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9908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了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经纱包括A区经纱和B区经纱;纬纱包括A区纬纱和B区纬纱;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使得纱线的捻向相反;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使用的纱线的捻向相反;A区经纱与纬纱按照五枚纬缎和五枚经缎组合成的五枚重纬缎组织变化规律交织;B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与A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相反;经纱为染色后的桑蚕丝,纬纱为染色后的绢丝纱与麻纤维纱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交织面料,由于经纱采用了桑蚕丝,使得该面料具有与人体肌肤良好的亲和性。并且纬纱使用了含有麻纤维的纱线,使得该面料具有吸湿透气性,良好的挺括性,综合了真丝和麻纤维的优点,使得该面料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是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
技术介绍
真丝织物服装轻薄飘逸、高雅华丽,是人们追求品质生活的珍品;但是由于其遇水收缩变形,水洗折叠后易起皱,给消费者一种“骄气,难伺候”的印象。麻纤维强度高,吸湿放湿能力强,具有良好的防紫外、抗菌、除臭等保健,但存在纤维粗刚度大,抱合力差,纱线毛羽多,接触是有刺痒感等缺陷。如何在一种面料中发挥桑蚕丝对人体肌肤的良好亲和性,并且使得面料外观光泽柔和,手感柔软富有弹性,以及还具有吸湿透气性和穿着舒适性,成为开发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使得面料不仅具有桑蚕丝对人体肌肤的良好亲和性,并且该面料具有柔和的光泽,并具有吸湿透气怀和穿着舒适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的经纱包括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述的纬纱包括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述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使得纱线的捻向相反;所述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使用的纱线的捻向相反;所述A区经纱与纬纱按照五枚纬缎和五枚经缎组合成的五枚重纬缎组织变化规律交织;所述B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与A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相反;所述的经纱为染色后的桑蚕丝,所述的纬纱为染色后的绢丝纱与麻纤维纱捻成。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A区经纱为第一经纱、第二经纱、第三经纱、第四经纱和第五经纱;所述的B区经纱为第六经纱、第七经纱、第八经纱、第九经纱和第十经纱;所述A区纬纱为第一纬纱、第二纬纱、第三纬纱、第四纬纱和第五纬纱;所述的B区纬纱为第六纬纱、第七纬纱、第八纬纱、第九纬纱和第十纬纱。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A区经纱所使用的纱线为2/20/22D厂丝,捻向为S捻;所述的B区经纱所使用的纱线为2/20/22D厂丝,捻向为Z捻。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A区纬纱是采用120Nm的绢丝与120Nm的麻纤维纱加捻而成,捻向为S捻;所述的B区纬纱是采用120Nm的绢丝与120Nm的麻纤维纱加捻而成,捻向为Z捻。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的麻纤维为亚麻或苎麻纤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由于经纱采用了桑蚕丝,使得该面料具有与人体肌肤良好的亲和性。并且纬纱使用了含有麻纤维的纱线,使得该面料具有吸湿透气性,良好的挺括性,综合了真丝和麻纤维的优点,使得该面料具有更高的附加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涉及的桑绢麻交织面料的组织图。图中标记说明如下:101-第一经纱;102-第二经纱;103-第三经纱;104-第四经纱;105-第五经纱;106-第六经纱;107-第七经纱;108-第八经纱;109-第九经纱;201-第一纬纱;202-第二纬纱;203-第三纬纱;204-第四纬纱;205-第五纬纱;206-第六纬纱;207-第七纬纱;208-第八纬纱;209-第九纬纱;210-第十纬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结合图1,对本技术所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经纱包括A区经纱和B区经纱,纬纱包括A区纬纱和B区纬纱。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使得纱线的捻向相反,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使用的纱线的捻向相反。