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及其修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63450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及其修筑方法,属于临时施工技术领域。该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包括路面层、基础垫层和竹篾网层。所述路面层包括泥结碎石层。所述基础垫层位于所述路面层底部。所述竹篾网层位于所述路面层和所述基础垫层之间,所述竹篾网层包覆在所述基础垫层周侧。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使用时,通过在路面层和基础垫层之间设置竹篾网层,利用竹篾网层的韧性连接两层大大提高便道后续使用耐久性,相比现有的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提高了该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的稳定性,防止后续路面车胎行走位置局部凹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及其修筑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临时施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及其修筑方法。
技术介绍
为保证车辆人员进出现场通畅,所需物资能及时运至现场。因此,必须在道路附近修筑临时施工便道,并保证该施工便道全线贯通。淤泥地貌是地面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并有泥炭形成和积累的地段。淤泥是天然含水量很大,孔隙比大于1.5的一种软土。在淤泥地貌上设置临时施工便道时,通常采用废弃土石方或建筑垃圾铺设基础,然后再采用泥结碎石铺设在表面形成临时施工便道。但是上述方案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专利技术人经研究发现,铺设的临时施工便道使用耐久性和稳定性一般,后续路面经过车辆行走时,容易出现局部凹陷。如何专利技术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来改善这些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及其修筑方法,旨在改善便道使用耐久性和稳定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包括路面层、基础垫层和竹篾网层。所述路面层包括泥结碎石层。所述基础垫层位于所述路面层底部。所述竹篾网层位于所述路面层和所述基础垫层之间,所述竹篾网层包覆在所述基础垫层周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泥结碎石层两侧设有第一坡道,所述第一坡道的坡度为1: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泥结碎石层顶面两侧设有向所述第一坡道倾斜的第二坡道,所述第二坡道的坡度为2%的斜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垫层为废弃土石方或建筑垃圾铺设而成,所述竹篾网层采用竹条编制而成。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竹篾网层包括竹篾网,所述竹篾网设有内腔,所述基础垫层位于所述内腔内部。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竹篾网包括竹条,所述竹篾网由所述竹条编制而成,所述竹条和所述竹条之间设有通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竹条的宽度为3cm,所述通孔为正方形孔,所述通孔的规格为20×20c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泥结碎石层的厚度小于所述基础垫层的厚度。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修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便道路基位置清表,将施工便道的路基位置表面杂物清理干净;S2:路基基础铺设并压实,在路基表面铺设基础垫层,并将基础垫层压实;S3:竹篾网编制并铺设,采用竹条编制成竹篾网,再将竹篾网铺设在基础垫层表面和四周,将竹篾网在基础垫层表面和四周压实;S4:泥结碎石路面摊铺压实,将泥结碎石摊铺在竹篾网上表面,并将泥结碎石压实,同时泥结碎石压实后的路面顶部两侧为2%的斜坡,路面周侧的坡度为1: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路基基础铺设前,将原地面压实处理,采用分层摊铺压实进行铺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使用时,通过在路面层和基础垫层之间设置竹篾网层,利用竹篾网层的韧性连接两层大大提高便道后续使用耐久性,相比现有的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提高了该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的稳定性,防止后续路面车胎行走位置局部凹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竹篾网布置图。图中:100-路面层;110-泥结碎石层;130-第一坡道;150-第二坡道;200-基础垫层;300-竹篾网层;310-竹篾网;311-竹条;312-通孔;320-内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实施例: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包括路面层100、基础垫层200和竹篾网层300,其中竹篾网层300设置在路面层100和基础垫层200之间,增强了该施工便道结构的使用耐久性和稳固性。请参阅图1,路面层100包括泥结碎石层110,泥结碎石层110两侧设有第一坡道130,第一坡道130的坡度为1:1.5,泥结碎石层110顶面两侧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其特征在于,包括:/n路面层(100),所述路面层(100)包括泥结碎石层(110);/n基础垫层(200),所述基础垫层(200)位于所述路面层(100)底部;/n竹篾网层(300),所述竹篾网层(300)位于所述路面层(100)和所述基础垫层(200)之间,所述竹篾网层(300)包覆在所述基础垫层(200)周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路面层(100),所述路面层(100)包括泥结碎石层(110);
基础垫层(200),所述基础垫层(200)位于所述路面层(100)底部;
竹篾网层(300),所述竹篾网层(300)位于所述路面层(100)和所述基础垫层(200)之间,所述竹篾网层(300)包覆在所述基础垫层(200)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结碎石层(110)两侧设有第一坡道(130),所述第一坡道(130)的坡度为1: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泥结碎石层(110)顶面两侧设有向所述第一坡道(130)倾斜的第二坡道(150),所述第二坡道(150)的坡度为2%的斜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垫层(200)为废弃土石方或建筑垃圾铺设而成,所述竹篾网层(300)采用竹条编制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篾网层(300)包括竹篾网(310),所述竹篾网(310)设有内腔(320),所述基础垫层(200)位于所述内腔(320)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地貌临时施工便道,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友李文强赵帅鹏张乃乐方明辉陆佳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