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5905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包括智能转运车,智能转运车包括底部滚轮、安全防护装置和承载主体,还包括扶手轨道和连杆组件,承载主体上有环形外圈,扶手轨道包括轨道本体和支架,支架包括基座和支撑杆,舱壁上有轻钢龙骨,基座通过螺钉隔着衬板固定在轻钢龙骨上,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轨道本体和基座连接,连杆组件包括内圈连接杆、外圈连接杆、插销、弹簧和第一、二C型套口,内圈连接杆与外圈连接杆的一端彼此套接并通过插销和弹簧定位,内圈连接杆与外圈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二C型套口连接,第一、二C型套口分别与轨道本体和环形外圈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控容易、运行平稳可靠并能适应海洋环境下全工况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物资转运,具体而言是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船舶和海洋平台运行中时常需要将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转运到各舱室,发展趋势是采用智能化转运。陆上智能化转运技术已日臻成熟,但船舶在实现智能化转运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瓶颈,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船舶摇摆的情况下,承载较大重量的智能化物资转运设备如何稳定、安全地沿规定路径行走完成转运任务。现有的陆上智能转运设备(AGV)无疑不能直接在颠簸的船上使用,因为海浪引起的摇摆会严重干扰AGV的行走路径及导航精确度。目前,船舶和海洋平台的转运车往往采用人力推行自由行走或者沿甲板面加设的轨道行走,前者自然不能满足大重量及智能化转运的需求,而后者不仅转运路径局限于已设置的轨道,突出甲板面的轨道还会影响人员及设备的通行。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控容易、运行平稳可靠并且能适应海洋环境下全工况条件的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控容易、运行平稳可靠并且能适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包括智能转运车(1),智能转运车(1)包括底部滚轮(1.1)、安全防护装置(1.2)和承载主体(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扶手轨道(2)和连杆组件(3),承载主体(1.3)上设置有环形外圈(4),扶手轨道(2)包括轨道本体(2.1)和十个以上的支架(2.2),支架(2.2)包括基座(2.2.1)和支撑杆(2.2.2),转运通道的一侧舱壁上设置有轻钢龙骨(5),基座(2.2.1)通过自攻螺钉(6)隔着衬板(7)固定在轻钢龙骨(5)上,支撑杆(2.2.2)的两端分别与轨道本体(2.1)和基座(2.2.1)连接,连杆组件(3)包括内圈连接杆(3.1)、外圈连接杆(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包括智能转运车(1),智能转运车(1)包括底部滚轮(1.1)、安全防护装置(1.2)和承载主体(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扶手轨道(2)和连杆组件(3),承载主体(1.3)上设置有环形外圈(4),扶手轨道(2)包括轨道本体(2.1)和十个以上的支架(2.2),支架(2.2)包括基座(2.2.1)和支撑杆(2.2.2),转运通道的一侧舱壁上设置有轻钢龙骨(5),基座(2.2.1)通过自攻螺钉(6)隔着衬板(7)固定在轻钢龙骨(5)上,支撑杆(2.2.2)的两端分别与轨道本体(2.1)和基座(2.2.1)连接,连杆组件(3)包括内圈连接杆(3.1)、外圈连接杆(3.2)、插销(3.3)、弹簧(3.4)、第一C型套口(3.5)和第二C型套口(3.6),内圈连接杆(3.1)与外圈连接杆(3.2)的一端彼此套接并通过插销(3.3)和弹簧(3.4)定位,内圈连接杆(3.1)与外圈连接杆(3.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C型套口(3.5)和第二C型套口(3.6)连接,第一C型套口(3.5)和第二C型套口(3.6)分别与轨道本体(2.1)和环形外圈(4)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用智能化物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2)为32-42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新蓉吴晨晖郭健向丽君李海东舒正谊吴述庆肖慎翀孔凡富余曼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