两端,所述钢管的上端高于拉筋所在平面,所述拉筋连接钢管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贵童恺旻汪传智陈文明徐江平马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