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8809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04 0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盒,加料盒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开口和对接口,所述加料盒内高度方向上可转动设有若干个磨散转筒,磨散转筒表面设有磨散齿,加料盒外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磨散转筒连接,驱动磨散转筒同向转动;所述磨散转筒一侧为磨散侧,开口在加料盒内的落料位置处于磨散侧上方,磨散侧与其朝向的加料盒内壁之间留有磨散间距,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固体粉料进行多级磨散,减少投入反应釜中的结块,利于料液均匀混合,提高反应效果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领域,具体是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
技术介绍
皮革助剂是指动物原皮制成皮革全过程中所需要的化学品,它是精细化工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主要用于填充、快速浸水、助软、分离纤维、脱脂、软化、鞣制、中和、染色加脂、涂饰等工艺过程中,具有润湿、扩散、乳化、助鞣、固色、防染、防霉等功能。在皮革助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反应釜来使原料混合、反应,最终生成皮革助剂。使用反应釜生产皮革助剂通常是间歇操作,需要在反应过程的不同时间加入不同原料。通常液体物料是提前吸入高位计量槽后依靠位差加入釜中,而固体粉料则大多是由人工通过反应釜的人孔或加料口加入釜中,但固体粉料中往往存在结块现象,直接投料会导致固体粉料与反应釜中料液混合不均匀,影响反应效果及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其能够对固体粉料进行多级磨散,减少投入反应釜中的结块,利于料液均匀混合,提高反应效果和效率。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盒,加料盒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开口和对接口,所述加料盒内高度方向上可转动设有若干个磨散转筒,磨散转筒表面设有磨散齿,加料盒外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磨散转筒连接,驱动磨散转筒同向转动;所述磨散转筒一侧为磨散侧,开口在加料盒内的落料位置处于磨散侧上方,磨散侧与其朝向的加料盒内壁之间留有磨散间距,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磨散转筒同轴线固定穿设有转轴,转轴一端与加料盒可转动安装,转轴另一端可转动伸出加料盒与驱动机构连接。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及套设于电机输出轴上的主齿轮,转轴伸出端分别套设有从齿轮,主齿轮和从齿轮通过与之匹配的链条连接。优选地,所述磨散侧朝向的加料盒内壁上也设有磨散齿。优选地,所述磨散侧下方设有导中板,导中板底端下方设有分散锥。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磨散转筒能够对落下的固体粉料进行磨散,且高度方向上设置多个磨散转筒,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能够磨散固体粉料中不同大小的结块,实现多级磨散,减少投入反应釜中的结块,利于料液均匀混合,提高反应效果和效率。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磨散转筒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加料盒,2-磨散转筒,3-开口,4-转轴,5-磨散侧,6-电机,7-分散锥,8-对接口,9-导中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加料盒1,加料盒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投料的开口3及与反应釜进料口连接的对接口8。加料盒1内高度方向上可转动设有若干个磨散转筒2,磨散转筒2表面设有磨散齿。磨散转筒2一侧为磨散侧5,开口3在加料盒1内的落料位置处于磨散侧5上方,磨散侧5与其朝向的加料盒1内壁之间留有磨散间距,用于阻挡固体粉料中的结块通过,使其被磨散转筒2磨散,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加料盒1外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磨散转筒2连接,驱动磨散转筒2同向转动,本实施例中为逆时针转动。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将加料盒1与反应釜进料口对接,驱动机构驱动磨散转筒2同向转动,然后从开口3向磨散侧5投料,粉料顺利从磨散侧5通过,落入反应釜中。而粉料中较大的结块被上方的磨散转筒2截留进行转动磨散,中等结块被中部的磨散转筒2截留进行转动磨散,较小结块被下方的磨散转筒2截留进行转动磨散,不同大小的结块均能被磨散后才落入反应釜中。通过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多个磨散转筒2,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能够磨散固体粉料中不同大小的结块,实现多级磨散,磨散效率高,能够减少投入反应釜中的结块,利于料液均匀混合,提高反应效果和效率。其中,本实施例中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的设置方式可为从上到下的磨散转筒2的直径依次增大,当然,也可为加料盒1内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具体地,磨散转筒2的可转动安装方式为,如图2所示,磨散转筒2同轴线固定穿设有转轴4,转轴4一端与加料盒1可转动安装,转轴4另一端可转动伸出加料盒1与驱动机构连接。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6及套设于电机6输出轴上的主齿轮,转轴4伸出端分别套设有从齿轮,主齿轮和从齿轮通过与之匹配的链条连接。电机6转动带动主齿轮转动,继而通过链条传动带动从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全部转轴4、磨散转筒2同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磨散转筒2两端与加料盒1内壁靠近,以避免结块物料未经磨散从磨散转筒2两端与加料盒1之间落下。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磨散效率,如图1所示,磨散侧5朝向的加料盒1内壁上也设有磨散齿。为了使粉料分散进入反应釜中,磨散侧5下方设有导中板9,导中板9底端下方设有分散锥7。上述方式中未述及的部分采取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盒(1),加料盒(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开口(3)和对接口(8),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盒(1)内高度方向上可转动设有若干个磨散转筒(2),磨散转筒(2)表面设有磨散齿,加料盒(1)外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磨散转筒(2)连接,驱动磨散转筒(2)同向转动;所述磨散转筒(2)一侧为磨散侧(5),开口(3)在加料盒(1)内的落料位置处于磨散侧(5)上方,磨散侧(5)与其朝向的加料盒(1)内壁之间留有磨散间距,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包括加料盒(1),加料盒(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开口(3)和对接口(8),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料盒(1)内高度方向上可转动设有若干个磨散转筒(2),磨散转筒(2)表面设有磨散齿,加料盒(1)外部设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磨散转筒(2)连接,驱动磨散转筒(2)同向转动;所述磨散转筒(2)一侧为磨散侧(5),开口(3)在加料盒(1)内的落料位置处于磨散侧(5)上方,磨散侧(5)与其朝向的加料盒(1)内壁之间留有磨散间距,磨散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的分散加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散转筒(2)同轴线固定穿设有转轴(4),转轴(4)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刚郭应生杨洪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新和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