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光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6163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红外光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光学装置。该装置由电解池、参比电极、对电极、金属纳米薄膜电极、硅片和硒化锌半圆柱组成,其中,金属纳米薄膜电极镀上硅片上面,硅片的下侧面与半圆柱形硒化锌之间设有水膜层,由石碏在四周缝隙处将水膜层密封,构成工作电极;金属纳米薄膜上面为电解池,中间有硅橡胶圈密封,金属纳米薄膜由导线铜膜引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置入电解池中,构成电化学光谱测试的电极体系。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较长时间稳定使用,能方便地检测1000cm↑[-1]以下波段的现场与非现场电化学光谱红外信号。(*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红外光谱
,具体涉及一种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光学装置,可应 用在电化学现场与非现场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研究与应用中,可将信号区间下限从通常的 1000 cm"波数扩展到700 cm"波数处。 背条技术表面增强红外光谱(SEIRAS) ,以及本小组采用两步湿法(化 学镀+电沉积或自组装+化学镀)作为通用策略获得强SEIRA效应的Pt族和Fe族纳米薄膜电 极^]和SEIRA效应可调控的Au、 Ag纳米薄膜电极W。目前表面埔强红外光谱装置中常用的红外窗口是硅、锗和硒化锌柱。硅柱在1000cm" 以下有较强的吸收信号,无法给出相应的红外信号;锗和硒化锌在1000cm—i以下吸收较弱, 但是这两种基底表面的金属膜依靠真空干法制备,更为严重的是锗和硒化锌基底在酸性溶 液不稳定,容易造成金属膜在使用过程中的脱落,并且其上金属膜的电化学响应往往偏离 本体金属电极的特征,不适于现场光谱电化学的研究。Adzic小组W提出了组合硒化锌柱体 和硅片红外窗口的概念,但未给出有关参数,根据物理光学知识,这种组合必然对界面平 整度加工要求很高,实际上在光谱电化学实验中很难实现装置的设计理念。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由电解池、参比电极、对电极、金属纳米薄膜电极、硅片和硒化锌半圆柱组成,其中,金属纳米薄膜电极(8)镀在硅片(9)上面,硅片(9)的下侧面与硒化锌(10)半圆柱之间设有水膜层,由石碏(4)在四周缝隙处将水膜层密封,构成工作电极;金属纳米薄膜(8)上面为电解池(6),中间有硅橡胶圈(7)密封,金属纳米薄膜(8)由导线铜膜(3)引出;对电极(1)和参比电极(2)置入电解池(6)中,构成电化学光谱测试的电极体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文斌薛晓康严彦刚王金意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