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9422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包括墨斗、工作台、操作台、安装在工作台顶端的上墨机构和安装在墨斗的底端的减震机构,所述上墨机构包括墨管和墨位传感器,所述墨管安装在工作台的顶端,所述墨管的外表面安装有进墨开关,所述墨管的底端安装有扭力气缸,所述扭力气缸与进墨口相连接,所述工作台的底端安装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底端安装有出墨口,所述出墨口的底端安装有墨位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实现了各单元控制板集成以太通迅方式,大大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安装维护更加方便以及使墨位传感器的测量数值更接近于实际数值,降低墨水的晃动,使墨位传感器的测量数据更准确的功能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
本技术属于自动上墨
,具体涉及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对印刷品要求越来越高,印刷单元越来越复杂,墨色也更多,大厂里设备各种印刷也多,因而从成本上需要一台系统尽可能控制多的墨斗。现有的上墨系统控制多采用串口或CAN通迅,或用信号转接器来连接控制终端,多台控制系统连接复杂。传统的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现有的自动上墨系统并没有解决系统连接复杂、控制过程繁琐、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以及人力以及超声波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液体的晃动导致液面的高度发生改变从而使超声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系统连接复杂、控制过程繁琐、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以及人力以及超声波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液体的晃动导致液面的高度发生改变从而使超声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与实际不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包括墨斗、工作台、操作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包括墨斗(1)、工作台(6)、操作台(16)、安装在工作台(6)顶端的上墨机构和安装在墨斗(1)的底端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墨机构包括墨管(2)和墨位传感器(9),所述墨管(2)安装在工作台(6)的顶端,所述墨管(2)的外表面安装有进墨开关(3),所述墨管(2)的底端安装有扭力气缸(4),所述扭力气缸(4)与进墨口(5)相连接,所述工作台(6)的底端安装有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的底端安装有出墨口(10),所述出墨口(10)的底端安装有墨位传感器(9)。/n

【技术特征摘要】
1.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包括墨斗(1)、工作台(6)、操作台(16)、安装在工作台(6)顶端的上墨机构和安装在墨斗(1)的底端的减震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墨机构包括墨管(2)和墨位传感器(9),所述墨管(2)安装在工作台(6)的顶端,所述墨管(2)的外表面安装有进墨开关(3),所述墨管(2)的底端安装有扭力气缸(4),所述扭力气缸(4)与进墨口(5)相连接,所述工作台(6)的底端安装有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的底端安装有出墨口(10),所述出墨口(10)的底端安装有墨位传感器(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包括挡波板(8)和顶板(11),所述挡波板(8)安装在墨斗(1)的内侧表面,所述挡波板(8)的内侧安装有支撑块(7),所述墨斗(1)的底端安装有顶板(11),所述顶板(11)的底端安装有顶杆(12),所述顶杆(12)的底端安装有滑板(15),所述滑板(15)安装在基座(14)的内侧,所述基座(14)的顶端安装有弹簧(13),所述弹簧(13)的另一端与顶板(11)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太网自动上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台(16)的外表面设有触摸显示屏(17),所述操作台(16)与交换机(18)之间通过工控机连接,所述交换机(18)与终端(19)之间通过以太网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世彰姜炳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信铠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