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633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非织造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该芳香非织造布包括非织造布和含有香精和/或香料的芳香微胶囊颗粒;所述非织造布由相互缠结的纤维构成;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均匀附着于所述纤维上;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的壁材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芳香非织造布中的芳香微胶囊颗粒,其壁材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可避免在生产加工中因高温导致壁材分解、芯材流失;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芳香非织造布在140℃高温下15min,香味损失仅为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非织造布
,尤其涉及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非织造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只是将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排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非织造布突破了传统的纺织原理,并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速度快,产量高、成本低、用途广、原料来源多等特点。主要在医疗卫生、家居装饰、工业资材、农业用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自然、简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追求健康已悄然成为都市新时尚。而芳香型非织造布的开发不仅顺应了这一趋势,也为非织造布赋予了新的医疗保健功能。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芳香剂具有镇静、杀菌、保健等作用。近年来,人们对芳香植物精油的医疗效果日益关注。随着人们对香味研究的深入,还发现香味具有舒缓紧张情绪、解除压力和催人兴奋等作用。申请号为201610885598.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芳香非织造布,包括双组份纤维,所述自芳香非织造布包括双组份纤维、自芳香纤维,并由所述双组份纤维、自芳香纤维经计量、梳理后,所述双组份纤维、自芳香纤维、天然抗菌除臭纤维在纵向、横向方向上随机排列,纵横交错、缠绕、抱合而铺成混合纤维网,再由所述混合纤维网经热定型复合而成;所述双组份纤维、自芳香纤维的质量占比为双组份纤维10%-50%,自芳香纤维50%-90%。该专利技术对人体皮肤无刺激,能够抑制细菌的入侵和滋生,对氨吸收率高,抗菌防霉及除臭效果十分突出;具有芳香释放均匀,留香时间长的特点,产品附加值高。但是该方案不足之处在于自芳香纤维加工处理流程长,产品成本高。申请号为201210561805.4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抗菌、芳香无纺布的生产方法,将混合原料送入开松机进行开松,然后送入梳理装置梳理,再将其形成的单网剥取到铺网帘上,铺成4-8层纵横交错的纤网;将纤网送入缝编机的缝编区,进行缝编加固,制得无纺布并使用烘干机干燥初成型;配制感香整理液,所述感香整理液的组分及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β-环糊精芳香微胶囊湿浆15%,粘合剂15%,增稠剂1%,余量为水。将初成型的无纺布放入感香整理液浸渍处理,浸渍后的无纺布经轧压后,送入蒸气预热烘干机内干燥处理即可。工艺简单,以浸渍的方式处理织物,达到均匀结合的效果;可增进使用者的舒适感,延长香味散发时间。该方案不足之处在于加工过程中,芳香类物质易挥发到空气中流失,并交叉影响到其它产品的生产。申请号为201711419684.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芬芳抑菌植物纤维无纺布的制备方法,涉及无纺布
,包括以下步骤:采用氨基类硅烷偶联剂对植物纤维进行预处理,得改性植物纤维;在碱性条件下β-环糊精和氯乙酸钠反应,再经离子交换得到的物料与松针精油搅拌进行包合,得到改性环糊精;将改性环糊精和改性纤维混合,搅拌反应,制得环糊精改性的植物纤维,然后再经水刺加固处理制得无纺布。该专利技术通过氨基类硅烷偶联剂将环糊精固载在植物纤维上,得到功能化的植物纤维,制得的功能化无纺布材料能够持久散发香味,减少不愉快的味道,安神助眠、抗菌除味,为功能化无纺布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该方案不足之处在于自芳香纤维加工处理流程长,产品成本高。芳香非织造布是采用芳香精油对纤维或者非织造布进行处理而制得的。目前,现有芳香非织造制备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采用对纤维进行芳香处理的工艺路线,加工流程长、过程复杂,产品成本高;2、采用对非织造布进行芳香处理的工艺,虽加工过程简单,但由于所添加的香精在加工过程中易流失,香味难以持久,且香味浓淡程度难以控制。3、现有芳香非织造布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是生产系统是开放的,加工中挥发到空气中的芳香类物质会影响车间环境并对其它类产品产生影响,不利于产品质量管理。因此,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根据市场对芳香非织造布的市场需求,有必要开发一款香味持久持续时间长,生产中不会对环境和其它产品造成影响,工艺流程简单的芳香非织造布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芳香非织造布中的芳香微胶囊颗粒,其壁材具有耐高温的特点,可避免在生产加工中因高温导致壁材分解、芯材流失;本专利技术的芳香非织造布在140℃高温下15min,香味损失仅为15%。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包括非织造布和含有香精和/或香料的芳香微胶囊颗粒;所述非织造布由相互缠结的纤维构成;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均匀附着于所述纤维上;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的壁材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本专利技术中芳香微胶囊颗粒的壁材中的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耐高温好,分解温度可达350℃,高温加工过程中不会造成壁材分解,导致微胶囊失效,减少芳香芯体材料流失。