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标签、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7299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53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电子标签、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其中,该电子标签,包括:通信本体,包括:天线、与所述天线连接的通信芯片以及存储模组,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有目标信息;信息贴片,粘合在所述通信本体上,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正面具有对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的信息描述。如此,可以提供可以重复使用的电子标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标签、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本公开涉及物联网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标签、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随着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设备的普及,基于多个的IoT设备的联通来实现更为方便的生活体验变得越来越广泛。由于每个家庭拥有的IoT设备都不尽相同,使用场景也各有差异。受限于预先批量设定的目标设备和操作内容,目前都是在生产过程中贴好电子标签,将电子标签固定在一个IoT设备上。这种方式不能解决满足用户随心定制使用的目标设备和操作内容的问题,以及不能随心将电子标签贴在任意位置、不能任意擦写再次重复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标签、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标签,包括:通信本体,包括:天线、与所述天线连接的通信芯片以及存储模组,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有目标信息;信息贴片,粘合在所述通信本体上,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正面具有对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的信息描述。可选地,所述信息贴片为多个信息贴片中的一个,所述信息贴片,包括:信息层,位于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正面,具有对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的信息描述;剥离层,位于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反面;粘合层,包含粘胶,位于所述信息层和所述剥离层之间。可选地,所述剥离层,能够从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反面剥离;所述剥离层被剥离后,所述粘合层显露,所述信息贴片通过粘合层上的粘胶,粘合在所述通信本体上。可选地,还包括:防护贴片,位于所述通信本体的一个表面;其中,所述防护贴片上具有至少一个贴敷位置;所述信息贴片,粘合在所述贴敷位置上。可选地,所述信息贴片的面积与所述贴敷位置的面积一致。可选地,所述通信本体呈片状;所述防护贴片的面积,与片状的所述通信本体的面积一致。可选地,所述通信本体,包括:本体正面,所述防护贴片位于所述通信本体的本体正面;本体背面,具有粘合层。可选地,所述通信本体,还包括:本体表层,位于所述本体正面;胶层,朝向所述本体表层,包括:第一胶层和与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与所述第二胶层对立设置;包含所述天线和所述通信芯片的芯片线路层,位于所述第一胶层和所述第二胶层之间;本体底层,位于所述本体背面,与所述本体表层相对于所述芯片线路层对称设置。可选地,所述芯片线路层还包括:基板,用于承载所述天线;所述通信芯片,与所述基板上的天线通过导电胶水连接。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标签,包括:在检测到第一电子设备进入到所述电子标签的通信距离内时,产生第一无线信号;通过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将所述电子标签的通信本体的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传输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位于所述电子标签的所述通信距离内的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无线信号传输的目标信息;将所述目标信息,写入到所述电子标签的通信本体所包含的存储模组内。可选地,所述接收位于所述电子标签的所述通信距离内的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无线信号传输的目标信息,包括:接收位于所述电子标签的所述通信距离内的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无线信号传输的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上的第一应用程序上执行输入操作所写入的目标信息。可选地,所述目标信息包括:第一目标信息或第二目标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存储模组内存储有第一目标信息后,接收到位于所述电子标签的通信距离内的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无线信号传输的第二目标信息时,清除所述存储模组内的所述第一目标信息;将所述第二目标信息写入到所述存储模组内。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包括:在进入电子标签的通信距离内时,接收所述电子标签发送的第一无线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无线信号中携带的目标信息;基于所述目标信息,执行对应的操作。可选地,所述目标信息包括:连接到第三电子设备的连接信息;所述基于所述目标信息,执行对应的操作,包括:基于所述目标信息中的连接信息,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建立连接。可选地,所述目标信息包括:第三电子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基于所述目标信息,执行对应的操作,包括: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控制指令。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控制指令,包括: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开启的控制指令。可选地,所述目标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登录的第一账号信息与第三电子设备上登录的第二账号信息的映射关系信息;所述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控制指令,包括:基于所述映射关系信息,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将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上当前显示的信息在所述第三电子设备上进行显示的控制指令。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目标信息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账号信息和所述第二账号信息的映射关系信息;所述根据所述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控制指令,还包括:在不存在所述第一账号信息和所述第二账号信息的映射关系信息时,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用于控制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显示出用于提示是否投屏的提示信息的控制指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指令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项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标签,通过在电子标签中具有存储模组的通信本体上粘贴信息贴片的方式,可以基于信息贴片的贴片正面所展示出的,对通信本体的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的信息描述,来向用户提示出该电子标签当前的用途。这样使得可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通过随时变换电子标签的信息贴片,以向用户提示出电子标签的用途。如此用户无需在与电子标签连接后才能获知电子标签的用途,在使用时更为方便,也可以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在电子标签内的目标信息在擦写变换后,配合目标信息的变换,通过信息贴片呈现对应的用途指示,提供可以重复使用的电子标签。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n通信本体,包括:天线、与所述天线连接的通信芯片以及存储模组,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有目标信息;/n信息贴片,粘合在所述通信本体上,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正面具有对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的信息描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信本体,包括:天线、与所述天线连接的通信芯片以及存储模组,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有目标信息;
信息贴片,粘合在所述通信本体上,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正面具有对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的信息描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贴片为多个信息贴片中的一个,所述信息贴片,包括:
信息层,位于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正面,具有对所述存储模组内写入的目标信息的信息描述;
剥离层,位于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反面;
粘合层,包含粘胶,位于所述信息层和所述剥离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所述剥离层,能够从所述信息贴片的贴片反面剥离;
所述剥离层被剥离后,所述粘合层显露,所述信息贴片通过粘合层上的粘胶,粘合在所述通信本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护贴片,位于所述通信本体的一个表面;其中,所述防护贴片上具有至少一个贴敷位置;
所述信息贴片,粘合在所述贴敷位置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贴片的面积与所述贴敷位置的面积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本体呈片状;
所述防护贴片的面积,与片状的所述通信本体的面积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本体,包括:
本体正面,所述防护贴片位于所述通信本体的本体正面;
本体背面,具有粘合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本体,还包括:
本体表层,位于所述本体正面;
胶层,朝向所述本体表层,包括:第一胶层和与第二胶层;所述第一胶层与所述第二胶层对立设置;
包含所述天线和所述通信芯片的芯片线路层,位于所述第一胶层和所述第二胶层之间;
本体底层,位于所述本体背面,与所述本体表层相对于所述芯片线路层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线路层还包括:
基板,用于承载所述天线;
所述通信芯片,与所述基板上的天线通过导电胶水连接。


10.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标签,包括:
在检测到第一电子设备进入到所述电子标签的通信距离内时,产生第一无线信号;
通过所述第一无线信号,将所述电子标签的通信本体的存储模组内的目标信息传输给所述第一电子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位于所述电子标签的所述通信距离内的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二无线信号传输的目标信息;
将所述目标信息,写入到所述电子标签的通信本体所包含的存储模组内。


1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珊马璇王岩炯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