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4198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包括固定单元和静接点组件以及动接点组件,其中静接点组件安装于固定单元的凹槽处,动接点组件安装于一操动机构上部且置于固定单元的U型部内;常开状态下动接点组件中的动接点与静接点组件中的银石墨触点以规定距离相对设置;静接点组件包括静接点片、固定夹以及银石墨触点,其中银石墨触点与静接点片抵接,并通过固定夹裹合在一起,三者利用锡焊固定形成静接点组件,静接点片的一端由固定夹伸出作为接线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抗融焊性的银石墨触点,保证动、静接点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粘连现象,提高了抗融焊能力,保证了更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
本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具体为一种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
技术介绍
当前铁路信号继电器是铁路各类信号设备或系统中专用的电磁开关器件,由电磁线圈、接点组件、传动部分以及确保接点闭合或断开的部件组成,在应用中,可靠性与安全性是确保各种自动控制、远程控制信号设备正常工作的必须要求。因此铁路对信号继电器提出了严格技术指标,接点系统必须动作一致、可靠、准确,有足够的闭合和断开电路的功能和使用寿命,在外界温度和湿度变化很大的情况下,保持高的电气绝缘强度;有稳定的时间特性和电气参数特性。现有铁路信号继电器中接点组件的结构均采用点焊或铆接接点固定在接点片上,接点片与托片点焊在一起,经过注塑成接点组件。现有的接点材料抗融焊能力较差,影响继电器使用寿命。现有结构通过衔铁带动拉杆动作,拉杆带动动接点动作,进而动接点与静接点进行分断,属于拍合式结构,体积大,占用安装空间。同时原有静接点为轴向水平放置的圆柱形,无冗余设计,与动接点接触面积小,接点回跳明显,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继电器接点抗融焊能力较差、接点间接触稳定性差等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高可靠性且使用寿命长的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一种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包括固定单元、静接点组件以及动接点组件,其中静接点组件安装于固定单元的凹槽处,动接点组件安装于一操动机构上部且置于固定单元的U型部内;常开状态下动接点组件中的动接点与静接点组件中的银石墨触点以规定距离相对设置。静接点组件包括静接点片、固定夹以及银石墨触点,其中银石墨触点与静接点片抵接,并通过固定夹裹合在一起,三者利用锡焊固定形成静接点组件,静接点片的一端由固定夹伸出作为接线端。所述银石墨触点为梯形台状,上底面为宽平面,与静接点片固定焊接在一起,下底面为与动接点分合的窄平面。所述动接点组件包括动接点片、动片嵌件以及动接点,其中动接点片为H形,H形动接点片中间连接部分具有圆孔,H形动接点片的各顶端位置分别固定安装一动接点,动片嵌件为可扣合的上、下两件,动接点片的中间连接部分夹持于上、下两件之间,动片嵌件具有圆孔,与动接点片的圆孔同心套置于操动机构上。所述操动机构为一顶杆,顶杆上部设有一级台阶,顶杆上端设有凹槽,动接点组件套装于顶杆的台阶与凹槽之间;动触点组件的动片嵌件上端与第一止挡底面抵接,第一止挡顶面与开口挡圈抵接,开口挡圈卡装在顶杆上端的凹槽中;顶杆与铁芯固接在一起。本技术还设有第二止挡,其底面抵接于台阶处,上面与动接点组件的动片嵌件之间的顶杆上套装弹簧。本技术还具有背板,固定单元安装于背板的一侧,静接点片的接线端穿过背板延伸到背板另一侧。固定单元U型部内侧有弧形凸起。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优点:1.本技术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中的静接点采用抗融焊性的银石墨触点,且将银石墨触点进行扁平化设计,增加动、静接点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接触电阻稳定,保证动、静接点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粘连现象,提高了抗融焊能力,保证了更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2.技术中的固定单元的U形部内侧采用弧形凸起,可以限制动接点组件过度旋转,从而保证动接点与银石墨触点抵接。3.本技术中的动接点采用冗余设计,可以保证更好的接触可靠性。4.本技术中的静接点片有台阶设计,从而保证静接点组件可靠安装在固定单元上,不会掉出。5.