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7596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01:提供一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具有平整表面的后道互连层;步骤S02:在所述后道互连层表面上选择性形成催化剂层,以及在所述催化剂层上形成保护层;步骤S03:在所述保护层上覆盖介质层,以及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底部连接所述保护层表面的通孔;步骤S04:在所述通孔底部的所述保护层上形成多个穿孔,露出所述穿孔下方的所述催化剂层表面;步骤S05:提供含碳的前驱体并进行催化反应,沿所述穿孔催化生长出多条碳纳米管/线,从而在所述通孔中形成碳互连线。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单,具有较大的工艺窗口和较低的工艺门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制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集成电路制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道器件,后道互连。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技术节点已经发展到7纳米,甚至是5纳米。随着技术节点的向下延伸,限制芯片工作速度的主要因素已经由前道器件,转移到后道互连层。当前,由于后道互连层存在的RC延迟现象,导致了芯片的工作速度无法有进一步的突破。在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中,集成电路后道互连层也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在微米级别的技术节点中,后道互连层所用金属一般为铝。随着技术节点的延伸,铝由于电阻率大,并且抗电迁移性差等原因,导致铝互连层已经无法满足电学性能的要求,因此急需采用新的材料来取代铝互连。铜和铝相比,电阻率更低,为1.7μΩ·cm;并且,铜的抗电迁移性明显优于铝,因此铜互连成为取代铝互连的优选方案。以往,铜由于在刻蚀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无法取代铝互连。现在,随着大马士革工艺的开发,为铜互连取代铝互连提供了工艺上的可行性方案。随着后期工艺改进,铜互连已逐渐取代铝,成为深亚微米后道互连层的主要互连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S01:提供一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具有平整表面的后道互连层;/n步骤S02:在所述后道互连层表面上选择性形成催化剂层,以及在所述催化剂层上形成保护层;/n步骤S03:在所述保护层上覆盖介质层,以及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底部连接所述保护层表面的通孔;/n步骤S04:在所述通孔底部的所述保护层上形成多个穿孔,露出所述穿孔下方的所述催化剂层表面;/n步骤S05:提供含碳的前驱体并进行催化反应,沿所述穿孔催化生长出多条碳纳米管/线,从而在所述通孔中形成碳互连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01:提供一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具有平整表面的后道互连层;
步骤S02:在所述后道互连层表面上选择性形成催化剂层,以及在所述催化剂层上形成保护层;
步骤S03:在所述保护层上覆盖介质层,以及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底部连接所述保护层表面的通孔;
步骤S04:在所述通孔底部的所述保护层上形成多个穿孔,露出所述穿孔下方的所述催化剂层表面;
步骤S05:提供含碳的前驱体并进行催化反应,沿所述穿孔催化生长出多条碳纳米管/线,从而在所述通孔中形成碳互连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材料包括Ni、Co或Fe。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04中,通过注入方式,将杂质粒子注入到所述保护层中,形成所述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改变注入杂质的种类,调整所述穿孔的大小,以调整所述穿孔下方露出的所述催化剂层表面的大小,实现对所述碳纳米管/线直径的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互连结构的形成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张发闫神锁周晓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