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缸套淬火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缸套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缸套淬火装置。
技术介绍
缸套机加工完毕后为提高缸套内壁强度还需要对缸套内壁进行淬火处理,传统缸套淬火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冷却液对加热后的缸套内壁进行喷淋,这种方式冷却液供给速度首先,因此冷却速率较差,难以达到理想的淬火效果;另一种是将加热后的缸套直接没入冷却液中,这种淬火方式的缺陷在于,冷却液始终都是表层液体与高温缸套首先接触,导致冷却液表层温度较高,同样影响淬火效果;另外这两种淬火方式都会产生大量烟气,烟气一方面会灼蚀缸套内壁,影响缸套表面质量,另一方面会对周边环形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缸套淬火装置,能够使高温高涛与低温冷却液均匀接触,提高淬火质量。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一种缸套淬火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为环形,第二流道位于第一流道内侧,第一流道下端设有出液口,第二流道下端设有进液扣,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上端相互连通,缸套构成第一流道的外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缸套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2),所述第一流道(1)为环形,第二流道(2)位于第一流道(1)内侧,第一流道(1)下端设有出液口,第二流道(2)下端设有进液扣,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2)上端相互连通,缸套(40)构成第一流道(1)的外壁或部分外壁,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2)之间具有一共用壁,该共用壁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设置;还包括沿缸套(40)内壁竖直往复运动设置的加热装置(6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缸套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2),所述第一流道(1)为环形,第二流道(2)位于第一流道(1)内侧,第一流道(1)下端设有出液口,第二流道(2)下端设有进液扣,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2)上端相互连通,缸套(40)构成第一流道(1)的外壁或部分外壁,第一流道(1)和第二流道(2)之间具有一共用壁,该共用壁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设置;还包括沿缸套(40)内壁竖直往复运动设置的加热装置(6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套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桶型底座(10),所述桶型底座(10)的上端设有用于插接缸套(40)的台肩,桶型底座(10)的底壁上设有贯穿该底壁并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的圆柱形容器(20),圆柱形容器(20)与桶型底座(10)同轴设置,圆柱形容器(20)的侧壁构成所述共用壁,桶型底座(10)的侧壁与缸套(40)共同构成所述第一流道(1)的外壁;所述圆柱形容器(20)内设有用于将圆柱形容器(20)内的液体向上推送的送液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套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型底座(10)的下方设有冷却液储罐(90),所述送液机构被装配为当圆柱形容器(20)上行时能够将圆柱形容器(20)内的液体推送至第一流道(1)内,且当圆柱形容器(20)上下往复运动一次能够将冷却液储罐(90)内的液体抽吸至圆柱形容器(20)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套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液机构包括圆柱形容器(20)内设置的活塞缸(30),所述活塞缸(30)的缸体下端与圆柱形容器(20)连通,活塞缸(30)的缸体与圆柱形容器(20)相对固接,活塞缸(30)与圆柱形容器(20)侧壁之间的环形区域构成所述第二流道(2),活塞缸(30)的活塞杆(31)贯穿圆柱形容器(20)的底壁并延伸至冷却液储罐(90)内,活塞杆(31)与圆柱形容器(20)的底壁构成滑动配合,活塞杆(31)与冷却液储罐(90)相对固接;活塞杆(31)内设有第一通液孔(33),所述第一通液孔(33)的一端与冷却液储罐(90)连通,另一端与活塞缸(30)的无杆腔连通,第一通液孔(33)内设有第一单向阀(34),第一单向阀(34)被装配为液体仅能够从冷却液储罐(90)向无杆腔流动,所述活塞缸(30)的活塞(32)上设有连通无杆腔与有杆腔的第二通液孔(35),所述第二通液孔(35)内设有第二单向阀(36),第二单向阀(36)被装配为液体仅能够从无杆腔向有杆腔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缸套淬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缸(30)有杆腔的横截面积与第一流道(1)的横截面积以及第二流道(2)的横截面积均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缸套淬火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天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