本技术还设有第二止挡,其底面抵接于台阶处,上面与动接点组件的动片嵌件之间的顶杆上套装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能够提供给动接点组件足够反力,在吸合过程中保证动、静接点可靠接触,不易发生接点回跳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等轴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顶杆结构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中银石墨触点主视图;图4B为图4A的左视图;图4C为图4A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静接点组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动接点组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固定单元结构示意图;图8为安装静接点片后固定单元的示意图。其中,1为背板,2为固定单元,201为凹槽,202为U型部,202A为弧形凸起,3为静接点组件,301为静接点片,302为固定夹,303为银石墨触点,4为动接点组件,401为动接点片,402为动片嵌件,403为动接点,5为第一止挡,6为第二止挡,7为弹簧,8为顶杆,9为开口挡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包括固定单元2、静接点组件3以及动接点组件4,其中静接点组件3安装于固定单元2的凹槽201处,动接点组件4安装于一操动机构上部且置于固定单元2的U型部202内;常开状态下动接点组件4中的动接点403与静接点组件3中的银石墨触点303以规定距离相对设置。本技术中,静接点组件3包括静接点片301、固定夹302以及银石墨触点303,其中银石墨触点303与静接点片301抵接,并通过固定夹302裹合在一起,三者利用锡焊固定形成静接点组件3,静接点片301的一端由固定夹302伸出作为接线端。如图7~8所示,固定单元2包括凹槽201和U型部202,其中凹槽201上部设有开口,静接点片301上的凸起固定于开口中;U型部两侧设有圆孔,螺钉通过圆孔使固定单元U型部底面与现有安全单元的轭铁固定连接。固定单元2的U形部安装于一背板1的一侧,静接点片301的接线端穿过背板1延伸到背板1另一侧。如图4A~4C所示,银石墨触点303为梯形台状,上底面为宽平面并向两侧延伸为底座,与静接点片301固定焊接在一起,下底面为窄平面,与动接点403分合。静接点片301为中间宽度方向凹进的金属板条,固定夹302在凹进位置处弯折,将银石墨触点303和静接点片301包裹在静接点片301上。本实施例中,固定夹302为铜质薄片,质软,可弯折,具有中间大镂孔和两侧小镂孔,中间大镂孔正好能通过银石墨触点303的梯形台被挡在底座,两侧小镂孔弯折后恰好扣在银石墨触点303侧面补充静接点片301凹进的部分,并再次弯折把紧在静接点片301背面,然后再通过锡焊固定,形成如图5所示的静接点组件3。如图6所示,动接点组件4包括动接点片401、动片嵌件402以及动接点403,其中动接点片401为中间连接部分为具有圆孔的H形,H形的四个顶点位置分别固定安装一动接点403,动片嵌件402为可扣合的上、下两件,动接点片401的中间连接部分夹持于上、下两件之间,动片嵌件402具有圆孔,与动接点片401的圆孔同心套置于操动机构上。如图2~3所示,操动机构为一顶杆8,顶杆8上部设有一级台阶801,顶杆8上端设有凹槽802,动接点组件4套装于顶杆8的台阶801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单元、静接点组件以及动接点组件,其中静接点组件安装于固定单元的凹槽处,动接点组件安装于一操动机构上部且置于固定单元的U型部内;常开状态下动接点组件中的动接点与静接点组件中的银石墨触点以规定距离相对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228 CN 20191138454561.一种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单元、静接点组件以及动接点组件,其中静接点组件安装于固定单元的凹槽处,动接点组件安装于一操动机构上部且置于固定单元的U型部内;常开状态下动接点组件中的动接点与静接点组件中的银石墨触点以规定距离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其特征在于:静接点组件包括静接点片、固定夹以及银石墨触点,其中银石墨触点与静接点片抵接,并通过固定夹裹合在一起,三者利用锡焊固定形成静接点组件,静接点片的一端由固定夹伸出作为接线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银石墨触点为梯形台状,上底面为宽平面,与静接点片固定焊接在一起,下底面为与动接点分合的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银石墨触点安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接点组件包括动接点片、动片嵌件以及动接点,其中动接点片为H形,H形动接点片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冬刘斌王进忠刘炜吕树远柯章弘达张志宇赵兴海李庆诗赵正元夏艳华赵金艳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