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7578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4:1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该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两组触点组件,每组触点组件包括两个相连的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还包括用于驱动动触头朝向靠近或远离静触头方向移动以实现动触头和静触头通断的驱动系统,其中壳体内具有灭弧腔体,灭弧腔体内的第一隔挡件将其分割成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触点组件分别位于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内,即将两组触点组件集成到一个灭弧腔体的两个灭弧室内,并通过单一驱动系统的方式进行通断驱动,简化了直流接触器的结构,而且使用一个直流接触器就能够满足正负两极线路的通断需求,无需在正负两极各安装一个接触器,缩小了充电装置的体积并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力
,并且尤其涉及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接触器是利用较小的电流控制较大电流的“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直流接触器作为接触器的一个类型,主要应用于直流回路中。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动汽车、工程机械、光能以及风能设备等行业中,带有直流接触器的直流电源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在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回路中,高压直流接触器成为该回路中重要的配电控制器件。目前的直流快充回路中,无论是直流快充装置电源侧,还是车上配电盒(PDU)里面,基于汽车完成充电后,充电口/充电枪与带电电源支架必须有隔离断口的安规要求,在正极线路和负极线路上都会安装一个高压直流接触器,以控制线路的断开和闭合。然而,在正负极线路上各安装高压直流接触器,大大增加了充电装置的体积,使充装置的结构复杂、体积臃肿,且制造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及车辆,解决了现有的直流快充回路中正负极线路上各安装一个直流接触器,导致充电装置体积较大且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组触点组件,每组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相连的两个动触头和与所述动触头相对的两个静触头,所述静触头延伸到所述壳体外;所述壳体内具有灭弧腔体,所述灭弧腔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挡件,所述第一隔挡件将所述灭弧腔体分割成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两组所述触点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内;这样就将两组触点组件集成到一个灭弧腔体内,通过控制其中一组触点组件中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通断即可控制正极线路的通断,控制其中另一组触点组件中动触头和静触头的通断即可控制负极线路的通断,也就是通过一个直流接触器即可满足正负两极线路的通断需求,无需在充电装置的正极线路和负极上各安装一个直流接触器,简化了充电装置的结构设计,显著缩小了充电装置的体积,同时降低了充电装置的成本。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与两组所述触点组件的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断开或闭合。使用单一的驱动系统驱动两组触点组件的动触头移动以实现正负极线路的通断,单驱动方式能够简化接触器的结构设计,减小接触器的尺寸,进而缩小充电装置的体积。同时,通过一个驱动系统驱动同时驱动两组触点组件,可以提高两组触点组件通断的同步性,提升充电装置的可靠性。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灭弧室外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吸并形成第一磁场,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的间隙相对;所述第二灭弧室外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相吸并形成第二磁场,且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的间隙相对;所述第一磁场和所述第二磁场的磁场方向与流经所述静触头和所述动触头的电流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磁场的磁场方向和所述第二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第一灭弧室内的两个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在第一磁场的磁场力作用下会被吹向第一灭弧室内,拉长电弧并在第一灭弧室内熄灭,第二灭弧室内的两个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之间的电弧,在第二磁场的磁场力作用下吹向第二灭弧室,拉长电弧并熄灭。而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方向与静触头和动触头间电流方向垂直,可以实现两路电弧的正向分断和反向分断,无极性要求,能够实现两组触点组件的无极性灭弧。另外,使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在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的作用下可以使第一灭弧室内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吹弧方向与第二灭弧室内的相邻的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吹弧方向相同,从而使第一触点组件和第二触点组件产生的两路电弧在正向和反向分断时无相对方向运动,降低电弧碰撞、集聚以及短路的风险,有效提高分断性能。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围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周上,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的内侧壁上。这样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就通过第一支架设置在第一灭弧室外,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就通过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二灭弧室外。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为U形支架,所述U形支架的侧壁上具有第一卡件,所述U形支架开口的端部具有朝向开口内凸起的第二卡件,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第一卡件和所述第二卡件设置在所述U形支架上。这样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就通过卡设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可便于装配与拆卸更换。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外壳,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中的至少一个的侧边或拐角处具有缺口,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具有与所述缺口对应的第一凸起。当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的磁极反装或错装时,由于缺口和第一凸起的设置,设置有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的第一支架和设置有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的第二支架就不能够装配到壳体内,可以有效避免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反装或错位等问题,提高装配的准确性和装配效率。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卡件与所述动触头相邻,所述外壳与所述静触头相邻的一端内壁上具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中的至少一个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凸起的侧壁抵接。第一卡件位于U形支架靠近动触头的一端的外侧壁上,第一磁体、第二磁体、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通过第一卡件设置在U形支架上时,磁体靠近静触头的一侧未被限位,存在滑落的风险,通过第二凸起可以进一步限定磁体的位置,避免磁体从U形支架上脱落,提高了磁体的设置稳定性。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为具有导磁性能的导磁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围设在壳体的外周上,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为导磁板,可以对外部磁场起到屏蔽作用,以提高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内的灭弧性能,提高直流接触器的分断性能。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为永磁体。这样就具有较强的磁性且不易退磁,可以保证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的磁场力,从而保证吹弧灭弧效果,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有助于提高直流接触器的可靠性。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底板,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壳体与所述底板围成所述灭弧腔体。底板和壳体可以围成密封的灭弧腔体,底板也可以是具有导磁性能的导磁板,可以达到对外界磁场屏蔽的目的。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与所述底板通过连接件连接。与将壳体与底板直接连接相比,通过连接件实现连接,可以减少在高温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组触点组件,每组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相连的两个动触头和与所述动触头相对的两个静触头,所述静触头延伸到所述壳体外;/n所述壳体内具有灭弧腔体,所述灭弧腔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挡件,所述第一隔挡件将所述灭弧腔体分割成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两个所述触点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内;/n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与两组所述触点组件的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断开或闭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两组触点组件,每组所述触点组件包括相连的两个动触头和与所述动触头相对的两个静触头,所述静触头延伸到所述壳体外;
所述壳体内具有灭弧腔体,所述灭弧腔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挡件,所述第一隔挡件将所述灭弧腔体分割成第一灭弧室和第二灭弧室,两个所述触点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灭弧室和所述第二灭弧室内;
还包括驱动系统,所述驱动系统与两组所述触点组件的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驱动系统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触头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断开或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弧室外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吸并形成第一磁场,且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的间隙相对;
所述第二灭弧室外与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邻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磁体和第四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相吸并形成第二磁场,且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之间的间隙相对;
所述第一磁场和所述第二磁场的磁场方向与流经所述静触头和所述动触头的电流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磁场的磁场方向和所述第二磁场的磁场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围设在所述壳体的外周上,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的内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为U形支架,所述U形支架的侧壁上具有第一卡件,所述U形支架开口的端部具有朝向开口内凸起的第二卡件,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第一卡件和所述第二卡件设置在所述U形支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壳,所述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中的至少一个的侧边或拐角处具有缺口,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具有与所述缺口对应的第一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件与所述动触头相邻,所述外壳与所述静触头相邻的一端内壁上具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所述第三磁体和所述第四磁体中的至少一个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凸起的侧壁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所述的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为具有导磁性能的导磁板。


8.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春鹏董洪江季燕黄广明陈太贤赵福高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