A区经纱与纬纱按照五枚纬缎和五枚经缎组合成的五枚重纬缎组织变化规律交织。B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与A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相反。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使用的经纱为染色后的桑蚕丝,A区纬纱和B区纬纱为染色后的绢丝纱与麻纤维纱捻成。采用桑蚕丝做经纱,绢麻合股纱做纬纱,利用重纬组织增加织物厚度,减少相同厚度织物屈曲波高度,织物纹路细腻。织物厚重挺括,光泽柔和和舒适,可以作为女式春秋时装、男式衬衫、男女休闲装的服装面料。并且每五根采用相反的捻向,可使得面料具有隐形的方块的效果,可增加织物的外观效果。更具体的,A区经纱为第一经纱101、第二经纱102、第三经纱103、第四经纱104和第五经纱105。B区经纱为第六经纱106、第七经纱107、第八经纱108、第九经纱109和第十经纱110。A区经纱所使用的纱线为2/20/22D厂丝,捻向为S捻,捻度为60T/10cm。B区经纱所使用的纱线为2/20/22D厂丝,捻向为Z捻,捻度为60T/10cm。更具体的,A区纬纱为第一纬纱201、第二纬纱202、第三纬纱203、第四纬纱204和第五纬纱205;B区纬纱为第六纬纱206、第七纬纱207、第八纬纱208、第九纬纱209和第十纬纱210。A区纬纱是采用120Nm的绢丝与120Nm的麻纤维纱加捻而成,捻向为S捻,捻度为60T/10cm;所述的B区纬纱是采用120Nm的绢丝与120Nm的麻纤维纱加捻而成,捻向为Z捻,捻度为60T/10cm。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所涉及的面料的组织图,其中黑色为经组织点,空白为纬组织点。以经纱为基准,每根纬纱的浮沉规律如下:第一纬纱201的浮沉规律为:沉-浮-浮-浮-浮-浮-沉-沉-沉-沉;第二纬纱202的浮沉规律为:沉-沉-沉-浮-沉-浮-浮-浮-沉-浮;第三纬纱203的浮沉规律为:浮-浮-浮-沉-浮-沉-沉-沉-浮-沉;第四纬纱204的浮沉规律为:浮-沉-沉-沉-沉-沉-浮-浮-浮-浮;第五纬纱205的浮沉规律为:浮-浮-浮-浮-沉-沉-沉-沉-沉-浮;第六纬纱206的浮沉规律为:沉-沉-浮-沉-沉-浮-浮-沉-浮-浮;第七纬纱207的浮沉规律为:浮-沉-浮-浮-浮-沉-浮-沉-沉-沉;第八纬纱208的浮沉规律为:沉-沉-沉-沉-浮-浮-浮-浮-浮-沉;第九纬纱209的浮沉规律为:浮-浮-浮-沉-浮-沉-沉-沉-浮-沉;第十纬纱210的浮沉规律为:沉-浮-沉-沉-沉-浮-沉-浮-浮-浮。其中纬纱位于经纱之下称为沉,为经组织点;纬纱位于经纱之上,称为浮,为纬组织点。在本技术中,所涉及的麻纤维为亚麻或苎麻纤维。亚麻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纤维,由于其吸湿性好、导湿快,直径相对较细和对人体无害等显著特点,成为面料所使用的主要纤维之一。苎麻纤维所制备的面料有身骨、滑爽、透气性佳等特性和特有保健功能。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的经纱包括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述的纬纱包括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述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使得纱线的捻向相反;所述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使用的纱线的捻向相反;所述A区经纱与纬纱按照五枚纬缎和五枚经缎组合成的五枚重纬缎组织变化规律交织;所述B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与A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相反;所述的经纱为染色后的桑蚕丝,所述的纬纱为染色后的绢丝纱与麻纤维纱捻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桑绢麻交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的经纱包括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述的纬纱包括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述A区经纱和B区经纱所使得纱线的捻向相反;所述A区纬纱和B区纬纱所使用的纱线的捻向相反;所述A区经纱与纬纱按照五枚纬缎和五枚经缎组合成的五枚重纬缎组织变化规律交织;所述B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与A区经纱与纬纱的交织规律相反;所述的经纱为染色后的桑蚕丝,所述的纬纱为染色后的绢丝纱与麻纤维纱捻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绢麻交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区经纱为第一经纱(101)、第二经纱(102)、第三经纱(103)、第四经纱(104)和第五经纱(105);所述的B区经纱为第六经纱(106)、第七经纱(107)、第八经纱(108)、第九经纱(109)和第十经纱(110);所述A区纬纱为第一纬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文荣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市荣钦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