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6301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包括纱线本体,所述纱线本体由涡流混纺而成,所述纱线本体包括芯纱、第一包覆纤维层、第二包覆纤维层和第三包覆纤维层,所述芯纱为直芯结构,所述芯纱为涤纶长丝,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螺旋缠绕于所述芯纱外,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由抗菌锦纶纤维制成,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包覆在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外,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由玻璃纤维和竹纤维混合制成,所述第三包覆纤维层螺旋缠绕于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外,所述第三包覆纤维层由棉纤维制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的生产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杀灭细菌和螨虫,具备优良的杀菌和抑菌能力,抗菌性能好,可有效避免细菌和螨虫滋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及其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涡流纺纱线
,具体为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同时还涉及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涡流纺的纺纱原理是,完成并条的棉条供给牵伸装置,经罗拉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从前罗拉钳口输出,在纺纱喷嘴入口处轴向气流的作用下沿螺旋形的纤维导引通道进入纺纱喷嘴。螺旋形纤维导引通道出口处设有针状阻捻件,纤维束在针部弯曲,使纤维束保持为不加入捻度的状态被引入涡流室。纤维束的前端受到已形成的纱线的拖拽作用被拉入纺锭内的纱线通道,并捻入新形成的纱中,成为纱芯。纤维的尾端在被前罗拉钳口握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在纤维导引通道中。当纤维的尾端不再为前罗拉钳口握持时,受到纺纱喷嘴内空气涡流的离心作用,不再保持在纤维导引通道内,而是在纺锭入口处被旋转气流径向地驱散开,在空气涡流的带动下,倒伏在纺锭前端锥面上,同时随空气涡流进行回转,缠绕在随后的纱线,并经纺锭内部的纱线的通道输出。形成的纱线由近似呈平行无捻状纤维构成的纱芯和外围呈螺旋状包缠的纤维组成。目前的涡流纺纱线较一般纱线的耐磨性好,但不具备杀菌和抑菌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纱线本体(100),所述纱线本体(100)由涡流混纺而成;/n所述纱线本体(100)包括:/n芯纱(1),所述芯纱(1)为直芯结构,所述芯纱(1)为涤纶长丝;/n第一包覆纤维层(2),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2)螺旋缠绕于所述芯纱(1)外,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2)由抗菌锦纶纤维制成;/n第二包覆纤维层(3),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3)包覆在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2)外,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3)由玻璃纤维和竹纤维混合制成;/n第三包覆纤维层(4),所述第三包覆纤维层(4)螺旋缠绕于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3)外,所述第三包覆纤维层(4)由棉纤维制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纱线本体(100),所述纱线本体(100)由涡流混纺而成;
所述纱线本体(100)包括:
芯纱(1),所述芯纱(1)为直芯结构,所述芯纱(1)为涤纶长丝;
第一包覆纤维层(2),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2)螺旋缠绕于所述芯纱(1)外,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2)由抗菌锦纶纤维制成;
第二包覆纤维层(3),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3)包覆在所述第一包覆纤维层(2)外,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3)由玻璃纤维和竹纤维混合制成;
第三包覆纤维层(4),所述第三包覆纤维层(4)螺旋缠绕于所述第二包覆纤维层(3)外,所述第三包覆纤维层(4)由棉纤维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1)的直径为20-100um,所述芯纱(1)的线密度为2-5dte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锦纶纤维由锦纶纤维浸泡于抗菌液中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锦纶纤维为短纤维,所述锦纶纤维的长度为20-5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菌型涡流纺纱线,其特征在于:按照质量组份计所述抗菌液的配方如下:
乙醇30-40份、薄荷1-5份、石榴皮提取物鞣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正辉吴俊年沈绒吴丽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普路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