同时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的大分子链上同时具有亲水性的酰氨基和疏水性的异丙基,使得其在水环境中可呈现出温度敏感特性。当溶液体系的温度升高到30~35℃之间时,溶液发生相分离,表现出最低溶液温度。本方案微胶囊体系的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分子链为主要壁材,当体系温度在最低溶液温度以下时,其分子链会在水中伸展,彼此之间交叉覆盖,导致微胶囊孔洞的阻塞,包裹在微胶囊内的芯材扩散释放受阻;体系温度在最低溶液温度以上时,分子链会进行自身收缩,微胶囊表面的孔洞会显现出来,芯材可以顺利扩散到水中,达到控释目的。因此,当制备为湿巾等产品时,在气温升高或体温作用下就会使微胶囊微孔扩大,芯材释放加速;反之,在温度较低时微孔缩小或紧闭,芯材释放速度减慢。此外,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中,香茅醛自身也是芳香类物质,其直接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合制得共聚物,能够持续保持方向而不易流失。作为优选,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为壁材上具有微孔通道的球体结构或多边体结构。本专利技术可通过控制微胶囊上微孔通道的数目及微孔的大小来调节香味的持续时间及香味浓度。作为优选,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的芯材为非水溶性香精。作为优选,所述非水溶性香精包括但不仅限于樱花、玫瑰、薰衣草、菊花、郁金香、紫罗兰、百合、芦荟、康乃馨、洋甘菊、洛神花、夜来香、桃花和白玉兰香型等。作为优选,芳香微胶囊颗粒占非织造布的重量比为0.5~5%;非织造布的克重为30~150g/m2。一种芳香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芳香微胶囊乳液的制备1)将三聚氰胺、质量浓度为35%~40%的甲醛溶液和去离子水混合,三聚氰胺和甲醛的摩尔比为1∶2~1∶4,调节pH值至8~9,搅拌加热至60~90℃,保温制得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2)将香精和/或香料、乳化剂A和蒸馏水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中高速均化得到芳香芯材乳液。3)将香茅醛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按摩尔比1∶6-10添加于反应容器中,加入乙醇水溶液并混合均匀,然后通氮气并加入N-异丙基丙烯酰胺摩尔量0.3-0.5%的偶氮二异丁腈,在55-65℃水浴中搅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包括非织造布和含有香精和/或香料的芳香微胶囊颗粒;所述非织造布由相互缠结的纤维构成;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均匀附着于所述纤维上;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的壁材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包括非织造布和含有香精和/或香料的芳香微胶囊颗粒;所述非织造布由相互缠结的纤维构成;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均匀附着于所述纤维上;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的壁材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为壁材上具有微孔通道的球体结构或多边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芳香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微胶囊颗粒的芯材为非水溶性香精。


4.一种芳香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芳香微胶囊乳液的制备
1)将三聚氰胺、质量浓度为35%~40%的甲醛溶液和去离子水混合,三聚氰胺和甲醛的摩尔比为1:2~1:4,调节pH值至8~9,搅拌加热至60~90℃,保温制得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
2)将香精和/或香料、乳化剂A和蒸馏水在高剪切混合乳化机中高速均化得到芳香芯材乳液;
3)将香茅醛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按摩尔比1:6-10添加于反应容器中,加入乙醇水溶液并混合均匀,然后通氮气并加入N-异丙基丙烯酰胺摩尔量0.3-0.5%的偶氮二异丁腈,在55-65℃水浴中搅拌反应6-8h,将反应产物取出,洗净、干燥、粉碎得到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粉末;
4)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及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粉末加入到芳香芯材乳液中,N-异丙基丙烯酰胺-香茅醛共聚物粉末、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芳香芯材乳液的质量比为1:3:6~1:5:10;调节pH值至5~6,升温至50~60℃保温搅拌后,冷却至室温,依次洗涤、过滤、干燥,制得芳香微胶囊颗粒;
5)将芳香微胶囊颗粒、乳化剂B、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加热,保温,冷却至室温,即得芳香微胶囊乳液;
S2:将芳香微胶囊乳液、助剂加入到水中均匀分散,制成含有芳香微胶囊乳液的浆料;
S3:将非织造布引入到芳香施加装置中;
S4:在芳香施加装置,将浆料喷洒到非织造布中;
S5:对非织造布进行干燥,得到芳香非织造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温胡锐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诺邦无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